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13:17: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作为筛选前提, 从我院2017 年1 月份到2018 年12 月份收治的患者人群中抽取31 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临床上予以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并设为研究观察组。在相同的时间段抽取另外 31 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临床上予以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设为参照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情况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术后卧床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更低,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其创伤性更小,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腰间盘突出症状;临床效果;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 :娄艳军 .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4):65-66.

0引言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科疾病的一种,发生率高,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1-2]。腰间盘突出在临床上主要予以手术治疗,我院就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作为筛选前提,从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2月份收治的患者人群中抽取3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临床上予以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并设为研究观察组。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1例和10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3~70岁,平均(48.12±0.21)岁。病程分布区间为3~100个月,平均(52.32±10.21)个月。在相同的时间段抽取另外3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临床上予以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设为参照组。男性与女性依次占18例和13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2~71岁,平均(47.11±0.10)岁。病程分布区间为3~98个月,平均(53.10±0.15)个月。整理一般资料,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予以全麻,患者俯卧,常规消毒铺巾,经C臂X线机确定病变位置,做正中切口,长度为5cm,切开腰背筋膜且经椎棘突将椎板间隙、下缘底部棘突肌肉剥离,构建手术操作通道,显露小关节突、病灶间隙上下椎板,经椎板间隙处应用咬骨钳将关节突内侧、上下椎板缘1/3处予以咬除,形成圆形骨窗,将黄韧带游离,并咬除部分黄韧带形成骨窗相似窗口,显露硬脊膜、神经根,确定病变组织,摘除髓核,闭合切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予以局麻,患者俯卧,常规消毒铺巾,经皮椎间孔镜进行引导操作,若患者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则予以后路椎板间隙术,于棘突中线3cm处经皮穿刺;若患者为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则予以椎间孔镜手术,于棘突中线12cm处经皮穿刺;若患者为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则予以杨氏椎间孔镜手术,于棘突中线10cm处经皮穿刺。穿刺后将针芯拔出,并取对比剂注入,经椎间孔镜直视确定椎间盘突出位置、病变情况,置入导丝并将针拔出,经导丝扩张手术通道,镜下摘除病变椎间盘髓核,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并予以椎间盘消融减压术,闭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由SPSS19.0进行计算,采用2检验以及t检验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示形式依次为率(%)、均数±标准差(±s)。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手术情况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术后卧床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更低,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讨论

腰间盘突出是临床骨科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主要因椎间盘突出后神经根受压引起,患者以腰痛、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4]。

对于腰间盘突出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神经根实施减压,并尽量保留椎间盘原本功能,预防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发生[5]。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虽然疗效理想,然而其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具有较大创伤性,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6]。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中应用对比剂,可有效对需要处理的部位以及组织进行定位,且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经椎间孔镜下进行操作,可避开对血管、神经根、硬脊膜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经椎间孔下方三角置入器械进行操作,对骨性结构不会造成损伤,有效保留脊柱稳定性,减少损伤[7-8]。

我院研究得出,观察组在手术情况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术后卧床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相对参照组更为出色,数值方面更低,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腰间盘突出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创伤性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郭小伍.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28.
[2]纪树青,吕达,李长签,等.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5):7-8.
[3]李树东,王树海,纪福利.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51.
[4]何井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132-133.
[5]Lee HJ,Kim JS,Ryu KS.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with Percutaneous Epidural Neuroplasty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Technical Note[J].World Neurosurgery,2017,98(6):e23-e31.
[6]张海涛.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3):12321.
[7]Cheng YS.Feasibility of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Cementoplasty for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Modic Type I Endplate Changes[J].Pain Physician,2017,20(4):E481.
[8]石燕会.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7,26(12):153-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