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性用药提供依据,以确保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1例,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氨磺必利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通过8周治疗,进行分析并评估。结果相比治疗前与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催乳素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催乳素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比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如安全性高、疗效佳、作用谱广等,但是药物导致血清催乳素升高,可造成患者生理功能的改变,容易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影响临床疗效,还与潜在远期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的影响,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泌乳素;利培酮
本文引用格式:胡赟,陆彩虹.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L)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21-222.
0引言
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人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身心负担重,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疾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如今,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好,但是,该药仍存在不良反应,如椎体外系反应、闭经泌乳等方面。通过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1例,来进行对比治疗,旨在观察分析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性用药提供依据,以确保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4-58岁,平均(39.5±5.83)岁。研究组41例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40.2±6.41)岁。将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有对比价值。对照组给予氨磺必利治疗,口服,400-800 mg/d。研究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口服,4-6 mg/d。持续用药8周,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抗精神药物治疗。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无药物禁忌症。③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④入组前,未接受抗精神药物治疗。⑤没有化疗史、骨髓移植史。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②严重躯体或者内分泌疾病患者。③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禁忌症患者。④年龄>60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⑤近期内,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⑥近半年内,服用过可能引起血清催乳素升高的药物,如降压药、麻醉剂等。
1.3检测方法。催乳素测定标本为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清,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测定仪器为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MAGLUMI 1000,试剂是仪器生产商提供的配套试剂。
2结果
血清催乳素正常值区间为54-490 uIU/mL。检测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见表1,相比治疗前与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催乳素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催乳素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认识尚不明确,但大部分学者普遍认同外部社会环境、个人易感素质对疾病发生有一定影响[2]。临床上,一般将精神分裂症分成6种类型,一是偏执型,二是青春型,三是紧张型,四是单纯型,五是未分化型,六是残留型[4]。近几十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如何有效诊治精神分裂症,成为临床医师探讨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
韩勇等[3]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将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A组与B组,A组患者口服氨磺必利治疗,B组患者口服利培酮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12周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催乳素,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催乳素差异并不显著(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催乳素明显升高,但也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A组与B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B组水平高于A组(P<0.05),女性更为突出,对此,韩勇等得出了以下结论:氨磺必利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影响较利培酮小。
本文在研究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的影响过程中,选择氨磺必利作为利培酮的比较对象。氨磺必利,属于苯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经由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可出现2次血药峰值,能够选择性结合边缘系统的D2、D3多巴胺能受体,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4]。利培酮是一种苯丙异噁唑衍生物,属于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与5-HT2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较高,口服后,快速吸收,且食物对其吸收无影响,一般用药后1 h便可达到血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约3 h[5]。其中,利培酮与氨磺必利均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基本上肯定了上述两种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同时,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泌乳素升高、锥体外系反应、头痛、体质量增加以及失眠等是抗精神药物较为常见的不良症状,然而,对于利培酮及氨磺必利,对体质量、转氨酶、血脂、血糖影响并不大,临床医师及专家学者比较关注的不良反应是血清催乳素升高。
催乳素(PRL),是一种脑垂体前叶激素,下丘脑泌乳素刺激因子及泌乳素抑制因子与多巴胺是影响催乳素分泌的关键因素。对于男性,催乳素升高,可能引起乳房女性化、男性性功能障碍,对于女性而言,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闭经、泌乳等。抗精神病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在阻滞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下,可能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长期的影响。本次研究显示,相比治疗前,利培酮治疗的研究组与氨磺必利治疗的对照组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虽然治疗前,组间血清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通过治疗,研究组血清催乳素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利培酮与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均有影响,相比而言,利培酮影响更明显。
参考文献
[1]朱丽荣.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的比较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4):2916-2917.
[2]李文学,魏艳艳,苑蒙蒙,等.阿立哌唑、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雌二醇的影响[J].中国药物评价,2017,34(06):421-423.
[3]韩勇,姜涛.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02):88-89.
[4]熊业春.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06):69-70.
[5]吴新发,徐琼.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影响的对比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2954-29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