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在应急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接收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根据不同护理方案进行分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44例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为研究组。观察两组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不良时间发生率以及入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缩短入院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丁荣荣,朱晓宇.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273+276.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粥样化斑块在血动脉中形成,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引起急剧减少血供,引起心脏急性缺血而坏死[1]。该疾病患者发病前可出现胸部不适、气急、心绞痛、烦躁等症状,且心绞痛发作较以往持续时间长;发病期间可出现持续发热、心律失常、剧烈疼痛感等表现[2]。针对在外发病患者,需要及时将其进行急救措施救治,因此在院前急诊护理中需要缩短急救时间,使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本文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次研究对象,其在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诊治,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岁以上;③初次发病;④发病时间在3h及以下。排除标准:①患心脑血管疾病者;②药物过敏、手术禁忌症者;③治疗配合度低者。研究组中男占54.55%,女占45.45%;年龄37-75岁,平均(64.14±2.36)岁;心肌梗死部位:11例为前壁,12例为下壁,10例为高侧壁,11例为前间壁。参照组中男占51.22%,女占48.78%;年龄37-75岁,平均(64.14±2.36)岁;心肌梗死部位:11例为前壁,12例为下壁,10例为高侧壁,11例为前间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并进行镇痛、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常规护理。
1.2.2研究组:①院前急救指导与现场护理: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保证3 min内接诊,并立即与患者的家属或周边人群取得视频联系,并在短时间内备好急救车以及清点急救药物,同时指导家属或朋友进行基础的急救措施,观察患者的症状、发病因素等情况如实描述,医生与护理人员可针对性得采取相应的急救方案。保证在15 min左右赶往现场,医护人员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应用急救药物进行处理。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及吸氧,测定血氧饱和度,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迅速监测心梗三联,传输相关数据至院内胸痛中心值班室,院内急救小组根据得到的数据,准备相应的治疗药物。②转运护理:护理人员在运途中,注意动作平稳、轻柔,同时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不间断对患者进行基础的生命支持,如有需要可进行排痰、面罩以及气管插管。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如患者主诉、客观资料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开启绿色通道,做好院内接诊准备。③急诊接诊护理:患者到达医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及时送往抢救室,并对其进行宽衣解带,检测各项指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④家属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与家属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同时说明手术的流程以及作用,尽可能消除患者与家属的顾虑,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告知家属做好术后住院准备,并关心患者,陪伴患者,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影响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对两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不良时间发生率以及入院时间进行记录与比较。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若P<0.05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的出诊、急救、入院时间比较。表1中对比数据显示研究组出诊、急救、入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组间的不良事件比较。研究组中仅出现1例药物缺备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7%;参照组中出现2例急救药物缺乏、2例输注器械遗漏、3例医嘱执行力差,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重视患者个体差异,致力于满足不同多元需求,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强调以人为本制定的护理计划[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若该疾病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急救,可提高生存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起到促进作用[4]。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接到急诊通知,需要准备较长时间进行出诊,且急诊反应速度慢,在慌乱的情况下准备急救医疗器械出现遗漏现象;个性化护理则是在常规护理中完善所有不足,且针对患者的情况优化护理细节,在接到急诊通知后,立即与患者的家属或周边朋友取得视频联系,指导其对患者进行急救措施,以此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可准备好所需的就药物与医疗设备,清点完成后出院接诊,缩短急诊时间,能够使患者检查到院治疗。本研究中,研究组出诊、急救、入院时间短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个性化护理在我院进行实施得到良好的效果,提升我院护理人员急救水平。
总结以上论述,可知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提高急诊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岳春,刘艳,陈喜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1):1541-1542.
[2]邱素平,周玲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85+88.
[3]麦文斌,李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4):93.
[4]王惠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其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1):111+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