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新时期骨科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15:22: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新时期骨科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级(5年制)两个临床本科班共88名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用传统骨科教学模式教学,研究组则实施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见习考核成绩加以比较。结果较之对照组,研究组学生的见习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时期骨科教学中,运用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更明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其临床诊断思维加以培养,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骨科教学;病例讨论;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王克平.新时期骨科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364,367.

0引言

骨科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知识内容丰富,涉及范围相当广泛[1],包含了放射学、外科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等方方面面,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外科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临床病例讨论的应用效果会更明显,学生的学习方式会由被动转为主动[2],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本研究以高校临床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探究在临床教学上的应用价值。

\

 
1临床资料与教学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把2015级的2个临床本科班的8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学生43名,男生31名、女生12名,年龄18~20岁,平均(19.04±0.36)岁;研究组共有学生45名,男生有34名、女生11名,年龄18~21岁,平均(19.52±0.53)岁。在组间数据比较后发现,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所有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对骨科理论知识进行讲授,适当予以典型病例介绍(以患者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法等为讲解过程)。在对所讲理论知识简单复习后,教师便可带领学生进行临床病例查看、体格检查、病史询问,让学生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查阅,最后由教师对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将诊断、治疗方案告知学生。

研究组:实施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①典型病例收集:对典型骨科病例进行收集,患者既要有典型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又要具有基本病例信息、诊断治疗过程、辅助检查等的完整临床资料,以股骨颈骨折患者为例,除包含CT扫描、X线片等专科体格检查资料外,还必须拥有患者性别、年龄、具体发病原因(如骨质疏松、高处坠伤、交通事故等)等基本信息。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对所有收集到的病例信息加以分类、整理,选出其中更有代表性的案例于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另外,予以现有病房典型病例提供,为学生创造一个临床见习环境。②课堂理论学习:通过大班形式对学生进行骨科理论课教授,课堂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当讲解到重点、难点内容时可给予疑难、典型病例插入,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提出问题,这样可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比分析病例患者的发病机制、具体犯病原因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等情况,自此基础上对所有病例的相同、不同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不断提高。以骨肿瘤章节教学为例,在进行课堂理论知识内容讲解后,教师可给出骨巨细胞瘤、骨肉瘤两个较为相似的骨肿瘤病例,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让其对辅助检查、临床表现结果仔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病因、病理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最终的诊断。③学生临床见习:注重骨科见习课的启发式教学,切入点为病例讨论,把学生作为教学模式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对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进行选择,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讨论本组病例,每组派学生代表自病例临床症状表现、具体发病原因、临床诊断、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性发言,以此为基础教师可适当对讨论方向进行引导,予以病情评估、疑难解释、诊断公布,并进行下一步治疗、检查方案以及预后评价等情况确定。完成后加以分析、总结,对本次课堂上的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告知学生要将病例讨论报告按时上交。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的见习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情况,其中的理论考试使用的是统一外科学试卷,骨科部分共有9道选择题,每道题2分,一道病例分析题,分数为8分,总计分值为26分;见习考核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对1例病例进行分析,上交讨论报告,学生临床操作满分为50分,分析报告亦为50分,共计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SPSS 24.0专用软件,统计后详细整理,理论考试成绩、见习考核成绩的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当数据间比较后显示有统计学差异时,P<0.05。

2结果

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见习考核成绩(包含病例讨论报告、临床操作)均要比对照组更高,组间数据相比,统计学差异性明显(P<0.05),如表1。


\


3讨论

骨科学在临床本科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理论知识讲解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将实践、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提高其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总结能力。在骨科教学过程中应用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更好,在对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等结果加以应用、分析后,学生能够将专业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结合运用,能够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应用病例讨论导入模式教学,学生可对病例的治疗诊断加以分析、讨论,不断增强对骨科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使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3],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骨科教学中应用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的运用、掌握增强,学生在病例讨论过程中以临床症状表现、疾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为依据,实施综合分析、鉴别,所以这些操作都要求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情况进行查阅,将临床资料、所学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具体的思考、分析与判断,从而得最终的临床诊断结果。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见习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明显要较传统教学模式更高,说明此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的运用、掌握,应用价值更高。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有利于对学生诊断思维的培养,病例分析,主要针对某个疾病诊断要点进行设计,或是对相关病例资料进行查找,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分析归纳,从而对临床思维进行有效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可作出更准确的临床诊断。在骨科教学中对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广泛推广,既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断加深、临床诊断思维得到更好培养,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前懂得怎样更好的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4]。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会更多,只有广泛、大量的资料与文献阅读,临床工作与研究工作更全面的参与才能对疑难、经典案例进行很好的收集,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具备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才懂得如何适合的案例选择、如何更为巧妙的问题设计,确保课堂病例讨论的生动性,使教学更意义。

综上所述,在骨科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更有效培养,总体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罗高斌.骨科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优势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04-205.
[2]魏芳远,张建中,张立军.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用于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53-55.
[3]曾文泓,王丽华.数字医学技术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6):904-908.
[4]谢求恩,张博,谢心军.SP教学法在骨科实习生急诊术前医患沟通的运用[J].中国病案,2018,19(09):8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4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