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肝包虫病是牧区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由棘球蚴感染人体所致,严重影响着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1]。据了解,青海省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最新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该省牛的感染率为27.09%~60.36%,羊的感染率达到33.89%~53.14%。全省共有39个包虫病流行县,随着包虫清灭计划的实施全省总体人群包虫病患病率已由0.63%降至0.3%,但果洛、玉树等州人群包虫病患病率达到8.93%~12.38%[2],个别县甚至高达20%以上。其中该省患者以泡型包虫病占多数。本文就青海地区肝包虫病诊疗现状及诊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肝包虫病;临床诊断;治疗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柳源,王海久.青海地区肝包虫病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14-115.
1肝包虫病的诊断
要确诊肝包虫病,必须将患者的病源接触史、流行病史、影像学检査、相关检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1)肝包虫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患者的病史及症状体征对肝包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患者个人史大多数有长期牧区生活史及与牛、羊、犬等动物密切接触史。从前病人多以腹痛、黄疸、上腹部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等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而随着牧区疾病筛查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由于体检超声发现肝占位而来就诊,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占位的生长部位、大小、对周围组织脏器压迫的情况及其有无合并症状相关[3]。单纯性肝包虫在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人因冲击/外伤或剧烈运动后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过敏症状而就诊[4],而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达到4.6%。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出现受累部位轻微疼痛,如果肿物体积较大,会因挤压肝被膜导致上腹部胀痛或压迫邻近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如:当肿物压迫胃肠道时,会出现消化道反应,表现为纳差、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向上压迫使膈肌抬高时,压迫肺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消失等;当肿物压迫胆道及门静脉时,可引起脾大、梗阻性黄疸、腹水等症状。随着病程进展,包虫病灶可压迫或侵犯第一、二肝门、下腔静脉等并可出现脑、肺、腹腔、盆腔等远处播散或转移。
(2)影像学诊断
①X线检查:大的肝包虫病灶可导致右侧膈肌向上抬高,活动减弱。当病灶钙化时,可显示环形、弧形钙化影或肝脏区域片状、块状钙化影。含气的囊液中可出现气液平,但这些对诊断意义不大。②B型超声波检查:超声诊断因价格低廉、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携带并可快速培训合格人员,所以广泛应用于肝包虫病的诊断及筛查[5]。不同发育阶段的肿块在超声下的表现各异,肝泡型包虫病可见肝内实性占位,根据超声显示可将肝囊型包虫囊肿分为五型:I型为单纯囊液积聚;Ⅱ型为伴有囊壁分裂征;Ⅲ型为伴有囊内分隔;Ⅳ型囊内杂乱回声;V型囊壁增厚[6]。③CT:CT是诊断肝包虫病的较为准确的方法,可以确定肝包虫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毗邻关系及是否存在远处播散、转移等,肝脏三期动态扫面可显示病灶血供及病灶对胆管、血管侵犯或压迫情况,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CT影像,可将肝囊型包虫病(CE)囊肿分为五型[7]:①单囊型:其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为可观察到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称为“双壁征”;②多子囊型:为大的母囊内出现多个小的子囊,呈现“囊内囊”“蜂房征”等征象;③内囊破裂型:内囊破裂后囊壁塌陷,常表现为“水上浮莲征”“飘带征”等;④实变型:主要是包虫逐渐衰亡囊液吸收囊壁收缩,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肿块影;⑤钙化型:当病程长,机体抵抗力较强,外囊可逐渐钙化甚至完全钙化,钙化可呈点状、条带状、蛋壳状、甚至卵石状状高密度影等。肝泡型包虫病(AE)在CT扫描下主要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类圆形,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并可有病灶内不均匀分布的钙化灶。当肝泡型包虫病肝实质病灶内发生坏死液化时可呈“岩洞样”改变。随着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胆道成像(CTC)可显示包虫病灶压迫或侵犯胆道的具体情况,CT三维成像技术可评估病灶大小和与临近管道的关系,为包虫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了更加丰富信息;而CT灌注技术(CTP)可以显示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带”,为其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8]。MRI:MRI诊断价值与CT相似,MRI在肝包虫病累及胆道系统时有特殊诊断价值,有助于辨别胆管和病灶的关系。因其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应用核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可显示泡球蚴的“小囊泡”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9]。
(3)肝包虫病的免疫学检查
①皮内试验(Casoni试验):此方法简便易行,阳性率可达90%-95%,但易受抗原质量等多因素的影响,特异性不高,病人感染后阳性结果持续时间较长且假阳性率高,此外个别受试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对手术后病人的监测和随访产生了严重影响,现已不将其作为普查、筛选肝包虫病的常用检测方法。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通过显色反应来判断结果,可作为肝包虫病患者的辅助诊断和疫区疫情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检测特异性抗原IgG诊断肝包虫病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高达89.7%和96.5%[10]并由于方便、快捷、花费少目前已广泛运用与临床。③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的抗体,对肝包虫病诊断阳性率为80%,约5%呈假阳性反应,通过囊液可检测出囊肿IgM的存在,IgM抗体在治愈后消失,因此可用该试验进行随访[11]。④间接血凝试验(IHAT):此实验是检测包虫囊液的特异性IgM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为理想,该方法简便快速且假阳性反应少,在囊肿摘除1年以上可转为阴性,因此可以用此方法衡量手术效果及有无复发[12]。⑤其他:随着免疫诊断学技术的进步,沉淀反应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荧光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试验等方法也在肝包虫病的快速诊断和人群筛查中得到应用。
(4)肝包虫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扩增技术(PCR)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包虫病的诊断和研究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应用,其中小分子mRNA表现尤为突出,有望成为下一代包虫快速检测试剂盒。
2肝包虫病的治疗
(1)肝包虫病的药物治疗
肝包虫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①西药治疗:包虫病抗虫治疗的首选药物是阿苯达唑[13]。经多年临床应用研究表明,阿苯达唑总体有效率为30%左右。②中药治疗:近年来,祖国医学医药在包虫病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发现了一些具有一定疗效的抗包虫药物,其中青蒿素及其类似物表现尤为突出,可能成为下一代抗虫药物。③联合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反应,以期使药物形成协同作用。国人进行了六君子汤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包虫病的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能有效控制包虫病的蔓延和扩散[13]并可减少药物副作用。
(2)介入治疗
①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对于泡型包虫巨大肿块液化坏死者,在超声引导介入下穿刺先抽完液化液,然后向囊内注入无水乙醇或聚桂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肝包虫病穿刺治疗目前已成为不能耐受手术液化空洞坏死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4],但对于囊型包虫并穿刺治疗尚有可引起过敏、包虫播散等许多顾虑。②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术:可作为一种不适合或不耐受手术切除治疗的替代疗法。射频(微波)消融术共同特点是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将病灶暴露于此种温度下可以破坏泡球蚴组织,此法最初是由Brunetti等[15]提出的,后由Bastid等[16]和Du等[17]报道,单点消融术主要适用于小病灶,目前多点消融术尚在试验中。③高强度聚焦超声:其原理也是将利用热效应杀死包虫病灶。由于高强度聚焦超声避免了一些经皮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风险,特别是减少了感染、播散及胆管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其治疗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18]。
(3)手术治疗
①肝囊型包虫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是传统的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方法,已经约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优点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比较稳定、操作也相对简便,并且手术风险较小。不过,该手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研究表明肝囊型包虫病外板仍具有生物活性故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过程中很难发现胆漏等情况,术后并发症较多。为了改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缺点,众多外科专家相继提出了内囊摘除联合外板内翻缝合术、囊腔敞开、内囊摘除联合置管引流术、Roux-en-Y囊肿空肠吻合术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改进方法,疗效比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更佳。肝包虫外板切除术是由国外专家提出的一种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方法,该方法强调在摘除内囊的同时将紧靠包虫的外囊壁完整切除,在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术后复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肝组织[19]。部分原位复发性囊型包虫由于曾手术导致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完整剥离较为困难或是因包虫囊肿紧贴肝门或病灶偏于肝S6、7或肝S2、3段,可以采用肝段甚至半肝切除术。②肝泡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根治性肝段、半肝或肝三叶切除术:是治疗泡型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且术后管理相对容易,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20]。泡型肝包虫病的姑息性手术:对晚期包虫患者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行姑息性手术治疗来减轻压迫、黄疸等病症,避免进一步肝功能损害。姑息性手术主要包括介入手术、液化坏死型穿刺外引流术、姑息性部分病灶切除术[21]。肝移植:由于肝泡型包虫病浸润性发展到疾病中晚期,大部分有第一、第二肝门、下腔静脉的侵犯而无法根治切除。肝移植目前被公认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分为供肝原位肝移植及全离体自体肝移植,供肝原位肝移植可作为晚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治疗选择,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费用较高其可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而最新临床实践表明全离体自体肝移植对于晚期泡型肝包虫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3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总体医学水平的发展进步和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目前肝包虫病的诊治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和不错的成效。但在青海等我国西北牧区,包虫病仍显著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提高包虫病的诊断对于该寄生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综合免疫学、影像学、病原微生物学可明显降低包虫病的误诊率,相关检查并可为包虫病治疗方式提供依据,进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为肝包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机遇,很有可能在近期出现具有极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包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为包虫病筛查及快速诊断提供支持。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板切除仍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若能减少过敏等并发症发生,肝包虫穿刺引流固化术将成为未来囊型包虫病微创治疗的方向。根治性肝段、半肝或肝三叶切除术目前仍为泡型肝包虫病的首选方法,肝移植尤其是全离体自体肝移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特别是贫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随着国家大力实行包虫清灭计划及青海地区在人才引进、学术交流及多学科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该省在包虫病尤其是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省级包虫病重点实验室并完成了很多基础研究,在包虫病宣教、防疫、筛查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定能如期、保质完成包虫清灭任务。
参考文献
[1]樊海宁.包虫病的临床规范化治疗[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10):36-37.
[2]仁青.包虫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05):216.
[3]黄士波,米圆圆,刘爱琴,等.肝包虫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04):797-800.
[4]朱永德,朱文君,郭亚民,等.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1):104-107.
[5]严小松,黄文记.浅谈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西藏医药杂志,2009,30(3):27-29.
[6]郑多安,龚仁华,姜世涛.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03):451-453.
[7]赵军,刘龙霏,张泉,等.多排螺旋CT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25(05):383-385.
[8]王永珍,韩秀敏,郭亚民.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8,16(01):47-51.
[9]栗海龙,候立朝,任利,等.MRI在泡型肝包虫病术前评估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05:535-538.
[10]王永珍,韩秀敏,郭亚民.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8,16(01):47-51.
[11]李长龙,景鸿恩.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5)158-160.
[12]Ghorbanpoor M,Razi Jalali M H,Hoghooghi Rad N,et al.Detection of specific hydatid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in serum and urine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sheep[J].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6,142(1):91-94.
[13]祖逸峥,陶栋义,方万胜,等.包虫病药物治疗与预防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
[14]Karaman B,Battal B,Ustunsoz B,et al.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a Primary Pancreatic hydatid cyst using a catheterization technique[J].Korean J Radiol,2012,13(2):232-236.
[15]Brunetti E,Filice C.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echinococcal Iiver cysts[J].Lancet,2001,358(9291):1464.
[16]Bastid C,Ayela P,Sahel J.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a complex hydatid cyst of the liver under sonographic control[J].Report of the first case.Gastroenterol Clin Biol,2005,29(2):191-192.
[17]Du X,Ma Q),Wu T,et al.Treatment of hepatic cysts by B-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3):330-332
[18]路越晴,邓勇,张灵强,等.泡型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05):547-551.
[19]左日克太,魏福仓.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9):19.
[20]陈哲宇.泡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05):513-516.
[21]买买提·瓦司力,吐尔干艾力·阿吉.肝泡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3):645-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