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3 17:05: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给予不同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行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对比组行非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统计记录两组患者不同不良反应病发率,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肿瘤中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更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使用铂类药物进行治疗时需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控,确保治疗安全性,行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物;肿瘤疾病;不良反应;临床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尹范龙.分析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152,154.

0引言

肿瘤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肿瘤科疾病,其泛指人体在各类致病因子的影响下,局部器官或组织形成新生物的症状,该疾病在临床中主要可分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肿瘤病发后会引发患者出现病变器官衰竭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病灶远端转移诱发多组织器官病变或衰竭的症状,以此危及患者性命。近年我国肿瘤病发率与日俱增,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不同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肿瘤患者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治疗体验提出可行性方案。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32~73岁,平均(52.3±3.6)岁,平均体重(57.6±6.8)kg,男女比例5:5。对比组患者年龄30~75岁,平均(52.5±3.5)岁,平均体重(57.5±6.7)kg,男女比例5: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药物耐受性没有达到正常水平者;(2)有相应药物过敏史者;(3)认知存在缺陷且不能自主配合医师展开药物治疗者。

1.2方法

研究组行铂类药物治疗,具体使用奥沙利铂(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1)、奈达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63)、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58)等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以及剂量严格遵照医嘱。对比组行非铂类药物治疗,具体使用长春新碱(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772)、替吉奥(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50)、表柔比星(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96)等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以及剂量严格遵照医嘱。以上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均有医师实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抗肿瘤药物治疗后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消化系统紊乱、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1,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比组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消化系统紊乱、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近年肿瘤疾病病发率愈来愈高,其病发后通常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随着疾病发展还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以此危及患者性命。多数肿瘤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肿块或包块阻塞等症状,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治疗[4-5]。

铂类药物是应用在抗肿瘤癌症化疗中重要的药物,其中顺铂等药物被广泛地应用在卵巢癌、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但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其中铂类药物还会引发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6-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铂类药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中使用抗肿瘤药物均会造成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包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其中铂类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因此,在使用以上药物时,医师需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时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晋予.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30(2):163-164.
[2]寇炜,郭代红,田小燕,等.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15183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8,29(4):508-511.
[3]陈恒,孙吉,何鸽飞,等.196份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分析[J].肿瘤药学,2017,7(5):632-635.
[4]阮连军,叶进,钟婉贤.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25(4):436-438.
[5]毛乃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9):39-40.
[6]刘利艳,罗刘飞春,武乐,等.江西省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9):1553-1556.
[7]官夏露.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7):282-285.
[8]林美凤,吴丽贤.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3):114-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8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