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起始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
三组患者均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A、B、C三组起始剂量分别为5mg/d、10mg/d以及20mg/d。总结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B组与C组治疗效果数据差异不突出(P>0.05);
B组与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数据差异较大,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A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C组发生头晕4例,恶心呕吐3例,嗜睡3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B组发生头晕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4%。
A组与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中10mg/d为临床最佳用药剂量,可以保障患者康复效益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起始剂量;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韦慧.不同起始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79-180.
0引言
抑郁症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精神类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是长期性的心境沉闷,临床表现涉及到意志活动减弱、思维迟缓、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会直接危机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安全[1-2]。
艾司西酞普兰对于抑郁症有着较高的治疗效益,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益,但是在临床中如果采取大剂量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和不良症状,再加上缺少一个标准化的用药标准[3-4]。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水平,本文以对比研究方式总结艾司西酞普兰在不同起始剂量应用时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A、B、C三组例数分别28例、28例、30例、年龄平均分别为43.5岁、45.8岁、45.2岁,病程平均分别为1.1年、1.2年、1.2年,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未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1.2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药物由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27。按照患者的病情以及药物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药物剂量,最多调整为40 mg/d,如果存在不良反应则及时停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A、B、C三组起始剂量分别为5 mg/d、10 mg/d以及15 mg/d。另外,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失眠症状,应当提供小剂量氟西泮进行治疗。
1.3疗效评定
总结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焦虑与抑郁症状分别采取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2个量表均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症状越严重。具体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评价提升2级或评价结
果为1级;有效:治疗后提升评价1级且达到2级;无效:提升无提升或提升后仍为3级。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统计、总结以及分析对比,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B组与C组治疗效果数据差异不突出(P>0.05);B组与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数据差异较大,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不良反应对比
A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C组发生头晕4例,恶心呕吐3例,嗜睡3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B组发生头晕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4%。A组与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的主要征兆在于意识结构、认知习惯等发生改变,这一种改变会导致思考时的意识障碍,从而失去辨别事物内在或外在的经验。另外,抑郁症患者还有较高可能性出现幻觉,导致患者存在妄想的情况,异常的行为现象包含自伤、伤人、外逃等。
这一些症状对于患者本身的影响也非常突出,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的影响,导致大多数患者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程度并不高,甚至部分患者还存在失去生活信心的问题。
抑郁症的病理性的作用主要是借助运转体激活受体,或者是以重吸收去甲上腺素,从而促使患者出现情绪低沉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临床抑郁症的发生率也在随之提升。抑郁症对于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均会呈现出比较突出的影响,这也间接提高了抑郁症的临床干预重要性。
相关研究对于艾司西酞普兰的初始计量研究提出了下列认知:
(1)长期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可能会导致人体形成耐药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所以临床剂量不能过低;
(2)不同体质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并不相同,初始剂量如果较大则会对人体的血液流变学和内分泌代谢形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此时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较高,会显著提升抗药物性元素的形成;
(3)过低的药物剂量治疗时,艾司西酞普兰在人体当中的代谢会呈现出比较低的血药浓度,此时无法有效的抑制5-HT的转运体活性。对此,准确控制艾司西酞普兰的初始用药剂量显得格外重要。
艾司西酞普兰属于一种效果突出的抗抑郁药物,其属于S异构体,同时也是西酞普兰发挥SSRI药理活性的主要成分,药物可以和5-HT发生转运结合,抑制去甲上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并抑制转运体的活性,从而降低神经元突出间隙传递介质当中5-HU浓度水平以及控制去甲上腺素的重吸收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6]。
氟西泮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在于选择性血清素可以更好地吸收抑制剂,促使突触细胞和受体更好地结合,从而抑制神经突触细胞对神经递质血清素形成再吸收,血清素的水平会随之提升,同时形成情感改善作用,并且对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明显,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与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数据差异较大,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10 mg/d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保障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问题,可以作为临床标准剂量。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男性的起始剂量相对女性而言需求量更低,同时更年期女性的药物剂量需求量要超出普通女性,但是整体来看仍然是与10 mg/d相近,所以在临床中推荐采用10 mg/d的起始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9-10]。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中10mg/d为临床最佳用药剂量,可以保障患者康复效益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培俊,唐琳,杨国平.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18,24(8):233-234.
[2]于浚玫,白凤凤.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泮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8):11-15.
[3]陈敬毅,宁为民,张运如.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5):720-721.
[4]王峰.乌灵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和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7):1055-1058.
[5]刘振东.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6,22(18):3706-3708.
[6]赵小玲,郭文涛,代凤琴.不同剂量米氮平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抑郁伴焦虑的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234-236.
[7]卢转娣,王要有.不同剂量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6,37(6):31-32.
[8]刘力,孙清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47(11):222.
[9]吕雄胜.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4):288-290.
[10]李懿,李良平,童荣生.西酞普兰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9):105-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