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抑郁、焦虑患者7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认知护理疗法,两组患者分别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实施不同的护理前后给予抑郁焦虑情绪的测评。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后两次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前后两次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在实施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后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关键词:心理认知护理疗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
本文引用格式:张锦军,张艳,吕桂萍,等.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349,352.
0引言
肾衰竭终末期患者的肾功能出现不可逆的减退,直至功能丧失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机体功能紊乱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规律的血液透析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同时血液透析对患者生活、饮食等许多方面有较多限制,患者多会出现以明显的焦虑、抑郁为主的负性情绪,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我们运用认知治疗技术开展心理认知护理[2]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管理取得显著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的抑郁、焦虑患者70例,透析频率均在1次/2-3天,3.5-4.5小时/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17-72岁,平均(50.9±4.11);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15-73岁,平均(49.51±4.73),所有参加本次研究患者均神志清楚,既往无精神心理障碍病史,具有初中在读及以上文化程度。所有患者均在行血液透析第2周末后第一次做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评,第二次测评在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后3个月进行,将两组结果对比。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1.2.1.1常规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规护理包括严格饮食种类以及数量的管理。皮肤清洁与瘙痒的护理。日常生活包括根据病情科学休息与活动的指导。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感染征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严密观察水肿及体重的变化,以及有无高血钾的表现。
1.2.1.2心理认知护理疗法
心理认知护理疗法是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认知技术对患者实施护理①了解患者的认知误区首先工作人员态度要和蔼亲切,使患者放下顾虑,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愿意向工作人员表达自己内心的一切积极与消极的想法,从而使工作人员掌握患者的真实的想法,并且通过对患者的认知心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患者对疾病及血液透析的错误认知。②错误认知的矫正找出患者的错误认知后,有具有透析专业资质兼心理咨询师的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谈,可以通过提问、指导患者模仿或自我演示等技术方法,帮助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要和患者共同分析其错误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错误的认知对患者身体的不利影响,引导患者识别自身的自动化思维,使其意识到他的这种思维习惯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并且在这些情绪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这些思想,从而使患者自发的改变思维习惯,达到矫正错误认知的目的。③认知重建在对患者识别并纠正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尿毒症疾病知识、血液透析技术的专业渗透,使其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让透析时间比较长、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对其进行现身说法,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增强治疗的信心,对患者讲解透析机的工作原理、设备的安全性以及技术的成熟性,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且积极促进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到患者的认知重建中来,从而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
1.2.2评价方法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情绪进行测评,SDS和SAS各有20个项目,SDS总分是80分,正常是低于41分,测评得分超过41分时,表示处于抑郁状态。SAS总分是80分,正常是低于40分,测评得分在超过40分时,表示处于焦虑状态。
1.2.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对所采集的数据实施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第一次的SDS、SAS测评分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后第二次的测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许多来自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影响困扰着以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的肾衰竭终末期的患者。这其中包括疾病与治疗的结果、功能缺陷、性功能不全、饮食限制、时间上受到约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等。另外,与婚姻、家庭、工作等之间可能出现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治疗费用和失业的担忧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抑郁是肾衰竭终末期患者的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因为抑郁会导致患者对透析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并且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3]。长期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还可导致患者躯体机能的变化:可以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机会;增加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患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现象;还可使患者从主观上扩大躯体疾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的缺陷及程度;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从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负性情绪可通过心理及躯体两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以及理念的进步发展,临床治疗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来协同治疗疾病的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知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逐渐在临床上被认可,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情绪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处世的方式来决定的,因此通过对认知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对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行为,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5]。本研究有同时具有血液透析及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更加的做到有的放矢,兼顾疾病本身,血液透析技术及心理层面的辅导,通过专业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识别自动化思维,改变思维定势,完成认知的重建,从而改变对疾病及未来的悲观预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而常规的护理关注的重点是对于疾病本身的指导,不注重患者的个体化心理特征及对于疾病、治疗以及预期的认知,从而缺乏针对性、主动性的引导。
本观察第一次SDS、SAS的测评选择在开始行血液透析的2周后,旨在于初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第一次血液透析时,对血液透析技术过程本身及透析治疗对自身的影响均不是十分的了解,而经过2周大约3至7次的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情绪状态,此时测评更能体现真实的反应,从而便于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
本次结果显示,通过实施心理认知护理疗法的观察组患者,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SDS和SAS的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接受心理认知治疗的患者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情绪管理,从而增加患者对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有效的促进患者的生命的延长,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红玲.心理护理干预对在押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41):37.
[2]徐丽萍,吴洪军.心理认知护理在心理测验过程中应用效果研究[J].心理与健康,2010,22(17):2275.
[3]JohnT.Daugirdas主编.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1.
[4]周丽,杨红梅,邵小东.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3):33.
[5]李凌云,文静,杨萍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脊柱手术围术期焦虑和疼痛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4):5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