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7 12:51: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7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各占36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PaO2、PaCO2指标、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GC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护理时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郭旭楠.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377-378.

0引言

临床上,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进行急救的常见方法,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抢救不当,很容易丧失生命,而心肺复苏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快速抢救,有利于患者生命维持[1]。在急救过程中,采取急诊护理干预手段,可以强化抢救效果,有助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门诊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4岁,(53.2±2.8)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一氧化碳中毒、电击伤、急性心肌梗死分别为6例、4例、26例;分析患者学历,初中及其以下、高中、专科及其以上分别为14例、12例、10例;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31-74岁,(52.9±2.6)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一氧化碳中毒、电击伤、急性心肌梗死分别为6例、5例、25例;分析患者学历,初中及其以下、高中、专科及其以上分别为15例、12例、9例。

\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及时观测,并引导患者规律作息,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采取给氧手段,并结合患者身体情况,指引患者注意保暖。

1.2.2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①加大对脑部复苏及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采用湿毛巾在患者颈部、额头部分湿敷,并控制好病房温度,降低对患者脑部的再次损伤。心肺复苏患者虽然抢救成功,但是其病情依然很严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脑部复苏及心电进行全面监护,并积极的预防各种并发症。②心理护理,心肺复苏后患者往往具有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及时为患者讲解疾病信息,对患者进行鼓励、安慰,引导患者可以平和的面对自身疾病,消除患者负面心理。③气道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在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应该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并且在插管结束后,要给予患者良好的插管护理,如果患者的痰液比较多,且相对黏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负压吸痰,并且给予患者拍背护理。在进行低压气囊干预时,需要控制好放弃频率,避免患者误吸咽喉分泌物。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PaO2、PaCO2变化状况及心理状态、预后康复质量进行观察比较[2]。参照焦虑、抑郁评分表(SAS、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分,总分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3]。结合美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进行评估。NIHSS总分为0-3分,得分情况与神经功能改善成负性关系;GCS总计15分,得分与患者昏迷状况成负比[4]。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O2、PaCO2变化状况。观察组患者护理前PaO2、PaCO2分别为(81.5±4.7)mmHg、(56.9±4.3)mmHg,护理后分别为(96.5±5.0)mmHg、(31.4±4.0)mmHg;对照组患者护理前PaO2、PaCO2分别为(81.3±4.5)mmHg、(56.8±4.3)mmHg,护理后分别为(89.7±4.6)mmHg、(43.2±4.1)mmHg。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aO2、PaCO2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分别是(61.2±1.3)分、(60.3±1.4)分,与对照组患者的(61.3±1.5)分、(61.1±1.2)分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是(45.1±1.4)分、(44.3±1.5)分,相比对照组患者的(51.3±1.2)分、(50.4±1.5)分,有显著差异,P<0.05。

2.3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康复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是(0.2±0.01)分、(11.4±3.2)分,相比对照组患者的(11.4±3.2)分、(6.3±2.4)分,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

 
3讨论

临床上,心脏骤停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生命体征突然消失症状,在急诊科是十分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抢救不及时,很有可能引起患者死亡[5]。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经常会采取心肺复苏抢救措施,而在成功实施心肺复苏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此提高治疗效果。急诊护理干预手段是针对急诊科特点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手段,其通过加大脑部复苏及心电监护、心理护理、气道护理等手段,可以全面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6]。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者患者的PaO2、PaCO2分别是(96.5±5.0)mmHg、(31.4±4.0)mmHg,相比对照组患者的(89.7±4.6)mmHg、(43.2±4.1)mmHg,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者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是(45.1±1.4)分、(44.3±1.5)分、(0.2±0.01)分、(11.4±3.2)分,与对照组患者的(51.3±1.2)分、(50.4±1.5)分、(2.3±1.5)分、(6.3±2.4)分,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有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倪焕娟,杨喆.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0):1711-1713.
[2]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等.全程保温措施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9):807-809.
[3]焦洋,黄海燕.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及护理干预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1):116-119.
[4]钟红元,李帆.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2):3412-3414.
[5]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20.
[6]刘丹桂,谈碧波.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8-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6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