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医学界“双一流”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性医科院校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医用化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体系贯穿于整个医学网络。面对当前部分医学生轻基础重专业的现状,如何建立科学、卓效的课堂来培养出高素质、强基础、重实践的学生,不断拉近与“双一流”医科大学学科距离为当前医用化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将着重分析地方性医科院校在医用化学教学上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其进行探究与改良。
关键词:医用化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张艺馨,赵士博,郑淮远,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医科院校医用化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365-366.
The Mai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Medical Chemistry Development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first-class”
ZHANG Yi-xin1,ZHAO Shi-bo1,ZHENG Huai-yuan1,HUANG Suo-yi1,2*
(1.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Ethnic Minorities,Baise Guangxi;2.Key Laboratory of Ethnic Medicine Research in Youjiang Valley,Guangxi Universities,Baise Guangxi)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policy in medical field,teaching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Medical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medicine,and its knowledge system runs through the whole medical network.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some medical students pay less attention to basic knowledge and more attention to major,how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tudents with strong foundation and emphasis on practice,and constantly shorten the distance with“double-first-class”medical university discipline is the primary task of medical chemistry reform.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medical chemistry teaching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n explore and improve it.
KEY WORDS:Medical chemistry;Personnel training;Education reform
0引言
2019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中指出:面向新时代,医学教育要紧紧抓住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科技革命、医教协同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医学在学科发展中地位作用显著提升等重大机遇,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在此前提下联系化学在医学体系中重要地位以及发展现状,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1医用化学课程发展现状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医用化学课程开设于大一学年上半学期,分为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板块,其中还包含化学实验。目前医用化学的教学方式仍较为单一,以“一本书,一个老师,一套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1]。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思维模式已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医用化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下所产生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1.1理论课程难度较大,接受较困难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较为抽象,知识点较为零散,对于刚步入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生来说一时间难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医用化学还具有部分章节内容难度大、联系性强等特点如有机物的分类和鉴别,若学生在某一环节未能扎实掌握且不能及时解决则在之后的学习中便易引起“雪崩”效应,最后失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1.2授课模式单一,学生重视度不足
老师主导学生为传统课堂的一大特点,其优点在于老师能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但对于学生来说,长期这样的被动式学习难免不会固步自封,逐渐衍生出“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态度。化学多为抽象内容,易使功底薄弱的学生形成该门学科与实际医学无关,学习仅为结业获得学分的消极思想。站在老师的角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案中规定的内容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此一来对感受学生实际听课效果便有所欠缺,仅通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往往过于片面,对医用化学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无益处。
1.3实验教学过于流程化
化学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熟悉基础化学原理和操作,包括实验室常识、实验室常用仪器介绍及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基础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要点等,其实际应以生动的引导式教学为主。但目前的状况是传统的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为老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实验教师将所需试剂准备好后,学生仅仅是根据实验内容滴加相应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结果,教师根据其实验报告给以实验成绩,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使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2]。而且学校多将医用实验课课程教学定位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导致其改革步伐缓慢,远滞后于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以及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严重制约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3]。
2医用化学问题解决策略及改革探索
2.1传统课堂与PBL模式相结合
尽管传统课堂在现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但授课老师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因此传统课堂仍不可偏废。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二者结合的优势在于老师在进行传统授课时只需给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梳理重难点内容,在讲授时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压缩课堂时间。同时,在章节的学习结束后开始以PBL教学为主建设小组讨论式总结课堂,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理解对重难点与基础知识进行划分,形成聚集性思维和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利用率,既能缓解老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这种学习思维的转变不仅对学生学习化学有益,对于日后繁重的专业学习亦又积极影响。
2.2开展自主综合设计性实验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基础显得格外重要,医用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与操作,但仅通过重复老师所演示的实验流程并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形成以实验结束时间长短为主要评判标准的错误思想,不注重细节与思考。因此,在老师讲授完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时,可再开设自主综合设计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以及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判定。老师在课前根据以往学习布置下综合性强的实验内容,给出实验用品,关于实验流程则让学生自主设计,在正式上课前上交实验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可发掘与展现学生的创作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主动进行全方位思考。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需全程对学生实验安全性进行监控,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安全问题。实验结束后由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自主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其优势在于加强了该实验课程的指向性,强化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突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医学化学实验的特色,更有利于医学专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5]。
2.3优化评价体系,增加平时成绩比重
医用化学目前仍采用“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常规型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实验评价和作业得分等。医用化学改革更侧重于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对于院校来说应该酌情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杜绝“重结果轻过程”和期末考试前“挑灯夜战”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虽然平时成绩比重增加意味着期末卷面成绩比重的降低,但究其根源,期末考试的意义在于检验学生在学期中该学科的学习效果,即对一个学期学习情况的评价。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加能够更精准更细节的对学生过程性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期末考试的“最佳拍档”。在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评价如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思考深度以及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等。
2.4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普及意义
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旨在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理论思维性和实验创新性,使学生通过大一的基础阶段学习养成先进、高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正确的学习观。与此同时,教学方式和学生质量的共同进步体现了该学科整体的进步,对于地方性医科院校提升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成功普及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今后在临床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带动其它基础学科共同发展,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加速一流学校的建设进程。
3结语
尽管近些年来有关医用化学的改革方案在不断提出,但因地方性院校发展的特殊性使其改革的制约因素众多。因此,全方位分析医用化学教学现状,根据地方性医科院校自身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现阶段发展的改革内容,通过课堂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双一流”为目标建设出“高效绩,育人才,重特色”的地方性医科院校一流学科,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艺馨,赵士博,刘蕊,等.医用化学网络在线课程发展趋势[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2):42-43.
[2]钟曦,唐黔生,赵莲,等.混合式教学在《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38(7):44-45.
[3]张亦琳,延永.PBL模式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3):55-56.
[4]周愈林,黄锁义,凌文宁,等.TBL教学模式对《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26-127.
[5]李凤,荣先国,郭会蕊,等.医学院校化学实验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121-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