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析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9 11:51: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得出的成果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对中医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进一步认识,从安全、有效性入手,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十八反”、“十九畏”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为“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十八反;十九畏;现代药理学;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周桥,付书璠,孙宇洁,等.浅析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58-259.

0引言

古代医家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累积,把中药单味药的运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使用概括为药物“七情”[1]。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是中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相当于中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也是中医师临证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国药典》将十九畏内容收录在中药的“使用注意”中,但十九畏究竟属于中药“七情”中的何种配伍关系,目前在中医学界尚存有争议[2]。

1现代药理学

1.1十八反


实验研究表明,甘遂与甘草煎煮后,能形成分子复合物,使甘遂所含的前致癌物质转化成为致癌物,前毒物转化毒物,机体中毒的可能性增加。具体机制为甘遂甾萜与甘草酸的结合,使甘遂的毒性成分甘遂甾萜溶出率增加[3]。此外,甘遂作为一种P-gp抑制剂,与甘草这种P-gp弱抑制剂配伍时,两者作用叠加,对P-gp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4]。通过研究大戟与甘草配伍,对肝功能、肝微粒体中CYP3A2在信使RNA、蛋白质表达、酶活性方面的影响,得知大戟单用时,CYP3A2的信使RNA翻译水平、蛋白表达及酶活性最高,但在配伍甘草后,各项指标均有下降趋势,这表明大戟可以通过抑制CYP3A2的表达,使代谢减慢,毒素在体内蓄积从而中毒[5]。甘草的配伍会抑制海藻促进肠道运动的功能,且海藻与甘草的配伍具有一定的肾脏损害作用。芫花对P-g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甘草对P-gp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二者协同,增强了对P-gp的抑制作用,影响了肠道黏膜的通透性,降低了肠道对口服药物的吸收率[6]。边宝林等学者的实验验证了半夏、白蔹、白及、贝母、瓜蒌等的配伍,使附子、乌头的毒性成分乌头碱的溶出率增加,导致毒性增加[7]。马瑜红等[8]发现附子与瓜蒌合用时心脏毒性略有提高,赵海峰等发现附子与瓜蒌合煎后的化学成分与单煎时的化学成分不同,提示二者合煎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致毒的原因。藜芦的配伍将造成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的含量减少,降低疗效。丹参在配伍藜芦后,肝肾保护作用减弱,甚至能诱发显著的肾脏损害[9]。

\

 
1.2十九畏

药理研究显示,硫黄与芒硝合用,两药的镇痛作用及泻下通便作用有所减弱,脾指数下降,炎症疾病的肿胀率上升,但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及实验动物的死亡[10]。砒霜与水银同用,虽然未生成新的有毒物质,但二者毒性成分砷酸根离子、亚砷酸根离子、汞共存,毒性为二者之和。密陀僧所含的氧化铅、二氧化铅与狼毒所含的甾醇、三萜类等高分子有机酸发生反应,使铅离子的溶出量增加,增加氧化铅的沉淀,提示二者配伍毒性增强。巴豆与牵牛子同用,对胃粘膜的损伤加重,泻下作用增强,免疫能力减弱,对外界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实验动物的体重减轻并出现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刘永刚等[11]得出结论,郁金与丁香合煎,丁香酚含量升高,胃黏膜充血明显,胃液的分泌增加,肠道蠕动加快,消化功能收到了一定的影响。川乌与水牛角合用时,水牛角抑制了乌头生物碱成分的溶出,使乌头的抗炎作用、镇痛作用、免疫器官指数、存活时间等呈不同程度减弱,疗效受限。三棱单用具有镇痛、促进肠蠕动的作用,配伍芒硝后,此作用减弱。芒硝能升高红细胞数量,与三棱合用后,红细胞生成数量减少。二者配伍后免疫指数下降,抗炎作用降低[12]。姜超[13]等发现肉桂与赤石脂配伍,肉桂有效成分肉桂酸、肉桂醛含量有所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赤石脂的量越多,下降越明显,抑菌作用减弱。同时,赤石脂的抗溃疡作用、止血作用降低而抗炎作用升高。人参、五灵脂共煎时,五灵脂的配伍比例越高,人参皂苷的含量下降越明显,但二者合用无明显毒性和副作用。

2临床应用

“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随着中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在不断得演变与更新,早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医籍中就记载了“十八反”药对的应用,尤以半夏配伍乌头出现的频次最高。乌头类药物辛、热,常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善于祛风除湿,温阳止痛。半夏辛温能燥,外用可消肿止痛,配合乌头能发挥祛湿止痛之力。此外,“十八反”常用的药对配伍运用还有附子、乌头与白蔹、白及、瓜蒌、浙贝母等;甘草与甘遂、海藻、芫花等。白蔹与白及,前者具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之功,后者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效。二者配合乌头使用,适应于各种疮疡及跌扑闪挫伤,三者同凑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力。

“十九畏”药对中运用较多的有丁香与郁金、肉桂与赤石脂等[14]。肉桂辛、甘、大热,具有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的功效,常用于妇人虚寒闭经、痛经之证。赤石脂味涩性温,可用于妇女崩漏之证,有收敛止血之功。官桂与赤石脂相伍,适宜于妇人痛经、月经不调之虚寒证。丁香辛、温,适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呃逆呕吐等,能起到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效。郁金辛、苦、寒,适宜于气滞血瘀之胁肋腹痛及热病神昏、癫痫等,可行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之功。丁香与郁金合用,对胃痛、神昏有良效,可适当配合益气健脾、行气活血、醒神开窍药使用[15]。

古今医家临证中一直不乏类似配伍用药的记载,部分包含十八反药对的配伍验方甚至一直沿用至今。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诸疮一扫光”将水银与砒霜同用,主治疥疮、白秃疮等皮肤红肿痛痒之丘疹皮炎、疮疖。《兰台轨范》中的大活络丹,草乌与犀角同用,现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癫痫、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吴鞠通《温病条辨》化癥回生丹,人参配伍五灵脂治疗闭经、痛经,现又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子宫肌瘤等[16]。名医蒲辅周曾以小剂量甘草配伍甘遂末,与温白丸同服治疗鸦片烟瘾,蒲老认为甘遂配甘草服后虽反应剧烈,但祛疾逐浊效果好[17]。国医大师朱良春将甘遂、海藻、甘草三者配伍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水等,甘草与海藻配伍治疗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也依然存在“十八反”、“十九畏”药对配伍使用的情况,如宫瘤宁胶囊、内消瘰疬片、阳和解凝膏、女金胶囊、补脾益肠丸和小儿肺咳颗粒等。

宫瘤宁胶囊、内消瘰疬片中均包含海藻与甘草,临床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甲状腺囊肿、颈部淋巴结结核以及慢性咽炎。海藻软坚散结,是治疗瘰疬痰核与瘿瘤的常用药。甘草甘平,能调和诸药,增强海藻之药力[18]。阳和解凝膏中乌头、白蔹、白及相伍,消肿散结止痛,临床上多配合疏肝解郁药治疗乳腺增生、男童乳房异常发育,现于骨结核、腰椎结核、附骨疽等方面亦有所拓展[19]。肿痛气雾剂中含有草乌与白及,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膝骨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疗效较好。新安医家汪昂在张子和《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中增加三棱、芒硝两味药,使攻积导滞作用加强,用于腹痛、结肠直肠狭窄、急性肠梗阻的治疗。女金胶囊为调经养血,理气止痛之良药,方中肉桂与赤石脂配伍,用以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原发性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之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证。补脾益肠丸中含有赤石脂与肉桂,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可显著改善微循环,缩短凝血时间,解除肠管痉挛,抑制肠管运动,无明显毒副反应,配合锡类散、谷维素、丽珠肠乐、培菲康等的使用,佐以中药灌肠、针灸等辅助治疗[20]。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感受寒邪或素体虚寒之人。小儿肺咳颗粒中含有附子与胆南星,临床常用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的治疗。

\

 
3结语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研究应当立眼于安全、有效,研究者应当严格规范“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条件,建立实验标准,在确保安全用药前提下,对已有临床经验的或充分临床前研究的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组合的复方开展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明确其涵盖的范围和量效关系,加强体内药动学过程、作用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为反药、畏药对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临床证据,不断补充和丰富中药配伍禁忌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科学的中药合理用药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荀培军,黄嬿.对“十八反”“十九畏”破禁运用的研究和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8):158-159+161.
[2]李宁,李玲玲,李春晓,等.中药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情况探析[J].中国药房,2019,30(04):513-517.
[3]郭猛,崔娜,王伟.中药十八反甘草组同方配伍规律[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2):2254-2256.
[4]孙亚彬,李国锋,唐中昆,等.甘草与甘遂的配伍对大鼠肠黏膜P-gp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0,45(04):510-516.
[5]夏成云,高月,周京国,等.大戟配伍甘草对大鼠肝功能及肝脏微粒体中CYP3A2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6(09):1013-1015+1066.
[6]欧丽娜,钟赣生,柳海艳,等.中药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宜忌争论与思考建议[J].科技导报,2015,33(16):88-94.
[7]边宝林,司南,王宏洁,等.附子单煎以及与浙贝母合煎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04):9-10.
[8]马瑜红,李玲,阮耀,等.附子与瓜蒌配伍对大鼠心、肝、肾脏的毒性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99-4401.
[9]赵海峰,张蓉娟,张萌,等.附子、瓜蒌合煎薄层指纹图谱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06):104-105.
[10]金锐,王宇光,薛春苗,等.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969-975+1007.
[11]彭惠珍,钟赣生.“十九畏”研究浅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09):585-588.
[12]刘永刚,白俊杰,翟双庆.丁香、郁金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J].吉林中医药,2011,31(04):365-367.
[13]欧丽娜,钟赣生,柳海艳,等.中药中药“十九畏”的历史源流、宜忌争论与思考建议[J].科技导报,2016,34(11):31-36.
[14]姜超,孟宪生,包永睿,等.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肉桂和赤石脂相畏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99-101.
[15]王鹏丽,李筠,范欣生,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十八反十九畏成方制剂收录情况与应用探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01):195-199.
[16]王茜,钟赣生,刘佳,等.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反药药对成方制剂收载情况与分析[J].科技导报,2011,29(02):59-64.
[17]黑峥峥,华浩明,范欣生.十九畏古今临床应用的再探讨[J].中成药,2016,38(05):1115-1118.
[18]华浩明,范欣生,姚映芷,等.十八反古今临床应用述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02):85-88.
[19]李怡文,钟赣生,柳海艳,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9):353-357.
[20]高洁,柳海艳,陈绍红,等.含“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中成药研究回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8):3601-3605.
[21]许向前.补脾益肠丸联合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浆及组织中SP及VIP水平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9,34(02):317-3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