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探讨并发症的防治。结果治疗后1周的脑血肿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本组治愈24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90.3%;本组并发症情况为:1例脑挫裂伤、2例血肿复发、2例发生硬膜外血肿、1例发生张力性气颅、1例发生了颅内感染、2例低颅压、1例发生癫痫,并发症率为32.3%,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术后加强并发症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防治
本文引用格式:严正军.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及并发症的防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15-116.
0引言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硬膜下腔血肿,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发展成弥漫性脑水肿形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导致脑死亡[1]。临床治疗该病可以通过钻孔冲洗引流术,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但是术后仍然会发生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引流术的并发症防治。本文探讨了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术,同时进行并发症的防治,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31例。年龄36-76岁,平均(63.1±6.3)岁。
1.2纳入标准。均通过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本着患者进行钻孔引流术,术前采取全麻的麻醉方式,通过CT扫描机寻找血肿部位,在血肿的厚度最高处选择钻孔,在头皮处做长度约3.5 cm的切口,根据CT扫描的情况选择钻孔数量,一般为1-2孔,孔径为0.5 cm[2],钻孔后进行电凝止血,同时切开患者的硬脑膜采取十字切口法,看到暗红色的液体大量涌出后,将硅胶引流管放置在涌出液体的脑膜部位,利用生理盐水冲洗血性液体涌出部位,所以需要反复持续冲洗,当液体颜色转为清亮后可停止。在孔中筛入明胶海绵然后缝合头皮,注意缝合时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将引流袋连接在引流管上,术后引流3-5天,完成手术后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术后多饮水能促进疾病恢复。
1.4疗效评价标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3]。临床痊愈:血肿量减少≥95%;显效:70%≤血肿量≤95%;有效:血肿量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脑血肿量。治疗后1周的脑血肿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本组的疗效。本组治愈24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90.3%。
3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发病机制是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脑组织局部的纤溶功能亢进,增加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含量,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从而出现硬膜下血肿。本组并发症情况为:1例脑挫裂伤、2例血肿复发、2例发生硬膜外血肿、1例发生张力性气颅、1例发生了颅内感染、2例低颅压、1例发生癫痫,并发症率为32.3%,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具体情况如下:
3.1脑挫裂伤。本组发生1例脑挫裂伤,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放置引流管的过程中,因为引流管会插入到脑组织中,因此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特别是一些引流管的质地较硬,很容易损伤脑组织,手术后脑组织回弹从而造成脑挫裂伤,另外,由于血肿处的腔脏层厚度很薄,所以术后需要反复冲洗脑组织时很容易再次引起创伤,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脑挫裂伤,防治的方法是选择质地较为柔软[3],管径较细的引流管能够减少对脑组织的创伤,另外一定要注意引流过程中的技巧,手法一定要轻柔,避免手法粗暴对脑组织造成人为伤害,当发现出现了脑挫裂伤后,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病情较严重时要采取手术治疗。
3.2血肿复发。本组有2例血肿复发并发症,发生该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血肿中的液体渗透性较高,而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大量生成,导致纤维系统发生亢进反应,从而使得血肿内膜液体缓慢渗出引起的血肿的复发,另外,有1例患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手术后若没有及时鼓励多喝水,为其补充低渗溶液也会导致血肿复发,所以防治血肿复发的措施主要为及时服用降纤溶止血药,同时督促患者多饮用水,能够促进脑组织的回弹速度[4],复发血肿后需要CT扫描确诊再采取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3.3硬膜外血肿。本组有2例发生硬膜外血肿,发生该并发症的原因是在手术中采取钻孔引流术,由于钻孔时误伤到患者的脑膜动脉,且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导致颅骨与硬脑膜出现了分离,硬膜血管发生了破裂,从而引起该并发症。其中有1例患者在引流术后的颅内压迅速降低,也导致发生了并发症,所以手术时一定要避免误伤脑膜动脉,注意要避开硬膜血管,防止产生误伤。术后控制恰当的引流速度,发生硬膜外血肿后要进行开颅治疗,少量出血时可以遵医嘱保守治疗。
3.4张力性气颅。本组有1例发生张力性气颅,发生的原因是在手术结束后,因为脑组织受到了长时间的积压。受到压迫的脑组织形变严重,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恢复回弹,另外一些脑组织的残腔闭合不严,没有彻底冲洗干净,或者在对颅内进行冲洗时进入了空气。为了有效预防发生该并发症,手术时需要在血肿最厚的部位进行,而且在冲洗时一定要彻底清除,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洗,确保没有残留。手术后要开放引流,保持患者静养卧床,尽量避免头高位,当发现具有并发症时需要将气体排出,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通过开颅排出气体。
3.5低颅压。本组有2例发生了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在引流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引流管材质太硬等造成蛛网膜受到了严重损伤,从而导致大量的脑脊液被引流[5],颅脑内的压力迅速下降,为预防该并发症,手术时一定要动作轻柔,避免引流时损伤蛛网膜,选择材质柔软的引流管,当具有低颅压症状时可以将引流管太高减缓引流的速度,另外还可以将引流管拔出并且通过补液的方式来提高颅内压。
3.6颅内感染。本组有1例发生了颅内感染,发病的原因是手术过程中没有严格消毒,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引流管消毒更换,另外还与引流时间过长导致细菌滋生存在一定关联,为预防感染发生,手术时一定要做好消毒灭菌,术后要及时对引流管进行消毒更换,及时更换引流袋,引流时间控制在72小时内,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7癫痫。本组有1例发生癫痫,在术后第4天发生,追查原因发现因为血肿的包膜对皮层产生了刺激作用,另外引流管也对皮层产生了刺激作用,除此之外还与颅内继发出血有关,因此引流管的管径不能太粗,置管不能太深,否则就会刺激到皮层。癫痫发作后要积极查明原因消除对症治疗,遵医嘱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由此可见,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适于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3):4634-4636.
[2]李学.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8):1433-1436.
[3]陈峰.并发症防治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3):80-82.
[4]张根利,周莉等.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1(1):87.
[5]Xiao Juexian,Cheng Shiqi,Zou Yiqun,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2017,23(2):159-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