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报道一例退行性椎管狭窄案例,郑君副教授在临床上用“新五刺”之“关刺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外治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退行性椎管狭窄;关刺;形态学
本文引用格式:齐惜椿,张昆,郑君.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266.
0引言
笔者在门诊跟诊期间,郑君老师运用“新五刺”之“关刺法”配伍针刺太溪穴治疗一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见效迅捷,现报告如下。
1病例
患者,男,64岁,2018年07月16日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主诉:腰痛伴间歇性跛行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部疼痛不适,休息后症状消失,之后遇劳累、阴雨天等腰腿部不适感加重,期间行膏药、针灸推拿等中西医疗法治疗,效果不佳。近半月来,腰部疼痛不适感加重并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遂于2018.07.12于当地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结果示:1.腰椎退行性变:1)L4/L5椎间盘膨出并伴相应水平椎管狭窄;2)L5/S1椎间盘膨突出并伴相应水平椎管狭窄2.T12、L1椎体压缩骨折表现。刻下症见:腰部疼痛不适伴有右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久站及行走时症状加重,短距离行走即感到下肢无力,疼痛,稍作休息后可缓解,汗多,纳眠差,二便调,舌淡,苔少,脉数。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尚可、直腿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膝腱反射减弱、脑膜刺激征(-)。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中医诊断:腰痛病(肾虚腰痛)。治疗取穴:双侧太溪穴、腰部局部1-2个阿是穴。针刺方法:《内经》“关刺”法。操作:患者选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腰部,进行腧穴局部及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①关刺,取腰部阿是穴进针,行针得气,医者以手按压患者两小腿或足跟处,并嘱患者感知医者手部力量并向相反方向对抗,以维持腿部不动,每个动作持续时间4-6秒,两下肢交替循环1-2遍(两侧对抗力度以两侧髂后上棘为参照点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腰部平衡恢复情况而定)。②望诊揣摩双侧太溪穴处及其附近,寻找凹陷、凸起或有结节等异常之处最为进针点,本患者两侧均发现凹陷处,左侧进针即出现针随脉动,右侧无针随脉动的表现(余师平素主张针刺太溪穴时,正常应出现双侧毫针宛如溪水流动的针随脉动现象,均匀而有力,否则即为阴阳失衡),于穴处上下左右用补法行针直至出现跳动且幅度与左侧大体一致。留针20min后,出针。嘱患者日常睡硬板床,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腰部保暖。针刺一次后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纳眠亦得到改善,连续治疗三次,隔日一次,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完全消失,纳眠正常。余师嘱其略服补精益髓之品进一步巩固疗效。
2按语
“新五刺”由郑君、张昆两位老师撰用《内经》、《伤寒杂病论》创制。其认为穴位即“空”的概念,空指的是神气可游行出入,通畅无碍,化用《内经》,应“五体痹”行“刺皮、刺筋、刺肉、刺脉、刺骨”以“拔刺、雪污、解结、决闭”。最终通过五体刺法一体化实现机体的阴阳平衡;其认为穴即“脉”与机之道相期,通过筋脉肉皮骨有序联动,化用《伤寒杂病论》实现经典针药一体化。本文主要论述了其“关刺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常出现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的无力不适等症状,属中医学“痹症”范畴。郑君老师运用《内经》“关刺法”配伍针刺太溪穴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起效机理余师分析如下:
其认为:“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的“贯脊”应理解为肾脉贯穿节节椎骨直至颅脑。其进一步阐释,《说文解字》云:“贯,钱贝之贯。”《仓颉》云:“贯,穿也。以绳穿物曰贯。”《广雅》云:“贯,累也。”比类肾脉(脊、脑髓等)把脊椎椎体一节一节贯穿累叠起来,直到颅脑。再者,“肾主骨生髓”,节节椎骨中直至颅脑充满脊髓和脑髓。再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之官的“强”字本义为“米中小虫”,左为弓,右为虽,虽下有虫,虫子爬行亦像弓。《说文解字》云:“强,弓有力也”,即强有力的弓(挽弓当挽强),故肾为“作强(弓)”之官,脊柱与弓箭两者在形态上极为相似。本患者由于年老机能衰退,加之内外损伤,以致髓不充骨不强而患病。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太溪为肾的原穴,原穴为脏腑原气所出之处,《内经·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本患者年老又患有腰突伴椎管狭窄病,病位在脊柱,既影响了“骨”,又影响到“髓”,故选取肾的原穴太溪,既可以起到补肾益髓壮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肾脉贯穿整个脊柱,重在“通”,通则不痛,若肾经不通,肾水不畅或不足则会在太溪穴处出现凹陷,故选取太溪穴。余师将“溪”解为溪水之意,溪水流动则有生气,针随脉跳而动,以溪水流动之象比类足少阴之脉气通畅之意,针刺使其双侧皆调出针随脉动之象,使肾水从下向上过椎管直通脑髓,使其通则不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余师认为《内经》中的刺法也是“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关刺的选择亦有深意。《内经·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甚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关”通“弯”,“引弓”之意,《孟子·告子下》:“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关”作“弯”也。故余师将关刺的“关”字解为“弯”,关刺比类拉动调整弓箭一样来恢复脊柱的形态。由上可以看出,“强”、“关”与肾脉“贯脊”异曲同工,若是“弓”出现了问题,则要从“弓”的内部与外部共同调整,太溪穴贯穿内部起到补肾益髓的作用,《内经》“关刺”法为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引动其气”,调整腰部平衡,增强腰部肌肉的稳定性,从外部调整脊柱的曲度,二者里应外合,共奏阴阳平衡之效。
患者纳眠恢复正常。《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脾胃之四关即是“肝关”、“心关”、“肺关”、“肾关[1]。张景岳在《类经》中亦有此意:“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锁钥之柄”,关,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五脏中肾司胃的启闭出入,肾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胃,故纳差,又因“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余师通过调肾既解决了腰突、椎管狭窄的问题又使患者的纳眠问题得以恢复正常,此法临床上疗效甚是明显。
参考文献
[1]郑君,张昆.重拾《内经》四关理论精义[J].四川中医,2011,29(6):35-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