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爱国价值观助力青少年提升文化自信的四维功能(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9-14 00:18: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肩负着继承、繁荣、传播文化的历史任务,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阶段, 是亟需提升文化自信的一代。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要坚持在比较借鉴中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爱国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进而从涵养“厚度”、拓展“广度”、锤炼“深度”、升华“高度”等四个维度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关键词:
爱国价值观; 青少年; 文化自信; 四维;

作者简介:柳礼泉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6JZD007); 国家民委社科项目“新时期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四个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14XNZ035) 阶段成果;

The Four-dimension Functions of Elevating Youths' Cultural Confidence by Patriotism Value Education
Zhuang Qinzao Liu Liquan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是个体对所属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思想体系及文化生命力的一种心理认可和归属。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 个体才可能在确认自我文化身份的基础上, 客观审视各种社会文化潮流, 理性回应各种文化思想挑战, 坚持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担负着继承、繁荣、传播文化的历史任务, 是亟需加强文化自信的一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爱国价值观能够从“厚度”“广度”“深度”“高度”四个维度提高青少年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自信, 进而将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助推自我完善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前进动力。

\

一、爱国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不忘本来、传承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的厚度

爱国价值观源于人们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可和对自己所属国家文化身份的肯定。随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涌入, 青少年不同程度存在着民族自信心减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民族归属感弱化等问题。培育爱国价值观, 有助于强化青少年对民族本体性文化的认知认同, 对肩负传承创新的责任使命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传统源远流长, 是涵养爱国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文化根基。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包含了爱国之情、报国之情和效国之举。从古至今, 爱国精神哺育下的一代代中华儿女, 涌现出一批批爱国豪杰, 其爱国行为和思想传颂千古、催人奋进。比如, 从春秋时期晏子的“利于国者爱之, 害与国者恶之”, 到西汉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从东汉荀悦的“欲使亲民如子, 爱国如家”, 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从唐代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 始终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品德修养的特质, 儒家的“仁”“义”“忠”等观念都强调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与大爱,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文化气度,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闪现着永不褪色的价值光芒。

其次, 爱国价值观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稳定的价值基因, 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立本之源。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其对立面是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自信强调对本体文化的“自知之明”, 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敬重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旨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寻求文化渊源和民族精神, 寻找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 而爱国价值观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稳定的价值基因。爱国价值观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的薪火传承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气度, 在今天仍然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从而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提高社会责任心和文化自信力。

再次, 培育爱国价值观是引导青少年不忘本来、涵养文化自信厚度的传承过程。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也是每一位公民自我认同、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我们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特色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厚度”, 体现在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蕴含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其实, 各种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 集中体现的就是文化所承载的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竞争与交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 以其家国情怀、民族意识, 为数千年来民族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自强、民族兴旺提供了丰厚滋养。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不忘本来、以古鉴今、相融相通, 吸取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以充沛的底气和传承的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爱国价值观, 有助于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求信仰的支撑、文脉的传承, 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厚度”, 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精神命脉, 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铸就个人品德,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二、爱国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吸收外来、比较鉴别中拓展文化自信的广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全球化程度加深,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大众文化的普及性,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并存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彼此交织、相互激荡, 均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培育爱国价值观, 有利于青少年确立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 采取恰当的取舍标准, 最终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强基固本。

首先, 理性对待与甄别外来文化是化解青少年文化自信危机的前提条件。当代, 霸权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不少青少年对外来异质文化缺乏识别力、抵制力, 对本体性文化缺乏清晰认知, 片面追求西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将西化的生活等同于时尚和潮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文化自信危机。同时, 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文化妄自尊大, 将文化自负与爱国情怀混为一谈。而青少年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化取向进一步增强,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价值取向色彩。[1]化解青少年文化危机, 必须坚持使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保持强大的文化定力, 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识别力、判断力, 在享受外来文化成果的同时, 不受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青少年持有开放姿态, 理性看待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元素, 实现相互增益的文化互动, 以文化自信促进自我完善、推动自我全面发展。

其次, 爱国价值观增强对外来文化吸收改造的勇气与魄力, 使本体性文化的内涵更趋丰富。文化自信的“自信”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同时表现为基于这一“自信”, 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改造的勇气与魄力。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故步自封, 而是在开放中坚守自身文化的源流, 认清自身的文化特色, 保持文化的主体性, 在开放中彰显中国文化的本色。[2]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 立足本体性文化, 是我们参与文明对话的立身之本, 对外来文化吸收改造、比较借鉴的最终目的是使本体性文化的内涵更趋丰富。健全的爱国价值观必定是能够坚持对外开放和博采众长的态度, 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全人类普遍价值之中予以考察, 能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价值观, 而决不是“坐井观天”和“夜郎自大”式的价值观。爱国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加强对自我身份的考量, 对文化身份的认同, 引导青少年肯定本民族主体性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价值, 强调决不能将话语权拱手让给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 从而提高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回应能力。

再次, 培育爱国价值观是引导青少年吸收外来文化、拓展文化自信广度的扬弃过程。在商业文明与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在世界各个角落交流与交织、碰撞与融合。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接受者, 又是文化的输出者, 每个公民都承担着时代赋予的政治与文化责任, 以积极的姿态传播国家文化, 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同。文化自信的“广度”, 体现在把民族文化置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观格局中考察, 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获得灵感、汲取营养, 学会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互惠包容, 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具有更强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 我们既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又要反对“文化割据主义”, 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 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有益成果并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3]青少年具有接受能力强、求知欲强的优点, 爱国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优良基因的前提下, 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化为自身更优秀纯粹的思想品行和更强大有力的文化定力, 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

三、爱国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立足国情、继往开来中锤炼文化自信的深度

中国革命文化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诞生于近代以来的爱国实践, 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形态。爱国价值观激励青少年站在文化自信的基点上, 把握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回望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 以敬重之心看待光辉革命历史, 以满腔热血报效祖国。

首先, 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辉。革命文化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挫折而浴火重生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解放, 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上下求索的爱国主义历史;尤其是建党、建军之后, 我们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 进行着一次次绝处逢生的斗争, 迎来了一次次伟大的胜利, 在革命历史实践中形成了救亡图存、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顺应时代、合乎民心, 产生于伟大的革命实践, 哺育了一批批革命志士, 也塑造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辉。革命文化贯穿着鲜明的爱国价值观, 集中体现出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兴盛、国家存亡的理想勇于献身和奋斗不息以及执着寻找解放道路和实现路径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气概。革命文化中贯穿的爱国价值观, 过去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 今天仍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动力和精神资源。

其次, 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的文化品格, 是激发文化自信的先进文化思想源泉。革命文化聚焦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以其爱国主义的文化品格、平等民主的价值追求, 成为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思想资源。革命文化凝聚着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和奋斗精神, 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 同时派生和支撑着其他革命精神引领革命最终走向胜利。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阐释“红船精神”, 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4]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指出, “伟大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这些对革命精神的解读, 强烈地肯定了革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品格, 这种品格更是当下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内在价值自省的先进文化思想源泉。

再次, 培育爱国价值观是引导青少年继往开来、锤炼文化自信的过程。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 革命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历史时期的时代蜕变,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成长的重要源泉。如果说文化自信的“厚度”体现在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而深厚的资源, 那么文化自信的“深度”则体现在正确认识革命文化, 深刻认清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伟大的革命斗争历史, 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承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坚守革命文化底色, 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和文化价值。追寻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 尊重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 正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成就, 就是对爱国价值观在革命历史时期价值引领的充分肯定;相反, 否定革命文化传统, 否定革命历史成就, 就是否定爱国价值观, 必然会使人们思想迷茫、信念偏离, 最终丧失前进的方向。革命文化中的爱国价值观为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胜利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从萌芽走向成熟的阶段, 自我意识强, 同时具备较强的效仿能力。培育爱国价值观, 有利于青少年传承革命文化基因, 树立追求人类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为青少年的文化价值构筑底色, 冲散媚外浮夸、崇洋混乱的精神雾霾。

四、爱国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中升华文化自信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培育爱国价值观, 是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文化自信高度的必然选择。

首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旨在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担当。我们的文化是历史形成的, 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它化合了道路、制度与理论, 串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而具有一种整合性与总体性。[6]从历史生成逻辑来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 立足中国实际, 吸收外来文化成果, 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新的文化形态。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 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与道路、理论、制度相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 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 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引领激励作用, 使其成为青少年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站稳脚跟、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 成为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成才的精神根基,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其次, 爱国价值观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并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信仰基础和目标指向。爱国是一个历史范畴, 形成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中, 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 也是鼓舞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包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凝结着理论创新的成果, 随社会主义发展而发展, 其中的爱国价值观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 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向,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底色,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牵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源的道路;理论自信内含理论所秉承的价值观, 需要价值观自信的支持, 有了爱国价值观, 才能体现出理论的自信;制度自信, 既是对制度理念的自信, 又是对制度目标的自信, 说到底是对制度所承载的价值观的自信, 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人类解放而奋斗终身的爱国主义价值体系的自信。新时代下, 爱国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愿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信仰基础和目标指向。当代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受益者, 更应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将爱国热情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去, 使自己的成长过程产生丰厚的社会价值。

\

再次, 培育爱国价值观是引导青少年坚持面向未来、升华文化自信高度的磨砺过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价值方位既是在长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也是在文化熏陶中升华而成的。提高青少年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和自我创造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高度”体现在,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愿景,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自信的精神、自信的态度、自信的行为, 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强盛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以崭新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 体现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爱国价值观的实践, 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爱国精神斗志。新时代爱国价值观集中体现的这种高扬理想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价值追求, 助推青少年凝聚爱国热忱, 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融铸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 升华文化自信的新境界;也必将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基础。

从古至今, 爱国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动力,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倡导和发扬爱国价值观,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就要“千磨万击还坚劲”, 就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爱国价值观的精神滋养, 增强面对外来文化辩证取舍的能力, 并将爱国精神外化为文化担当和行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潘艳, 辛勇, 高靖, 等.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 (1987-2015) [J].青年研究, 2017, (4) .

[2]杨于泽.文化自信源于自身的文化特色[N].长江日报, 2017-01-13.

[3]刘艳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文化自觉”教育[J].北京青年研究, 2014, (2) .

[4]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 2017-12-01.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0-22.

[6]白烨.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文化根基[N].文艺报, 2017-04-10.

[7]郑清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我们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9-01. 

《爱国价值观助力青少年提升文化自信的四维功能》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14/2018091412210766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7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