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刮痧在脑梗塞偏瘫肢体恢复期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56例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实施循经刮痧,10 d为1个疗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中医特色护理后,患者患侧运动能力明显恢复,且伴随疼痛也明显减轻。
关键词:刮痧;脑梗塞;偏瘫肢体恢复期
本文引用格式:谢文艳.刮痧在脑梗塞偏瘫肢体恢复期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324,328.
0引言
脑梗塞又被称为脑卒中,其发病是由于大脑动脉系统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脑血管病,其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主要损害是由于大脑血管痉挛或破裂引起的大脑循环功能障碍或压迫大脑功能区所导致的相应功能丧失或偏瘫等症状[1]。脑梗塞属于本虚标实,表现为突然昏迷、偏瘫、口眼歪斜、语言功能丧失、失读等症状,该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2]。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由于病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损害,在临床实践中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这些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3]。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脑卒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在偏瘫患者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院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综合治疗脑梗塞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于我院康复科56例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入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脑梗塞的诊断依据[4]。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56~76岁,平均(63.73±4.12)岁,平均病程(25.63±3.08)d。其中左侧偏瘫患者9例,右侧偏瘫患者19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57~78岁,平均(64.12±4.72)岁,平均病程(26.02±3.72)d。左右侧偏瘫各14例。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采取的治疗方案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肢体神经功能评分和功能残疾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中,对照组行针灸治疗,上肢取尺泽、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下肢取环跳、血海、阳陵泉、风市、丘墟、太冲。取患者偏瘫侧穴位,使用30号不锈钢1.5寸毫针直刺,深度0.5~1.5寸,得气后采用手法捻转,平补平泻法时间1~3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5]。观察组实施循经刮痧,10 d为1个疗程,循经刮痧法:患者取俯卧位,患者平卧后暴露偏瘫侧上肢,用活络油沿偏瘫侧上肢阳明经涂擦,然后用刮痧板与皮肤成45°角沿阳明经从末端向近心端刮,以局部皮肤发红变紫为度。每周1次,连续刮4次(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及阿是穴等;下肢:环跳、扶承、风市、伏兔、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及阿是穴)。
1.3护理方法
1.3.1体位护理
对于脑梗塞患者在康复早期即进行体位护理,可有效降低屈肌、伸肌痉挛的发生几率。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侧卧,上肢自然伸展,手部保持空心握拳,指端自然半屈。将患者的患肢垫高,促进血液回流,有效减少褥疮、关节痉挛发生[4]。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避免褥疮发生。如采取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肢置于前伸位,避免患侧肢体受压影响患侧肢体血液供应。被动运动主要是四肢大小关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幅度应由小到大,4~6次/d,20~30 min/次,以通过积极的被动运动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可逐渐加强肢体运动强度,通过增加外力强度,诱发主动运动、锻炼肢体承受力,防止患者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
1.3.2摄食护理
患者术后早期主要以全流质食物为主,在吞咽功能逐渐改善后,改为半流质食物。患者进食中嘱患者反复练习吞咽动作,促使食物残渣进入食道,减少口腔食物残留,同时,餐后应适当饮水清理食物残留,保持口腔卫生。术后饮食应注意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嘱患者进食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头前屈。术后可下床活动偏瘫患者,取稍偏向健侧坐位,以利于进食后食物进入食管。
1.3.3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手术卧床期主要以被动训练为主,需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并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供应、缓解肌肉萎缩和痉挛。进入恢复期后,协助患者进行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自主床上活动,例如活动患肢、关节、皮肤按摩等[5]。同时,配合床下运动,主要进行站立和行走等训练,循序渐进,从患者坐立、背部支撑到自行坐起,双腿自然垂于床边;从坐位逐渐站立到负重平衡训练;最后实现生活自理,可以进行基础生活活动,如穿衣、喝水、如厕等。待患者基本恢复后进行精细化训练,如写字、夹豆子等。
1.3.4语言功能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听说训练,初期引导患者跟读单词单句,随后提出简单问题对答,促进患者语言能力恢复[6]。同时,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加快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树立自信。
1.3.5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在出现身体损伤后,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偏瘫患者,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担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护理人员和家属应该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为患者树立信心,排除患者的担忧,避免消极情绪。
1.4观察指标
出院后3个月收集患者相关数据,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本次效果观察我们采用Barthel、Fugl-Meyer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情况。Barthel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表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组成,所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负相关。Fugl-Meyer评分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呈正相关。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病起病急,变化快、证见多。患者一般急性期为2周,恢复期为2周至6月。脑梗塞偏瘫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元气亏虚、痰瘀痹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养[9]。因此,脑梗塞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原则应该主要以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状态,顺经络之气,使阴阳相应、气相交贯,引气归元、疏通经络达阳气温煦和濡养功能,脑梗塞偏瘫弛缓状态主要取手足阳明经穴位。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划归于“肩痹”范畴,但其病因又并非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脑梗塞患者多因肝阳上亢,气血逆行,窍闭神匿所致,患病后久卧少动,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患者一般年老体弱,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夹杂成痹。日久气血不能濡养肢体,则见关节挛缩。治疗当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因此,我们在普通护理基础上辅以传统医学特色护理。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刮痧板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本次选取手阳明经作为刮痧区域,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激能促进经气充沛,血行通畅;而方向由下而上,能进一步促进组织液的回流与水肿的消除[7]。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干预后,脑梗塞患者患侧运动能力恢复,伴随的疼痛也恢复;接受中医特色护理后,患者患侧运动能力明显恢复,且伴随疼痛也明显减轻。脑梗塞患者康复的目的是克服患者偏瘫造成的活动障碍,使患侧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患者对于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8]。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康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中医技术用于护理中,可以提高偏瘫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次研究中,我们循经刮痧、艾灸、中药贴敷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治疗质量,且中医的综合护理操作安全,患者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左瑞英.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9,13(20):90-91.
[2]张丽华,吴奇勇,林玉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9):77-79.
[3]陈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14(23):71-72.
[4]施阳.协同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9,5(23):29-30.
[5]于红.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9,4(26):38-39.
[6]唐江洪.中医特色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7(34):70-71.
[7]潘旭冰,张洁,鲁剑萍.中医护理技术在脑梗塞后痉挛性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8,11(13):26-27.
[8]王新佳.中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0):109-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