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仰卧位牵引与坐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仰卧位牵引组和坐位牵引组,每组各60例,分别施以仰卧位牵引和坐位牵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仰卧位牵引组总有效率为96.7%,坐位牵引组总有效率为7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牵引更有利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仰卧位牵引;坐位牵引;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许鑫,王静.仰卧位牵引与坐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98-99.
引言
颈椎病泛指颈椎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分型中占比最高(50%-60%),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疼痛,常伴有放射痛、烧灼感、麻木感、肌力下降,同时可伴有局部肢体怕冷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许多种,牵引治疗是常见保守治疗之一[2]。本科自2017年5月采用仰卧位颈椎弧度牵引方法,运用取得国家专利的HKM2100-02型颈椎弧度牵引治疗仪(实用专利号:zl200610050099.1),选取了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对神经根型患者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康复理疗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门诊就诊的120例神经根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坐位牵引组60例,仰卧位牵引组60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多有颈肩部放射痛、烧灼感、麻木感、肌力下降,同时可伴有局部肢体怕冷等症状;体格检查:颈椎旁多有压痛或可及放射痛,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呈阳性,上肢可有皮肤浅感觉的减退;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X线片示颈椎间隙狭窄,可有生理弧度的改变,CT或者MRI可见:颈椎间盘向一侧或者中央型突出压迫神经,可见椎管间隙变窄等。排除标准: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患者严重骨质疏松、精神病或伴有妊娠等,另外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患者需密切关注牵引时患者的状态。
1.3治疗方法
坐位牵引组:坐位牵引采用传统枕颌带牵引,选用常州钱璟产YX_B型颈椎牵引器,根据患者影像学结果、症状、体征确定牵引姿势和牵引角度,不能完全统一,行个体化设定。本科室一般采用,正常弧度者,以5°-15°;弧度变直者,角度以-5°-5°;弧度反弓者,选择以-15°-5°的牵引角度进行治疗[4]。牵引的重量一般达到患者体重的10%-20%,可从6KG开始,逐渐增加,体重较轻者可适当减轻力量。仰卧牵引组:额带固定患者额部,颈部枕在颈托上,机械牵拉力从60N开始,按患者适应情况调整,可增加到70N-100N,颈托上升推力为10N,根据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调整牵引机工作平台角度及力度(一般前屈角度15°),颈托红外温度夏季在30℃左右,冬季在40℃左右。牵引力的大小逐渐增加,因人而异[5]。二组牵引时间均为30min左右,每天1次,共治疗2周。牵引过程中嘱患者无论何种体位牵引,头颈放置舒适,坐位牵引时取舒服坐姿,颈部肌肉及全身自然放松,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若有不适头晕、心慌、胸闷、呕吐等不适,立即停止牵引,并对症处理。治疗后,指导患者休息一段时间。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评价标准,治愈:症状明显好转,或者消失,颈及上肢体疼痛、麻木、发冷等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原有症状和体征减轻,颈、肩及上肢疼痛等较治疗前症状减轻,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无效:颈肩上肢的疼痛及异常感较治疗前无改变[7]。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无纸化操作及办公是大势所趋,人们屈颈工作、生活的时间逐渐增多,手机、电脑的使用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加之体育锻炼的减少,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颈椎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颈椎牵引在治疗本类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有[8]:使得颈椎椎间隙增大,缓解椎间盘的压力;使得颈椎的椎间孔增大,缓解局部神经压迫;使得颈椎生理弧度能够得到调整和改变;调整局部小关节,局部小关节得以复位;牵伸颈部局部肌肉、软组织,使得痉挛及挛缩得以缓解,从而改善症状。
本科运用仰卧位弧度牵引方法,在仰卧位牵引的基础上,改变了牵引发力的方式,增加了颈托向上托举的力度,从原有的枕颌部改变成现在的额枕部发力,使牵引的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后枕部、额部,并在牵引过程中逐步调整颈椎的生理弧度(符合人体生物力学)[9]。此方式减少枕颌带牵引可造成的颞颌关节疼痛,颈托部加入红外线热疗设备,使得颈部局部肌肉放松,更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该方法及设计方式,较原有的牵引方式更加舒适,作用更有效。
本研究中,相比传统的牵引方式,仰卧位牵引使得患者更放松,在牵引过程中同时调整颈椎生理弧度,对于高龄患者及体弱多病患者,可减少牵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极大的提升了治疗效果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文金曼.针灸与牵引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4):317.
[2]王一,蔚浩,周睿.多方法评价仰卧位屈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华西医学,2016(1):37-42.
[3]厉志,胡世鹏,孙青刚,等.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2):37.
[4]张波清,徐守字.颈椎病牵引治疗关键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2,8(24):78-80.
[5]党莉.颈椎弧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8):89-90.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7]殷秀兰.针刀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7):36.
[8]陈振英,周冠龙,刘雪群,等.仰卧位屈颈牵引配合电针、艾灸、推拿、中频脉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9,6(5):67-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