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讨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中风散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7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做前瞻性研究分析,并以随机队列模式划分组别,将36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者纳入A组,将36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中风散口服治疗者纳入B组,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与评估。结果B组疗效评估显示总有效率相比A组的疗效评估结果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A、B组的Fugl-Meyer评分与Berg评分基本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的Fugl-Meyer评分与Berg评分较A组的提高均更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以及中风散治疗,疗效显著,并且对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助益,值得推荐。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散;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殷强,安茂国,李洪丽.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口服中风散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233-234.
0引言
中风是祖国医学对脑梗死、脑实质出血等脑卒中疾病的一个统称,患者在临床上常有猝然昏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以及语言不利等症状表现,经积极规范治疗后虽可治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对于其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1-2]。因此,重视加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相关治疗与处理,对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口服中风散对部分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成效,现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7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做前瞻性研究分析,纳入标准:①年龄45~75岁;②与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西医诊断依据吻合[3];③患者及家属已在研究相关文件上签署姓名,可完成所有疗程。排除标准:①已入选临床路径但中途出径者;②已接受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③伴严重高血压、心、肝、肾疾病等。以随机队列模式划分组别,A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82岁,平(65.4±7.3)岁;B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46~83岁,平均(66.1±6.8)岁。通过SPSS 19.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资料做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1.2方法
A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向患者提供普通针刺及手法推拿,同时向其提供活血化瘀类、营养神经类药物服用。B组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口服中风散治疗,具体为:(1)醒脑开窍针刺法:①穴位选择:印堂、上星穴、百会穴、双侧内关穴及患侧三阴交;②操作:先刺印堂,以轻雀啄手法进针,观察到有眼球湿润或眼泪流出为准;继刺上星穴,采取捻转补法操作,行手法1 min;完成后针刺内关穴与三阴交穴,进针0.5~1.0寸,按提插补手法操作,具体以患肢抽动3次为准。(2)中风散:基础方选用黄芪、地龙、丹参、鸡血藤、桃仁、川芎、桑枝、水蛭以及红参等药物(各3 g),烘干研成粉末后分早、晚2次服用,温水送服;随证加减:①风痰瘀阻证者,加胆星、天竺黄及半夏等;②肝肾亏虚证者,加地黄、首乌及山萸肉等;③阴虚阳亢证者,加天麻、白芍及桑寄生等;④气虚血瘀证者,加红花、牛膝等。两组观察疗程均为4~12周。
1.3评估项目
参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Berg平衡量表[5],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临床疗效[6]:①显效:治疗后无相关症状及体征,且下肢运动功能基本正常;②有效:治疗后相关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且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有所改善,可进行简单活动;③无效:治疗后未见相关症状及体征变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无改变,甚至加重。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中的卡方与t对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以(%)与(±s)的方式描述输出结果,P<0.05提示研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与B组的疗效评估结果
B组疗效评估显示总有效率相比A组的疗效评估结果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A组与B组的运动及平衡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前,A、B组的Fugl-Meyer评分与Berg评分基本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的Fugl-Meyer评分与Berg评分较A组的提高均更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具有罹患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据资料介绍,目前62.6%~70.0%的中风患者在患病后有致残的风险,且该占比仍在不断增高[7]。中风本虚标实,盖因素体正气亏虚,内伤积损,伤及经脉与气血,外加痰、虚、瘀及风等外邪内侵,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引起。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由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取穴以督脉、阴经穴位为主,督脉源于胞中,行至脑部达巅,而印堂归属督脉,刺之可清头明目、通痹开窍;内关穴归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针刺可养心安神、疏通气血;配合上星穴、百会穴诸穴,既能够做到益阴潜阳、平肝熄风,又可达到启闭开窍的效果[8]。现代医学证明,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进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抑制钙离子内流,在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而中风散是由黄芪、地龙、丹参、鸡血藤及川芎等中药研制而成,方中黄芪可益气固表、利尿消肿,具有抗菌、抗应激以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10];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经活络,对麻木瘫痪、风湿痹痛等卓有成效;诸药合用,能够共奏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在此基础方上辨证施治,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证型中风患者进行用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在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口服中风散联合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提升较A组更明显,总有效率达到97.2%,说明该中医治疗方案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治疗效果较普通康复疗法理想;并且治疗后B组的Fugl-Meyer评分与Berg评分均显著提高,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口服中风散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恢复也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口服中风散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方法独特、安全高效,且费用低廉,对于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普通康复疗法,具有更广泛的临床与社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社芳,郑绍周.疏血通联合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6):3713-3715.
[2]周晓燕,包艳,刘海兰.五苓散冷热浸泡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5):439-441.
[3]梁焕英,谭凯文,李翠萍,等.玉郎通络散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1):1029.
[4]金婕,蒋圆圆,银星凤.温阳灸联合活血消肿散改善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51-54.
[5]杨得利.推拿联合五子散中药封包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肿胀3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158-159.
[6]谢佳宏,杨志新,刘永平,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4(3):890-894.
[7]杜蓉,张春红,张新亚.“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7(5):21-23.
[8]郭伟霞.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9):56-57.
[9]吕建兴,黄海恒.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0):143-145.
[10]赵春梅.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循经刮痧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12(10):2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