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在共和国开国将军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两任红军团政委,三过草地,六次死里逃生,参加过百余次战役决斗,110次高龄的他是健在年龄最长的老红军,他就是来自“中央苏区第一个模范区”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开国少将张力熊。
一、“我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非当红军 不可!”
张力雄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 3 年, 几千年封建帝制虽被推翻, 但中国仍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民众依然生活在 水深火热之中。1924 年, 年仅 11 岁的张力雄 被迫到当地一家纸厂当童工以贴补家用。为做 好焙纸和捞纸工作, 年幼的他每天要机械式地 重复上万次的动作。童工经历磨练了张力雄坚 韧的意志,加深了他对生活的体悟。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 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南下龙岩上 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毛泽 东在 1929 年秋于福建上杭填词的《清平乐·蒋桂战争》,揭露了当年军阀混战祸国殃民造成的人间惨状, 展现了红军越过汀江给闽西大地带来的崭新气象。正是在这一年,16 岁的张力雄获悉红军在离家乡不远的回龙镇开仓放粮,他满怀好奇和期待, 鼓足勇气跑到回龙镇想看看红军到底长什么样。他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红军官兵, 这支操着不同口音的队伍分不出官长和士兵, 虽衣衫朴素, 但精神抖擞, 对百姓说话和蔼可亲, 很有纪律性, 完全不像反动派所说的那样“黄眉绿眼, 牙齿八寸长, 额头上都刻了一个‘共’字”。最令张力雄感动的是,红军官兵把打土豪的财物分给受苦百姓、救济穷困人家, 把田地分给劳动人民。家境 贫寒的张力雄从红军的暖心举动中 感受到不同于军阀部队的新气象, 内 心升腾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从那 一刻起, 张力雄心中就萌生了要当红 军的愿望。几十年后, 张力雄在回忆 录中写道 :“我暗暗下定决心,这辈 子非当红军不可!”那一年, 他加入 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几名共产 党员的领导下, 积极组织、踊跃参加 本地区的农民暴动, 踏上了追求光明 与解放的漫漫革命征途。一年多后, 张力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 年,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扩大红 军队伍的号召。早已下定决心要参 加红军的张力雄在当地第一个主动 报名。加入红军不久, 他便接到中共 上杭县委安排其到江西瑞金的红军 学校学习的通知。在红军学校这所革 命大熔炉里, 张力雄不仅学习文化知 识, 还学政治、学军事, 不仅在课堂 学习, 还到实地作业, 他如饥似渴地 吸收着新鲜的养分, 接受着先进思想 的洗礼。这段短暂的培训经历, 奠定 了张力雄戎马生涯的重要基础, 也 扣好了他一辈子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的第一粒扣子。毕业后, 张力雄以优 秀学员的身份被分配到红军第 34 师 100 团 1 营机枪连担任政治指导员并一直干到担任该团政治委员。张力雄 至今还记得报到那天, 营长将一支左 轮手枪授予他,严肃地说 :“你是红 军学校的优秀学员, 我们欢迎你来工 作。这支左轮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 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 来之 不易, 希望你珍惜, 并用它多打敌人, 多缴敌人的枪, 为那些在战斗中光荣 牺牲的同志报仇, 为革命的最后胜利 立功!”这是他参加革命以来拥有的 第一支枪, 他在心中立下了杀敌立功 的决心,踏上崭新的战斗生涯。
二、“我就是带着毛主席的嘱咐 开始长征之路的”
作为基层干部的张力雄, 常常能 够听到上级传达毛泽东的讲话、指示 和命令, 后来他才知道毛泽东在上杭 县主持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古田会议, 曾三次来到自己家乡才溪 搞调查研究, 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与 日俱增。他内心一直期盼着能见到这 位了不起的红军领袖。
1934 年 1 月的一天, 正在闽西 北作战的张力雄, 收到军团政治部 要求他代表红 34 师到瑞金参加全国 政治工作会议的通知。这是红军创建 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 议, 共有 258 名代表参会, 正是这次 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 线”的科学论断。当时, 参加政治工 作会议的代表同时受邀列席了全国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令 张力雄兴奋的是, 毛泽东也参加了闭 幕式。本想着一大早到会场抢个靠前 的位置, 进入会场才知道, 列席代表 只能坐在会场的最后几排。会场光线 昏暗, 座位距离主席台远, 张力雄只 能隐约看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轮 廓。会议快结束的时候, 他快速走出 会场在大门外守候。散会后, 毛泽东 走出会场, 张力雄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急忙挤上前, 恭恭敬敬地给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毛泽东亲切地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张力雄以洪亮的声音回答道 :“张力雄,34 师 100 团!”毛泽东接着又问他是哪里人, 当张力雄报告自己的家乡是才溪乡时,毛泽东说 :“哦!我晓得, 我晓得。才溪是模范乡呢!你要争做模范啊!”张力雄以坚决的语气回答 :“是!”……短暂的交谈,却在年仅 21 岁的张力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自此以后, 张力雄处处以“模范”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半个多世纪之后, 当张力雄回想起那次跟毛泽东对话的情景, 依然心潮澎湃,他说 :“我就是带着毛主席的嘱咐开始长征之路的!”
三、“长征——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长征中, 张力雄所在的红 5 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 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重任, 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不朽战功, 红 5 军团也因此赢得“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5 年 6 月中旬,张力雄所在红5 军团教导大队在党中央指挥下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抢渡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险, 跨越江西、广东、广 西、湖南、云南、贵州和川西北广大 地区, 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与红 四方面军在达维村胜利会师, 全军上 下情绪高涨, 一致拥护党中央北上抗 日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根据中央政治 局会议决定,红 5 军团改为红 5 军, 与四方面军的 31 军、33 军、9 军组 成左路军跟随张国焘行动,经卓克 基、马尔康、查理寺进入草地, 过葛 曲河向班佑、巴西前进, 在包座地区 与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会师 后共同北上。
在张力雄的记忆中, 过草地是长 征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如果说爬雪山 充满着英雄气概, 那么三过草地却徒 增了许多说不出的苦闷。由于张国焘 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恶果, 张力雄所在 部队被迫三过草地, 吃了许多本可避 免的苦头, 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所 谓草地, 其实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 地, 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越陷越 深, 每走一步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 验, 消耗很大体力。然而, 困难无法 阻挡住红军的脚步, 大家都有一个信 念, 那就是走出草地与右路军会师共 同北上抗日。经过艰苦行军到达葛曲 河畔, 本以为待河水水位下降后就可 过河与右路军会师。没想到等来的却 是“南返阿坝”的命令, 这让张力雄 百思不得其解。但作为有着铁的纪律 的红军, 张力雄强忍着心中的愤懑和 压抑, 带着部队第二次过草地, 返回 到阿坝。
一路跟随张国焘南下, 红军面临 着极大的困难, 敌重兵围攻, 而我军 粮食棉衣无着、兵员扩充困难、接连 打败仗, 残酷现实使得广大官兵对张 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看得越 来越清, 对其南下的错误路线更加反 感和痛恨。在党中央、毛泽东多次 来电劝说下, 在朱德、刘伯承、任弼 时、贺龙等坚决斗争和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下, 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 并 对部队进行了改编, 张力雄所在的教 导大队改编为红 5 军随营学校, 不久 张力雄被调到红 5 军 45 团担任政治 委员,团长叶崇本。6 月上旬,张国 焘在炉霍宣布取消伪中央。红军官兵 又回到党中央领导的北上抗日的正 确路线上来, 大家都有种拨开乌云 重见天日之感。8 月中旬的一天, 红 5 军军长董振堂把张力雄和团长叶崇 本叫去, 要求做好第三次过草地的准 备。不过第三次过草地, 不再是走上 两次的路线, 而是按照毛泽东的路线 走,走 1、3 军团走过的路。
张力雄所在 45 团担任红 5 军的 后卫, 除做好本团过草地的工作, 还 肩负着收容和掩护任务。第三次进入 草地, 不过 3 天, 因伤病掉队的就越 来越多, 有的因病痛在地上打滚, 有 的瘫软在地再也站不起来……张力 雄常常含泪掩埋好战友遗体、默默哀 悼之后便继续往前赶路。最令张力雄 痛心的是,一路上跟随他出生入死、 情同手足的警卫员赖国标也没能走 出草地牺牲了, 他是福建长汀人, 是 喝了一种不知名的野菜汤中毒而死 的。在奄奄一息时, 赖国标还吃力地 从衣袋里摸出一小袋盐巴和花椒粉 交给张力雄, 让他留着防寒用。在进 入草地的第 7 天, 饥荒加剧, 张力雄 和团长率先献出自己的皮腰带。张力 雄的皮腰带是 1934 年初夏带新兵团 到沙县、永安地区搬运战利品时, 因 完成任务好, 时任红 7 军团军团长寻 淮洲送给他的。每当怀念已经牺牲的 寻淮洲军团长时, 张力雄都会看看这 条皮腰带, 说实话, 他真有点舍不得, 但为了同志们能尽快走出草地, 他带 头贡献了出来。小小牛皮带和着野菜 一煮,够三个人吃上一顿。
1936 年 10 月中旬, 张力雄所在 部队进驻距离甘肃会宁县城 30 公里 的华家岭一带。在这里, 红 5 军官兵得到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城胜利会师的喜讯, 大家顿时沸腾起来。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亡我之心不死,胡宗南、王均、于学忠等部数十万人,企图采取前堵后追、两侧夹击战术,妄图阻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并伺机歼灭担任后卫的红 5 军。为保证长途跋涉的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短暂休整, 确保三个方面军长征胜利庆祝活动顺利举行, 红 5 军接上级命令在华家岭一线组织防御。张力雄所在45 团担负华家岭主峰防御任务,待37 团完成任务后撤时,接替其阻击敌人。经过一整天的战斗,45 团击退了数倍于己之敌的猛攻, 所守阵地固若金汤。10 月 22 日,敌人正面进攻受阻后, 企图从 3 营阵地侧翼迂回突破。张力雄和叶团长当机立断, 命令 2、3 营固守原阵地,他们俩分别率特务连和 1 营跃出掩体,向迂回之敌猛扑过去。正当张力雄用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时, 敌人一梭子弹从张力雄胸前掠过, 右胸口袋一本厚厚的土造纸被子弹打得粉碎, 所幸没伤到人。华家岭一战,张力雄和叶团长带领部队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阻击任务,45 团受到上级表扬。多年之后, 谈起对长征的印象, 张力雄概括了“四多”:走路多、战斗多、困难多、牺牲多。回忆起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战友,老将军总是泪流满面,他说 :“不要忘记长征,不要忘记历史!”
四、“高台大血战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烈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 战士刀头血未干。”这首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创作的《祁连战歌》,诉说着 80 多年前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沃祁连的悲壮故事。张力雄是那场血战的亲历者, 也是那场血战为 数不多的幸存者。1936 年 10 月, 会宁会师后, 为 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红四方面军总部 率 2.18 万人西渡黄河。后因形势变 化, 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渡河部 队奉命组成红西路军, 为完成“夺得 甘、凉、肃根据地”等任务, 向河西 走廊进发。西路军将士在天寒地冻、 物资匮乏、缺粮缺水的河西走廊与长 期盘踞甘青、装备占优、强悍残忍的 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进行了殊死 搏斗, 在每 3 人才有一支勉强能够使 用的步枪、每支枪只有极少子弹的情 况下, 先后在景泰、古浪、武威、永 昌、山丹等地历经大小战斗(役)70 余次,歼敌 2.5 万余人。
最为惨烈的是 1937 年 1 月的高 台之战。1937 年 1 月 1 日拂晓, 红 5 军闪电般一举攻克高台城。1 月 21日,敌集中兵力火力向高台城疯狂 反扑,张力雄和团长叶崇本指挥部 队顽强击退敌人轮番进攻,确保本 团所守阵地岿然不动。正当张力雄 紧张地指挥战斗之时, 一发炮弹在 团指挥所不远处爆炸, 一块弹片击 中张力雄的左腿。叶团长怕他的负 伤影响部队情绪,立即令警卫员和 卫生员将张力雄扶到团部卫生所进 行包扎。伤口刚包扎好,就听到城西 枪声大作,人喊马叫。张力雄意识到 有情况,派警卫员出去了解情况。 不料警卫员一去不归,而敌军嚎叫 声越来越近,感觉情况不妙的张力 雄操起一根扁担,强忍伤痛向东北 城墙一瘸一拐地走去。在一个小巷 里, 张力雄遇到一位中年老乡, 他神 色紧张地说 :“红军同志,马匪进城 了, 你腿上有伤, 快到我家里躲一躲 再说! ”后来,老乡把张力雄藏在一处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的夹墙内,并送给他三顿麦糊粥充饥。第 4 天,老乡趁敌军东撤、搜捕放松之机, 将家中马车底板拆下一块,仅留出可供呼吸的一条小缝,让张力雄趴在底板上,盖上厚厚一层杂草和马粪猪粪,伪装成送粪车出城逃生。在片大麦地与老乡告别后,张力雄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昼伏夜出,忍受着伤痛、饥饿、严寒和随时可能临头的危险,在荒无人烟的旷野辗转 5 个昼夜。最终, 在一位老乡的带领下,沿着祁连山脚下一直向东走,终于在一个叫倪家营子的地方,找到日思夜想的红军队伍。后来,张力雄才知道高台失守的原因,是由于扩充红军时混进 43 团的坏分子打开西城门, 引狼入室, 我军将士与敌展开了长达数小时巷战,包括张力雄的好搭档叶崇本团长在内 3000 余将士血洒高台,军长董振堂在打完最后 一颗子弹后,与两名警卫员一起跳下城墙壮烈牺牲。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血战, 张力雄动情地说 :“在我的革命生涯中,许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忘了, 但高台大血战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年的 1 月份,往事便涌上心头。”“想起他们, 我很难过, 非常怀念他们!”
五、“活着的要给牺牲的送花圈、开追悼会”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张力雄很长一段时间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应对日军“以华治华”的伎俩,太行军区采取“敌进我进”方针,与日伪军针锋相对,寻机歼敌。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 6 分校政治部主任的张力雄和太行军区第5 分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奉命创建太行军区第 7 分区。两位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虽第一次搭档,但配 合默契, 近 1 年多的时间组织指挥大 小战斗 300 余次,成功开辟有数十万 人口的豫北抗日根据地,从而也开启 了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
智取林县县城, 是张力雄和皮定 均联手指挥的经典战例之一。林县驻 扎有日军 1 个中队和伪军 3 个加强 团, 城墙高达 10 丈, 四周筑有炮楼, 城外设有 9 尺深 8 丈宽的堑壕。在缺 乏重武器和攻城经验的情况下, 张力 雄、皮定均经过反复研究和周密部 署, 决定以智取代替强攻。他们通过 大张旗鼓的攻城训练来制造八路军 主力攻打林县的假象, 在活捉敌参谋 长李大用后, 采用蒋干盗书之计, 让 李大用深信八路军要调 20 个团攻打 林县, 并故意让其连夜逃回林县送消 息。日伪军听了李大用的报告后, 大 为震惊, 决定留 1 个团守城, 其余部 队黄昏时分实施突围。张力雄、皮定 均正是抓住敌人突围之机, 指挥部队 向林县县城发起猛攻, 以少量兵力佯 动追击突围之敌, 我主力部队一举突 破东门, 全歼守敌, 逃窜之敌也遭到 我地方武装阻击,损失近半。
1944 年 9 月,皮定均调任八路 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 告别之 际, 张力雄收到皮定均赠送的一架德 国造望远镜, 一直珍藏至今。1945 年初, 张力雄调任河南军区 6 支队政 治委员, 此时皮定均担任河南军区 1 支队司令员, 两位老战友又有了并肩 作战的机会。在 1945 年夏的伏牛山 战役中, 皮定均任前指司令员、张力 雄任政委, 率领 35 团和 37 团, 直插 伏牛山西段九道梁, 歼灭傅店之敌后 再杀回马枪,消灭龟缩在车村之敌, 最后攻打工事坚固的背子街之敌, 取 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1945 年 6 月 上旬, 河南军区发起登封战役, 组成 野战支队, 皮定均任司令员, 张力雄 任政治委员, 两人再次联手将红旗插在了嵩阳楼上, 解放了登封城。这次 战役, 一颗子弹从张力雄的草帽上钻 了个洞穿过, 所幸人没有受伤, 皮定 均见状笑道 :“你真是一个打不死的 ‘程咬金’!”
抗战胜利后, 张力雄和皮定均都 在中原军区的第 1 纵队工作,皮定 均任 1 旅旅长,张力雄任 3 旅政委, 这两个旅都是中原军区的主力。面对 蒋介石企图在 48 小时一举包围歼灭 中原解放军主力的狂妄叫嚣, 中原军 区奉命实施突围,皮定均率 1 旅与 敌周旋 24 天,横跨鄂豫皖 3 省,行 程 750 余公里, 最终粉碎敌人的围追 堵截, 于 7 月 20 日到达苏皖解放区, 与华中军区部队会师, 创造了震惊中 外的中原突围成功战例。在皮定均阻 击敌人之际, 张力雄率部随南路军向 西突围, 先后血战平汉铁路, 强渡襄 河, 经过近 1 个月的顽强战斗, 也成 功实施突围, 进入武当山区。中原突 围前夕, 张力雄和皮定均在彼此的笔 记本上留言“活着的要给牺牲的送花 圈、开追悼会”。两年后,老战友重 逢在淮海战役的战场, 提起笔记本上 的留言, 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渡尽 劫波、身经百战之后胜利者的欢笑。
新中国成立后, 张力雄先后担任 过 13 军政治委员、云南省军区政治 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 区顾问等职。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 衔, 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 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荣获一 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虽然在多个领导 岗位工作过, 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战 争年代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种革命热 情, 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离休后, 张 力雄倾注十多年心血写成 13 万余字 的回忆录《难忘的征程》,并用钢笔 亲手绘制了“我走过的长征路线图”, 讲述红色记忆, 教育启迪后人知党 恩、跟党走, 把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下去。2016 年,他给家乡捐款 10 万元设立奖学金……。2023年 8 月 23 日,张力雄又向家乡捐赠藏书和奖学助学金 10 万元。他常常对儿女们说 :“这一辈子打过很多仗,也立过功, 但最自豪的, 是永远忠于党。”这就是一位 110 岁老红军永远不变的本色。
参考文献 :
1. 张力雄 :《长征——一生中难忘的记忆》(上、下),党史纵览 2017年第 1、2 期
2. 张力雄 :《不辞万难渡重关》,《福建党史月刊》2006 年第 12 期
3. 张力雄 :《长征的四大特点及胜利原因》,《福建党史月刊》2006 年第 10 期
4. 张力雄 :《高台大血战》,《福建党史月刊》2006 年第 9 期
5. 张力雄 :《患难真情似海深》,《党史博采》(上)2009 年第 6 期
6. 李迎春、王志灯编著 :《红色通贤》,中共党史出版社
7. 余玮 :《张力雄 :103 岁老红军》,《党史纵横》2016 年第 9 期
8. 刘秉荣 :《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9. 张军光:《皮定均与张力雄的生死之交》,《党史纵览》2013 年第 5 期
10. 秦生 :《红西路军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11.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12. 卜金宝:《铁马冰河入梦来——探访 10 位健在的开国将军》,《解放军报》2020 年 8 月 1 日第 7 版
13. 卜金宝 :《陈树湘的部属和战友张力雄:想起血战高台就掉泪》,《雷锋》杂志官方微平台 2019 年 8 月 24 日
14. 王飞、倪超 :《九十年党龄老兵张力雄一生最自豪的事——跟着共产党走到底》,《解放军报》2021 年7 月 17 日第 7 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