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诊的78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并将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39)与对照组(n=39),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实验组行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治疗,于检查结束时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84.62%,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率17.95%(P<0.05)。结论针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实施协作式无缝护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降低其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无痛胃镜检查;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麻醉苏醒期
本文引用格式:邹志红,谭伊玲,蔡春辉.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无痛胃镜检查的影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317-318.
0引言
作为消化科室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的无痛胃镜检查技术作为临床侵入性检查操作,其被病原体感染风险存在于整个检查过程,对检查后患者身体状况易引发不良状况[1]。因此,针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实施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于患者检查后身体状况是否安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通过明确各医务人员分工职责,规范化行使操作护理步骤操作以达到保证患者治疗安全的目的[2]。本研究针对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给予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通过观察其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1.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诊的78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19-44岁,平均(30.42±1.32)岁;实验组患者男20例,女19例;年龄20-44岁,平均(31.42±1.42)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病势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①所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研究,且签订知情说明书者。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心电图检查后排除合并心脏疾病者。③所选研究对象对药物均无过敏者。④所选研究对象均为神志清晰、服从治疗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入院时评估患者心理情绪,术前禁食禁水,术后待患者麻醉完全苏醒方可让患者离开。实验组:给予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步骤为:①建立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方案小组,小组成员由消化科主任、主治医生、内镜护士、普通护士组成,小组组长由消化科主任担任。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与无痛胃镜检查相结合,将内镜室与病房、内镜室医务人员与患者相互密切衔接,针对性制定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方案及方案流程与基本注意事项,并将此护理方案制作成文件派发给相关医务人员学习。②术前准备:普通护士记录患者基本生命体征,采集患者心电图与常规血液标本,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嘱咐患者胃镜前保持空腹,注明其特殊情况。③术中护理:患者由胃镜室护士热情认真带诊进入诊室,严格依据手术要求检查操作胃镜的所需设备,保障胃镜与附属设备连接完好可用,针对操作过程中所发出的特别提示反应则提前告知患者。将患者呈舒适体位安放,固定牙垫,采集影像信息及观察患者病情,采集病变标本并及时送检,如遇患者术后出现紧张不安现象则及时进行安抚。④术后护理:胃镜室护士认真详细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且与普通护士进行电话联系认真仔细交代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1.3观察及评判标准。①记录麻醉注射时间与患者苏醒时间差值即为苏醒时间。记录插管时间与抽管时间之差值即为拔管时间。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及寒颤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数据采用均差±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行u检验,组间比较麻醉苏醒期发生率采用百分率[n(%)]表示,总发生率行χ2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拔管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4.64%,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95%(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科室常规检查技术手段之一的无痛胃镜检查通过经静脉给予适量的速效镇静剂和麻醉剂使患者在检查过程无恶心呕吐等反应后利用导管探入患者体内进行勘查检测其病理状态的变化。因其为一种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且行使途中需给予患者一定药物处理而较易引发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而影响患者诊后身体健康。因此,针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实施健全有效的护理方案对于降低其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及插管与麻醉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为现临床一种新型护理方案之一的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已普遍运用于临床护理且反响显著[3]。本研究通过针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实施协作式无缝隙护理模式以期达到促进患者预后恢复的目的。通过建立协作式无缝隙护理小组共同制定相应合理的方案且将其制定成文件派发以达到增强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默契性且能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护理的目的。通过术前检测患者基本生命症状及心电图情况、术中严密监测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术后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以达到判定患者身体状况而做好治疗中预防突发事件的目的[4]。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4.64%,明显高于实验组总发生率17.95%,且实验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对于无痛胃镜检查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实施协作式无缝隙护理能有效降低其麻醉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减少插管与麻醉时间。
参考文献
[1]陈素玲,李艳梅,肖丽英.系统化护理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1):198-199+217.
[2]施青梅,白晓丽.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模式在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4):143-145.
[3]王雪萍.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模式在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6,14(21):2167-2170.
[4]李晓琴,何曼曼,潘聪桃.基于无缝隙护理管理基础上的跨科室协作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02):130-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