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16:0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30例患者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归纳法将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类总结,针对各种不良反应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归纳,针对常见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引起的医源性损害。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高,但若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干预,一般不会引起严重机体损害,正确处置不良反应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观察;护理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杜小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84,299.

0引言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多种治疗措施,而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作为新型治疗手段已取得良好疗效,其原理是利用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选择两种治疗模式联合序贯治疗,在有效减少了单纯血浆置换所需血浆量的同时,也极大地避免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但此项技术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常有多种不良反应发生,可能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及预后疗效。现将我科开展的30例患者共73次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整理,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共进行28次治疗,女性17例、共进行45次治疗,平均年龄(38.2±10.5)岁;重型肝炎9例、各种病因所致胆汁淤积症21例。

\

 
1.2方法

应用DX-10型人工肝治疗仪、PF2000型血浆分离器及国产胆红素BS-330进行治疗。锁骨下静脉建立双腔静脉导管通道,按要求进行体外循环管路、血浆分离器及胆红素吸附器的无菌安装,用肝素盐水进行管路预冲,设置机械参数。先使用新鲜血浆进行等量血浆置换,置换量在1500~2000 mL,随后改为血浆胆红素吸附模式,控制血浆流量在25~30 mL/min,吸附时间控制在2.5~3 h。多次治疗患者间隔天数在2~3 d。抗凝方式根据患者凝血功能选择低分子肝素体外抗凝。治疗前给予预防性激素及对症治疗,治疗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不适症状,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检测。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共进行了73次治疗,现将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归纳见表1。

\

 
3护理要点

3.1治疗前护理要点

3.1.1心理护理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恐惧、焦虑、抑郁及悲观情绪,当护士对该项治疗进行耐心讲解,告知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后,可大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1.2环境准备

舒适的环境也可减少患者对治疗的紧张情绪。治疗室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室内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50%,做到一人一次用品,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

3.1.3生活护理

由于该项治疗需要深静脉置管,故应提前嘱患者清洁穿刺点皮肤,减少局部感染的可能。

3.2治疗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置

3.2.1过敏反应


最常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少见发热、胸闷、气短等其他症状。为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应做到严格“三查十对”的输血制度,正确保存血浆,若发现早期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地塞米松、异丙嗪等,对症治疗无效者应停止血浆置换。

3.2.2低血压

在治疗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控制血泵初始速度,以30 mL/min起步较为安全,若发现血压下降可采取减慢血泵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回心血量。

3.2.3出血

在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控制肝素的使用剂量,在使用激素后应常规给予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若抗凝剂使用量大的情况下,术后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过多肝素并常规给予止血药物;减少反复穿刺,争取一针穿刺成功。

3.3治疗后护理要点

治疗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进行穿刺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伤口定期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发现敷料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留置管拔管后应压迫止血,时间在15~20 min以上,再进行消毒加压固定,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

4讨论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其并发症也不少见,与其他常规血液净化模式一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4.75%~40%,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2-3]。因此我们在进行操作时要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技术操作,尽早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负面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确保PE临床运用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和平,侯田青,丁保华,等.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4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7):629-632.
[2]刘亿军.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5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6):358-359.
[3]王楼蕾.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护理干预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8):1197-11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