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预后效果影响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7 11:15: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预后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8例作为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时机分组各49例,观察组为发病48h内完成手术,对照组为发病48h后完成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恢复速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并发症率4.08%,对照组分别为77.55%、22.45%,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活动速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肠梗阻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保证手术安全性,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时机;恢复速度

本文引用格式:鲁翠玉.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预后效果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00+103.

0引言

急性肠梗阻在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患者群体发病率较高,主要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属于常见的外科急腹症[1]。该疾病具有发病快、进展快等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但针对非手术疗法治疗不佳的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反复发作[2]。而一些患者会受到各种因素导致治疗时机延后,不利于术后恢复,且易引起相关并发症。为此,本次研究对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预后效果影响进行了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8例作为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时机分组各49例,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满足急性肠梗阻相关诊断标准[3]。

对照组(发病≥48h)男25例,女24例,年龄在22-71岁,平均(42.92±3.08)岁,包含粘连性肠梗阻15例,结肠肿瘤12例,嵌顿疝12例,肠扭转8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观察组(发病<48h)男27例,女22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42.18±3.12)岁,包含粘连性肠梗阻16例,结肠肿瘤11例,嵌顿疝12例,肠扭转7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及临床资料不全患者等。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注重营养支持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且需进行腹部探查、肠管重排和腹腔引流。术中利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确保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有效清除,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左半结肠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坏死部肠段切除术、肠折叠排列术。术中需注意肠管保护,减少肠管粗糙面,并需减少肠管暴露时间和创伤暴露时间。

术后需给予心电和血氧等监测,做好营养管理,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给予抗15例,结肠肿瘤12例,嵌顿疝12例,肠扭转8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观察组(发病<48h)男27例,女22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42.18±3.12)岁,包含粘连性肠梗阻16例,结肠肿瘤11例,嵌顿疝12例,肠扭转7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及临床资料不全患者等。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注重营养支持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且需进行腹部探查、肠管重排和腹腔引流。术中利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确保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有效清除,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左半结肠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坏死部肠段切除术、肠折叠排列术。

术中需注意肠管保护,减少肠管粗糙面,并需减少肠管暴露时间和创伤暴露时间。术后需给予心电和血氧等监测,做好营养管理,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该组治疗时间为发病 48 h 后。

1.2.2观察组:该组治疗时间为发病 48 h 内,术前处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同上述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痊愈为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肠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肠功能明显改善, 但腹部仍伴随轻度压痛;无效为患者症状及肠功能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 = 痊愈率 + 有效率。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切口感染、术后出血及腹腔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采用 χ 2 检验,当 P< 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率分析。分析表 1 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5.92%, 并发症率 4.08%, 对照组分别为 77.55%、22.45%,均差异显著,P< 0.05。

\
 
2.2两组术后恢复速度分析。分析表 2 可知,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活动速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如今应用在疾病治疗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很多患者采取可靠治疗手段后仍预后差,多考虑与治疗时机延后有关。急性肠梗阻作为常见急腹症疾病,会导致患者排便停止、腹胀等,且伴随生命威胁,因此需及时采取可靠治疗[4]。

当前临床认为治疗该疾病应注重纠正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性紊乱,并预防其再粘连,即虽然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为确保解除危险,部分严重患者仍需选择手术治疗[5]。而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若保守治疗时间过长导致治疗时机延误,则可能引发粘连继发肠扭转或肠壁血运障碍,甚至吸收肠道毒素与细菌诱发毒症,导致即使接受手术治疗,也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导致手术治疗,因此需注重尽早开展手术治疗[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并发症率4.08%,对照组分别为77.55%、22.45%,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活动速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早期开展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利于预防病情持续恶化,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症状明显消除,尤其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早期治疗利于术后胃肠功能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为确保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医护人员需做好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和评估,判断患者病情严重性及发展情况,如考虑病因、生理状况及保守治疗效果等,当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实现改善预后目的。

综上所述,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应用在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尽早开展手术利于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状态下进行治疗,确保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术后恢复速度,治疗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晖,苏晓丽,戴维.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609-611.
[2]葛琪.不同手术时机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18):53-54.
[3]柯长江.不同手术时机对急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4):2619-2619.
[4]沈志刚.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9):74-75.
[5]陈建军,陈辉兵.不同手术时机对粘连性肠梗阻预后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6,36(2):156-158.
[6]何铂玲,林新山.老年急性肠梗阻病因及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6,4(4):15-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