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针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病理、临床、影像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存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回顾分析其病理及临床资料,对其实施CT及MRI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结果所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其位置有14例位于颅内脑实质外,有2例位于中央旁小叶,观察显示有13例显示病变周围边缘呈深分叶状变化,有9例病变周围以及内部存在多发囊变,有10例内部存在流空血管影。肿瘤颜色为红色或者是灰红色,其具有丰富的血供,肿瘤内部存在薄壁血管,部分存在包膜。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及影响诊断大都显示肿瘤为分叶状,具有多条流空血管,具有囊变,当存在这些情况时可以考虑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影像学检查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芳.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214+216.
0引言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临床中又可以称为颅内血管周围肉瘤、小胶质肉瘤等,属于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肉瘤之一。血管外皮细胞瘤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发生,但是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比较少见,在临床中的诊断方法也不多,经常会被误诊为脑膜瘤[1-2],无法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需要针对该疾病展开深入的诊断方法分析。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病理、临床、影像学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存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这些患者中男5例,女11例;年龄在30-66岁,平均(46.7±10.5)岁,有9例患者出现头痛、有4例患者存在单侧肢体无力,有2例患者耳鸣。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本研究对所选中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疾病症状等,并对其实施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CT检查和MRI,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操作调整,最后结合手术病理症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这1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其中有14例发病位置为颅内脑实质外,有2例位于中央旁小叶,观察显示有13例显示病变周围边缘呈深分叶状变化,有9例病变周围以及内部存在多发囊变,有10例内部存在流空血管影[3-5]。病灶的直径大都在2.4-6.7 cm,有14例主要为实性成分,MRI增强后其实性成分会出现明显强化,有2例病变内部存在出血、钙化的情况,图像显示这些病例均存在灰质等信号或者是稍低信号。进行CT平扫其病灶均显示为存在较高的均匀密度[6-7]。
2.2病理诊断。肿瘤的颜色大都为红色、肉红色、灰红色,其质地柔软,具有丰富的血供,其中有7例存在包膜,镜下可以看出肿瘤内存在十分丰富的薄壁血管,血管为分枝状,在薄壁血管的周围有排列致密的瘤细胞环绕,肿瘤细胞大都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瘤组织间存在丰富的网状纤维。
3讨论
颅内血管外皮瘤细胞在临床中又称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比较少见,是一类侵袭性肿瘤。颅内血管外皮瘤细胞起源为脑膜间质的毛细血管外皮细胞,在肿瘤内部富含分枝状薄壁血管,其具有排列密集的瘤细胞[8-9],网状纤维染色可以看见在瘤组织间存在丰富的血供。该症存在有极高的治疗难度,且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症的临床发生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进行手术治疗容易出现剧烈出血的情况,手术切除的程度对患者预后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更需要在手术前做好对应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治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大多数进行颅内血管外皮瘤细胞影像检查的研究表明,图像显示颅内血管外皮瘤细胞边缘存在分叶,大都是窄基底与脑膜相邻,存在丰富的血管,增强后存在明显的强化现象,磁共振T2WI序列显示流空血管影,很少看见硬膜尾症状;而CT平扫会表现出高、等、低密度,具有十分清晰的边界,肿瘤内很少出现钙化的情况,但经常因为囊变、坏死、出血等导致密度不均匀的情况,当颅骨受到侵害时还会存在溶骨性骨质破坏。本研究检查也显示有部分病灶周边,及其内部存在小圆形和椭圆形囊变区,囊变区发生位置大都在肿瘤周边,结合资料分析囊变发生和血管外皮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关系[10-11],囊变发生的位置是肿瘤的周边而不是内部,提示其和病变生长的速度相关,和缺血缺氧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临床检查中大都会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混淆,其在影像上面存在多处重叠的地方,在进行手术前经常会被误诊为脑膜瘤,尤其是在特殊位置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例如鞍区、脑实质等位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需要术后有效的手术病理结果才能进行准确的诊断,进行病理诊断对肿瘤的形状、颜色以及血管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从而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为后期提供良好的治疗依据[12-13]。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诊断选用影像学和病理诊断,当检查显示存在丰富的血供,于硬脑膜相邻,且存在囊变,成分叶状则可以考虑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再结合相应的资料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宇政.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6):48-49.
[2]李海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9):159+161.
[3]梁汉祥,王新民,梁开文.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对比研究及ADC值鉴别诊断价值观察[J].现代医用影像 学,2018,27(01):140-142.
[4] 陶菁,王小玲.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8,12(03):205-207.
[5] 李彦东,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15(03):218-222.
[6] 卢忠胜,雷志毅.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1):1775-1778.
[7] 陈春兵,周碧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0):56-57.
[8]孙新国,李福增,姚军,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04):297-299.
[9]许来艳.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4):63-64+67.
[10] 解中福,杜金梁,孔繁明,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08):981-983.
[11] 胡玉娜,李丽,杨琴,等.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及病理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5,30(11):1094-1098.
[12] 潘小平,金盛辉,许龙胜,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03):210-214.
[13] 迁荣军,李治晓,张佳栋,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多器官转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3):33-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