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回民支队康庄伏击战歼敌数量辨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30 15:31: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是抗战期间在我党领导 下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一支回族抗日武 装。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回民支队转战 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 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 后战场, 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 歼灭日伪顽 叛和国民党军队、地主武装 3.6 万余人,成为 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无攻不可的铁军”,被 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由于回民 支队是冀中军区较早野战化的一支主力部队, 因此, 屡屡转战冀中各地, 承担着各种急难险 重的作战任务。这一点,从《回民支队队歌》 中便能得到印证:“我们是三纵(即冀中军区) 的突击军, 什么地方敌人疯狂, 我们就到什么 地方。”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 1940 年,回民支队承担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作战任务,就是保卫和巩固深南(河北省深县南部, 以当时的沧石公路为界)抗日根据地。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 1939 年掀起的反共高潮, 原在深南地区活动的我八路军主力部队,于 1940 年初参加了由冀中军区组成的“南进支队”,在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的亲自率领下, 配合我冀南军区的八路军部队, 南下冀南(河北省南部) 讨伐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日伪军趁我主力部队南下作战之机, 在深南地区疯狂修路筑堡,烧杀抢掠,“蚕食”我抗日根据地。为此, 1940 年 2 月,“冀中军区命令回民支队开赴深南地区活动, 打开该地区的斗争局面。”从 2 月中旬至年底,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南花盆、 鲁科庄、小洋集、张谦寺、土路口、 程家村、榆科、康庄、城东村、杨 台、魏家桥、大张村、大安村、贡家 台等地连续作战几十次, 取得了一系 列辉煌战果, 既打出了回民支队的威 风, 也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 面。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和平原游击 战争的战术原则, 决定了回民支队的 这些战斗大都是以智取胜的巧仗, 而 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康庄伏击战, 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

  回民支队之所以选择康庄作为 此次战斗的伏击地点, 主要出于以下 三点考虑: 其一,康庄处在敌占区, 完全在敌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我军之 前很少甚至没有到这一带活动过。因 此, 在这里大胆设伏是敌人难以预料 到的, 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 效果。其二, 距离康庄不远的安家村 据点之敌, 依仗这一带是敌占区, 经 常到周边村庄烧杀抢掠, 弄得鸡犬不 宁, 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群众对敌人 恨之入骨。因此, 为打击敌人的嚣张 气焰, 武装保卫麦收, 激发敌占区老 百姓的抗日热情,在这里伏击敌人, 能起到震慑敌伪、鼓舞群众的作用。 其三, 康庄位于衡水县与安家村两个 敌人据点之间, 而安家村是敌人在深 南地区的一个较大据点, 如果我军大 举围攻该据点, 衡水之敌在担心该据 点有失的情况下, 极有可能出兵救 援。因此, 从军事角度看, 这里是围 城打援的理想设伏地点, 有利于我军 的速战、速决和速胜。基于这样的分 析, 回民支队决定通过佯攻安家村据 点的方式, 以吸引衡水之敌出援, 然 后在出援之敌的必经之路 —— 康庄 伏击援敌。于是,回民支队于 1940 年 5 月 30 日上午佯攻安家村据点, 衡水之敌接到安家村据点受到八路 军猛烈攻击的求援电话后, 很快便派 出救援部队。当援敌大摇大摆地到达康庄时, 我伏击部队仅几十分钟就将 出援之敌几近全歼, 而我无一伤亡。 但关于此战的歼敌数量, 在各种史料 中却出现了“歼敌近 400 人”“歼敌 170 余人”和“歼敌 80 人左右”等 三种不同说法, 至今尚无定论。为推 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笔者不揣 浅陋,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比对与 辨析,作出了倾向于“歼敌 80 人左 右”说法的初步推断。

  一、关于“歼敌近 400 人” 的说法

  这一说法是由河北省衡水市桃 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的王进栋提出的, 但在史学界, 持这一观点者较少。他 在《党史博采》1999 年 4 期的《回民 支队在衡水》一文中, 这样介绍了康 庄伏击战的歼敌情况: 1940 年 5 月 30 日上午,衡水据点的日军中队长 尚田,“接到安家村打来的电话勃然 大怒, 他立即集合队伍, 出城救援。 这次,尚田是倾巢而出, 100 多名鬼 子, 200 多名伪军,骑兵、步兵、炮 兵近 400 人,杀气腾腾涌出城来。”此 战干净利索, 战果颇丰,“仅仅 40 分 钟, 战斗胜利结束。日军中队长尚田和 100 多名日军全被击毙, 伪军除一小股先头部队拼命窜进安家村据点外,其余均被消灭或俘虏。”这就是说, 近 400 人的日伪军几乎被全歼。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推敲。一是从军事角度上看, 衡水据点之敌不可能倾巢出动。衡水作为敌人的较大据点, 驻有一个中队的 100 多日军和 200 多伪军,这是可能的;但不可能的是, 他们不会“倾巢出动”,这不符合军事常识。如果倾巢出动,衡水据点就有被我军顺势端掉的危险, 这一点, 敌人不会想不到, 也不会为了一个安家村据点而置衡水据点于不顾, 何况衡水据点的重要性远在安家村据点之上。因此, 衡水据点在派兵救援安家村据点的同时, 定会留下相当数量的兵力, 以确保衡水据点的安全。由此可以做出判断: 衡水据点出援的敌人不会是近 400 人,回民支队歼敌的数量也不会是近 400人,而是要少于这个数量。
\

  二是从逻辑推理上看, 这一说法与回民支队当年在深南地区 4 月至 8月的歼敌总数存在矛盾。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第三十辑)记载, 从 1940 年4 月至 8 月,回民支队在深南地区“连续作战 30 余次, 攻克敌人据点两处, 毙伤敌伪军 500 余人。”在 4 个月的时 间内, 共进行了包括康庄伏击战在内 的 30 多次战斗, 总计歼敌 500 余人, 而康庄伏击战一次战斗就歼敌近 400 人(占歼敌总数的近 80%),其余 30 多次总计歼敌仅百余人(平均每次歼 敌 3 至 4 人)。这样的结果,从逻辑 上很难讲得通, 且与有关史料也不尽 相符。有史料显示, 回民支队仅在康 庄伏击战之前和之后的两次作战行 动—— 南花盆战斗和榆科战斗, 就消 灭日伪军近 150 余人。其中, 南花盆 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小队 30 余人”; 榆科据点有 100 多名伪军, 回民支队 “打死了一些企图顽抗的伪军,其余 大部分乖乖地当了俘虏。”

  三是从我方参战兵力上看,“歼 敌近 400 人”的可能性并不大。据 《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 马本斋传 略》记载, 回民支队直接参加康庄伏 击战的部队仅 4 个中队(相当于 4 个 连),“5 月 29 日深夜, 本斋率领回民 支队一大队、三大队的四个中队埋伏 在这一带。”4 个中队只有四五百人 而已, 用劣势装备的四五百人的兵力 (与优势装备的敌人几乎兵力相当), 在我无一伤亡的情况下, 几乎消灭了 近 400 人的全部敌人,而且只用了 40 分钟(还有说 30 分钟、20 分钟的), 这种可能性是较小的。

  二、关于“歼敌 170 余人” 的说法

  在笔者所见到的史料中, 持这一 观点的不少, 1991 年出版的《献县 文史资料》便是其中之一。“30 日拂 晓,(回民支队)在康庄割断电话线 后,开始向安家庄村之敌发起猛攻。 八时左右, 守备衡水的日伪军 170 多 人出动了。前面是 120 多伪军徒步 前进, 相距百米之后, 是四五十名日军。加农炮、九二式重机枪夹在中 间。”这次战斗获得了巨大胜利,“缴 获加农炮一门,九二式重机枪一挺, 轻机枪两挺, 掷弹筒两个, 步枪 150 余支, 弹药万余发, 还有军用物资一 部。生俘伪军 50 余人,其余日伪军 全部击毙,回民支队指战员无一伤 亡。”
\

  亲自参加此次战斗的回民支队 中队长马虎文, 在他的回忆文章—— 《在冀中的几次战斗》中,也认可这 一观点。“当天上午 10 点多, 从衡水 增援的鬼子和伪军走向我们的埋伏 圈。只见前面有十几个汉奸骑着自行 车探路, 几十个鬼子、100 多个伪军, 带着一门平射炮(马牵引),还有重 机枪、轻机枪、掷弹筒等武器, 沿路 一边走, 一边放枪, 虚张声势……不 到 20 分钟,就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战 斗,援兵大部被消灭。”尽管以上两 份史料都认为歼敌数量是 170 余人, 但也略有不同之处:前者认为,该战 是将日伪军“全部击毙”;后者认为该战是敌人“大部被消灭”。

  除此 之外, 1986 年回 民支队 老 战士马立凯在回忆文章《回民支队战 斗生活片段》、1989 年回民支队的老 战士魏福凯在回忆文章《抗日战争时 期的八路军回民支队》中, 也都做了 同样的表述。尽管一些回民支队的老 战士在回忆文章中支持这一观点, 使 得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但由 于回忆文章经常出现记忆不准等问 题, 又使得这一说法的可信性打了折 扣。同时, 这一说法除了回民支队老 战士的回忆文章外, 还缺乏档案资料 等可信度更高的史料支撑。因此, 尽 管持这一说法的不少,但与“歼敌 80 人左右”的说法相比, 其可信度仍属 偏低。

  三、关于“歼敌 80 人左右” 的说法

  这一说法与“170 余人”的说法 一样, 都是较为流行的。据《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 马本斋传略》记载, “衡水方面出动约 60 余名日军及一部 分伪军, 乘着卡车向安家村急驶而 来……这次将敌军全歼, 缴获平射炮 一门, 重机枪一挺, 轻机枪四挺, 掷 弹筒六个, 枪支弹药大部, 而回民支 队则无一伤亡。”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出版的《解放军英雄传——抗日战 争时期专辑之一》一书, 采用的也是 这一说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 这一 说法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因为在 敌强我弱的抗战期间, 八路军经常采 用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 人, 康庄伏击战就是如此。回民支队 动用了四五百人的兵力, 对付 80 人 左右的敌人, 拥有五、六倍以上的绝 对优势兵力,加之伏击战的突然性, 仅用 40 分钟将敌全歼,且我无一伤 亡, 这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军事方面 的原因外, 支撑这一说法的史料也具 有较高的可信度。

  一是《解放日报》最早提出了这 一说法。1944 年 3 月 13 日, 为纪念 刚刚逝世一个多月的马本斋同志, 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 篇题为《回回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英 雄—— 马本斋同志》的文章, 该文对 康庄伏击战的歼敌数量使用了“歼敌 80 人左右”的说法,这也是目前所能 见到的《解放日报》关于康庄伏击战 的最早报道。“果然不出所料, 60 余 名兽军(即日军)坐着汽车大摇大摆 向北增援, 途中猛烈的炮火从四面八 方包围了他们。是役除五六个敌人乘 汽车逃窜外,其余全部就歼。”作为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首次提 出的这一说法, 提高了这一说法的可 信度。因为, 这不仅是由于《解放日 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的, 而 且这是当时距离战斗发生时间最近 的一次关于康庄伏击战的报道, 歼敌 数量也应该是由回民支队提供的。因 此,《解放日报》在 1944 年所采用的这一说法, 其可信度远高于解放后各 种传记和回忆文章关于歼敌数量的 说法。

  二是这一说法与回民支队《大事 记》的记载相一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7 年出版的《冀中回民支队》一 书, 在“大事记”中关于康庄伏击战 歼敌数量的记载,与“歼敌 80 余人 左右”的说法是吻合的。“5 月 30 日, 回民支队在衡水县康庄伏击敌人, 击 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 60 多人,俘伪 军 20 多人,缴获平射炮一门,重机 枪一挺,轻机枪 3 挺和步枪 60 余支 及大批弹药,回支无一伤亡。”航空 工业出版社 2015 年出版的《冀中人 民抗日斗争文集》第三卷, 在“关于 回民支队大事记”中, 有关康庄战斗 歼敌数量的记载不但与“歼敌 80 人 左右”的说法一致, 而且记载的数字 更为详尽具体。“衡水据点的敌酋接 到安家村据点的求援电话后, 即派中 队长高田率两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 军小队共 80 余人,向安家村方向驰 援……激战 40 分钟, 援敌全部被歼, 共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 60 余人, 俘伪军 20 人。”
\

  三是这一说法在馆藏史料中得到了证实。在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 《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传 略》中, 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关于康 庄战斗的珍贵史料:“康庄是在石德 线上衡水县至安家村据点之间的一 个村庄,他(马本斋)派少数兵力佯攻 安家村, 将主力布置在康庄一带, 静 候衡水敌人出发增援。果然不出他的 判断,60 余名兽军坐着汽车洋洋得意 地来了。敌人很狡猾, 在康庄村外停 了下来, 盲目地打了一阵炮, 见没动 静这才前进。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 突然猛烈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射来, 战 士们一拥而上, 只几十分钟就胜利结 束了战斗, 缴获了一些轻重机枪和一 门平射炮。”这份史料虽只说了出援 日军的数量(60 余人),并未说伪军 是否参加, 也未说是否全歼, 但从其 他相关史料来看, 此战不但有伪军参 加, 且是将敌几近全歼。因此, 此战 歼敌数量应为八九十人, 这与“歼敌 80 人左右”的说法基本吻合。这份档 案史料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因为,它是 1954 年底马本斋烈士遗 骸从山东莘县移葬石家庄华北烈士 陵园后,由山东莘县于 1955 年移交 给河北省民政厅, 并经河北省有关部 门审阅无误后,于 1962 年按相关规 定移交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的。1955 年 11 月 26 日, 河北省民政厅接到山 东莘县寄来的《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传略》后,回函山东莘县: “你县民政科寄来的烈士马本斋司令 员传略, 经本厅及河北省军区政治 部、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审阅无意 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初步推断: 康庄伏击战“歼敌 80 人左右”的说 法更为可信。■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5912.html
本文标签: 歼敌近 400 人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