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学水平的提高,冠脉支架植入、心脏搭桥、起搏器、甚至心脏移植手术等医学手段的成熟,使大部分心脏疾症得以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原发性心脏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其由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组成,具有双重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系统
本文引用格式:任甜甜,王春燕.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67.
0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600万心力衰竭患者,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我国就存在450万心力衰竭的患者[2]。
最近,一种新型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2017年正式引进我国。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诺欣妥,Entresto)是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enzyme inhibitor,ARNI),其由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缬沙坦和脑啡肽酶抑制剂(neprilysin inhibitor,NEPI)沙库巴曲按照1:1的摩尔比例构成,具有双重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PARAIGM-HF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依那普利进行对比试验,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的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塑,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及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风险,耐受性及安全性也更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具有明显的双靶点调节作用,即该药一方面可显著抑制ARB II I型受体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另一方面能通过脑啡肽酶抑制剂进一步抑制NT-proBNP的降解,提高环磷鸟嘌呤核苷(cCMP)水平,进而缓解病情(8)。其作用机制如下:
1抑制RAAS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
1.1RAAS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心肌重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效应分子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 II)过度分泌可导致心肌反应性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凋亡,最终导致心室重塑,加速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1.2ARB的抑制RAAS作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中的活性成分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其可阻断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T II与AT1受体结合,从而改善或阻断因AT II I型受体过度激活而到会的不良反应,如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组织增生、胶原沉积等,进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远期预后。目前临床上把ARB类药物列入改善心脏疾病预后的药物之一,提倡院外规律口服此类或ACEI类药物的一种以改善心脏病人的预后。此类药物也可作用于高血压患者,在改善收缩期高血压方面效果显著。
2脑啡肽酶抑制剂
抑制脑啡肽酶的NEPI的作用:脑啡肽酶(enkephalinase NEP)是一种中性的肽链内切酶,其是位于细胞表面的II型膜蛋白,具有特异性的切割蛋白质或多肽的疏水氨基酸残基间的肽键的作用,负责机体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降解,如利钠肽、缓激肽及肾上腺髓质素。脑啡肽酶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细胞中,在利钠肽的降解中起着关键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中的沙库巴曲是一种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代谢成有活性的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脑啡肽酶的作用,从而减少利钠肽降解,使血利钠肽浓度升高,在心肌细胞受到牵拉时,保护产生的利钠肽免于脑啡肽酶的降解,进而抑制心肌肥厚,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释放,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室重构。
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
3.1有效性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比依那普利组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可达21%,降低患者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风险20%(P<0.001);还可进一步减少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或心血管死亡终点及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率方面,显著优于依那普利组。
3.2安全性
PARADIGM-HF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低血压,有18%的病例,高钾血症病例有12%,咳嗽占9%,眩晕有6%(但大部分眩晕可能原因为低血压),肾衰竭或急性肾损害有5%,与依那普利组相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更容易引起低血压,(P<0.05),但终止治疗的情况未增加;因此沙库巴曲缬沙坦较依那普利相比,安全性更好,因不良事件停止治疗的比例更低,咳嗽、高钾血症或肾损害比例更低,不会产生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抑制心室重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减少患者住院率,降低患者死亡率。该实验虽然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及心彩超检查结果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但不能直观的评价心肌重构及心肌纤维化的改善程度。
4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的内科治疗虽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预后不理想;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为目前唯一一种双重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新型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的各种短期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方面显著优于ACEI及ARB类,其可明显降低再住院率及远期死亡率,安全性较好,但仍缺乏长期大量临床研究的数据,缺乏其对心肌重塑改善的直观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mbrosy AP,Fonarow GC,Butler J,et al.The global health and economic burden of hospitalizations heart failure:Lessons learned from hospitalized heart failure registries[J].J Am Coll Cardiol,2014,63(12):1123-1133.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8.
[3]Roger VL,Weston SA,Redfield MM,et al.Trends in heart failure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J].JAMA,2004,292(3):344-3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