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白塞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主要特征,并常累及皮肤、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白塞病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确,病理基础为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有效根治方法。白塞病的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所述的“狐惑病”类似,从狐惑病的病因病机着手,寻找可靠的治疗白塞病病理依据。现代研究多从肝、脾两脏论治狐惑病,从肝经湿热,火热上炎,湿热下注,瘀毒蕴结着手治疗本病。鲜有从心立论的研究,本文笔者从心立论,探讨心与白塞病的关系,探寻白塞病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白塞病;狐惑病;心
本文引用格式:王珍,赵恒立.从心辨治白塞病理论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221,224.
1白塞病与狐惑病的渊源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还可累及关节、神经系统、消化道、肺等组织器官。白塞病的临床症状与《金匮要略》中对狐惑病的描述相似。《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林伟刚[1]认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二句应为互文,互文见意,合而言之,即蚀于阴部及咽喉者为狐惑,以强调本病是以咽喉、前后二阴蚀烂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以目赤、口、舌、咽喉及前后二阴之蚀烂为临床特征,后世以“狐惑”言概之。白塞病的临床症状与以上所论述的狐惑病相似,故一般将白塞病归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
2“湿、热、毒、瘀、虚”为起病之主
路志正[2]教授认为狐惑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并言湿邪伤人最隐,外可侵袭肌表,内可深犯脏腑,循经上攻下注,形成本病发生的基础。王新陆[3]教授认为白塞病属本虚标实,患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加之后天失养、复感外邪、湿热内盛而致病。其病机关键在于湿热、阴虚、气虚。宋绍亮[4]教授认为白塞病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内蕴脏腑,循经络上攻于机体上部诸窍,下注于前后外阴而发病。其病位在血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概而论之有湿、热、火、毒。陆德铭[5]教授认为白塞病是以湿热内蕴为临床特征,但其病的根本在于正虚。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复感外邪,湿热内盛,侵及心、肝、脾三经,内外相引而发病。依据诸多医家的观点,狐惑病病位在脉;病因在于湿、热、火、瘀、毒;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结,毒瘀损络;与心、肝、脾、肾有密切联系。依据诸多医家的观点,狐惑病病位在脉;病因在于湿、热、火、瘀、毒;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结,毒瘀损络;与心、肝、脾、肾有密切联系。
3白塞病由“心”而起
白塞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口、眼及前后二阴溃疡为主,常伴有精神神经症状。“溃疡”属于中医外科“疡病”范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为从心论治白塞病提供了依据。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为主血脉,主藏神。故从心论治白塞病主要从“血脉”和“神”两方面着手。
3.1心主血脉在白塞病起病中至关重要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为血之府,全身之血赖于心气推动,使血行于脉中,发挥濡养周身作用,故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心血充足,心脉通畅。白塞病病位在脉,心主血脉的生理机能失常,致周身“脉”病,故亦是本病的致病机理。若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气运血无力,营血壅滞,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瘀滞脉损,而发为疮疡。刘佳义[6]认为白塞氏病瘀血证可见于疾病的全过程。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火,心与火并论,故《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张景岳在《类经》中说:“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火热炽盛,入于血分,营热壅盛,灼伤脉络,发为疡疮。水谷精微入于心,心火化而为赤,行于脉中,滋养周身。若心不能化赤,营血亏虚,不能濡养周身之脉,脉失濡养,亦发为疮疡。
3.2心藏神在白塞病中起重要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主司人的意识、情感、思维及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心神易受病所扰,而致心神不宁。曲丽芳[7]等以“狐惑”命名,第一体现患者或医者对本病的认识迷惑不解;第二体现狐惑的患者具有精神情志症状。正如《金匮悬解》中所载“狐惑者,狐疑惶惑,绵昧不明,状如伤寒,而病实在里……。此盖湿气遏郁,精神昏聩之病也”。唐代王冰“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疼痛是白塞病患者常见症状,疼痛的程度与心神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若因心火亢盛,扰乱心神,疼痛感明显,还常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若心气不足时,溃疡疼痛感明显,若心血亏虚时,患者疼痛感可减轻或加重;还可见精神萎顿,神情恍惚,默默寡言等精神神经症状。
白塞病目前是现代医学公认的身心疾病。白塞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精神神经症状外,本病反复发作,久病不愈心生恐惧,给患者增加了心理负担。赵英[8]等医家认为,狐惑病患者情绪变化尤其是焦虑、抑郁症状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叶天士曾说过:“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长期的不良情绪可以诱发白塞病的发作或加重,反之该病又会加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白塞病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4治疗白塞病重在调心,同时关注心理健康
白塞病由心而生,遵循中医“治病求于本”,治疗白塞病应重在调心,故从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两方面指导白塞病的治疗。王辉武[9]认为病由心生,人生之疾病,论治康复,治当从心或心身同治,若忽视治心,则诸病难愈。于心而言,应从心之气血、心脉、神志着手。心火扰神者,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临床常加用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加用百合、酸枣仁、郁金等安神药物。张鸣鹤教授[10]认为清热解毒贯穿白塞病的始终,常用合成方如甘草泻心汤加减等,善于运用清血分热毒药物,如侧柏叶、青黛、茜草、连翘、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药物,认为治疗白塞病时一定要顾护脾胃。所以在清心安神的同时兼顾脾胃,临床常加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药物。周翠英教授[11]认为湿热毒蕴,毒瘀损络是白塞病的病机,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通络并重。所以瘀阻心脉者,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加用行气药,如川芎、木香、陈皮、枳壳等。本法亦可序贯于本病的整个过程。气血亏虚者,宜补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曰:“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补阴不宜太过滋腻,以免影响脾胃功能。王新陆教授[12]治疗白塞病阴虚证常以一贯煎加减变化,认为滋阴必以引火归元,常佐以肉桂。如《内经》所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诸药相配,阴虚可补,虚火可清,火可归其位,故而病可愈。
白塞病是身心疾病,致病本于人,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是治疗的重要原则,可贯通整个治疗过程。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白塞病,并给予信心,让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给予健康心理宣教,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5结语
狐惑病多因湿热瘀虚致病,病位主要在脉,口眼二阴蚀烂是主要病损特点,常伴有失眠、多梦、健忘、烦躁等神志症状。笔者主要从心论治白塞病,从“血脉”与“神志”两方面着手。因此,临床潜方用药时,针对辨证不同,采用清心安神、滋阴清热、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兼证,选择对症的药物,整个治疗过程注意顾护脾胃。白塞病是身心疾病,疾病症状与心理负担相互影响,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宣教,给予积极健康的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林伟刚,马晓峰.浅述狐惑病诊疗体系的构建[J].四川中医,2008(01):16-17.
[2]石瑞舫.益气清热治狐惑[J].中国中医药报,2010,1(005):1.
[3]王中琳.王新陆治疗白塞氏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9):635.
[4]宋绍亮.热痹证治新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43-146.
[5]何春梅,刘胜.陆德铭教授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J].新中医,2000,32(10):7.
[6]刘佳义.狐惑病从疡论治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7]曲丽芳,张再良.《金匮》狐惑病证治源流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1):12-14.
[8]赵英,柳曦光,娄敏,等.白塞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10):635-636.
[9]杨林相,张阳.王辉武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新解[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5):619-620.
[10]孙亚楠,付新利.张鸣鹤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06):489-490+497.
[11]王盼盼.周翠英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12]王中琳.王新陆治疗白塞氏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9):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