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渡江战役期间,安徽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人民解放军重要的练兵基地及战役主 战场,为保障渡江战役胜利,其境内人民需肩负支援百万大军渡江作战的重任。在各区党委和各级 支前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安徽人民积极参与筹运物资、修桥架路、参军参战等方面的支前工作。安 徽人民踊跃支前的行动有力保障了渡江战役获得全胜,塑造了伟大的渡江战役精神。
[ 关键词 ] 渡江战役,安徽人民,支前作用,支前工作
引言:1949 年 4 月 20 日至 6 月 2 日,在中共中央、中央 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第二、 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 12 兵团及中原、华东军区部 分地方武装共约 120 万人,与国民党白崇禧和汤恩伯集 团约 70 万人,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 战线上展开了战略性进攻战役,并最终取得胜利。2020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 指出:“淮 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 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① 渡江战役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安徽作为渡江战役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需肩负支前重 任,安徽人民在各区党委和各级支前组织领导下不惧艰 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投入到支援渡江训练和作 战的工作中, 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据统计:“在 渡江战役期间,仅江淮一、四、五专署和皖西六安专署 即动员民工 43 万多人, 用工 358.8 万个(以日计工),”② 这些民工担负着筹集船只、充当船工、修路架桥、架设 电话线等方面的艰巨任务。鉴于安徽人民在渡江期间发 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其为切入点,分析安徽人民 的支前种类,探索安徽人民支前的重要意义及所塑造的 支前精神, 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战争思想及军民团结、 党民一心的政治财富,为现代化强军、兴军及党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思想支撑;对于传承和弘扬其中所蕴含的 渡江战役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富强美丽”的 安徽经济与教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安徽人民多方面支援渡江战役
安徽地扼江淮,毗邻宁沪,是人民解放军直取国民 党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的重要战略基地。在渡 江战役期间,安徽是渡江作战指挥中心,渡江战役总前 委先后进驻蚌埠孙家圩子和肥东瑶岗村,亦是人民解放 军重要的练兵基地、出发地、主战场及前沿阵地之一, 巢湖地区与江南地形相似且湖面比长江宽好几倍,人民 解放军便利用巢湖水面进行战前练兵训练,为飞渡长江 天堑做准备,巢湖—枞阳—望江段更是中、西路大军实 施突破江防战略的交通要道。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安徽 各区党委和地方政府就深刻认识到安徽在渡江战役中所 具有的重要地位,非常重视战役的支前工作,积极响应 中央军委及总前委的号召,组织与领导安徽人民在生产 及筹运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参军参战等方面积极支援 人民解放军,从而有力保障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追击的军 事行动顺利开展。
(一)生产与筹运物资
在渡江准备阶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集结主要兵 力于江北,粮草需求量极大。为了能够及时解决渡江战 役中人民解放军粮草问题,江北解放区根据“耕战结合”的方针,将工业生产全力服从于支前工作。蚌埠宝 兴面粉厂制定了支前立功条例,把人员分为 200 余人支 前和 165 人生产两部分,生产职工自觉加班加点,改进 操作规则,在 20 天内,投入支前的职工运粮 1276 吨, 进行生产的职工产出高粱面 190 吨、小麦面 180 吨、麸 子 200 吨。 ③ 皖北地区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在完成淮海 战役的支前任务后, 人不歇脚, 马不卸鞍, 随大军南下, 又担负起将军需物资及时运往渡江前线的艰巨工作。整 个渡江战役期间,皖北地区组织动用民工达 276 万人, 为前线运送粮食 3.6 亿多斤、柴草 7240 万斤,保障了 前线的物资供应。 ④正如邓小平在 1948 年 8 月 4 日在《从 渡江到占领上海》中所言: “江淮地区人民把家里的粮 食拿出来,只要渡江,饿肚子也不要紧;缺柴烧,人民 甚至毫无怨言的拆掉房子。 ”⑤江北人民不怕苦、不怕累, 宁愿自己挨饿受冻,吃糠咽菜,也要将家里的粮食、柴 草送给人民解放军,为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大捷作出了 难能可贵的付出。
此外, 为协助人民解放军完成战前训练及顺利渡江, 还征集了大量的船只、船工。皖西第四地委、第四分区 专门成立了东线船舶指挥所, 统一调动使用临江、无(为) 南、无为 3 县的一切船只和民工。⑥ 皖西三地委还发出 指示,要求各县在党政军民工作人员中、战士及老百姓 中,调查会划船的水手;并规定划船人员按技术人员待 遇,对其家属给予适当照顾。在 2 个多月的时间里,整 个江北地区的民兵和人民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筹集大 小木船共 1万多只,并组织 1.38万余名水性较好的民兵, 向人民解放军战士介绍木船性能,长江水文特点,乘船 知识,传授划桨、摇橹、掌舵和游泳技能,开展水上练 兵,为人民解放军训练大批船工和水手。 ⑦
(二)修路架桥
由于渡江战役所需的弹药辎重、粮草、车马无法就 地筹集,大都需要江北人民远程运输,这就意味着军事 交通至关重要。国民党在淮海战场溃败后,为阻止人民 解放军南进,对一些主要公路、铁路和桥梁等交通基础 设施进行了破坏。为了保障交通通畅,确保人民解放军 过境及军需物资及时送往前线, 华东支前委员会要求“江 淮、皖西和豫皖苏各地,道路及交通设备破坏者必须大 力修复,完好者必须保持畅通”,并具体指示: “津浦 路及淮南铁路沿线平行公路(固蚌路、定凤路、定合路、 蚌滁路)及扬州经六合、滁州、全椒、含山、巢县、合肥之沿江平行公路,由华支直接责成江淮一、三、五分 区及豫皖苏负责修通;合肥至庐江、凤台至六安至舒城, 由皖西军区负责。”⑧ 为此,皖北地区各级支前组织和 党政军组织动用民工达 276 万多人,修复铁路 420 里, 修公路 2160 里, 修桥 746 座。 ⑨江淮第五分区和皖西第 二、第三军分区根据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部署,从 1948 年 1 月至 3 月间, 发动民兵和民工, 完成 800 万余工日, 抢修公路 24 条, 共 1205 里, 完成土石方 415 万立方米, 架设整修桥梁 262 座,修建涵洞 341 道。 ⑩
(三)参军参战
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随战随补,随补随战”兵员 补充方针,安徽解放区各区党委及地方政府通过广泛宣 传动员及颁布一系列拥军优属政策,号召广大人民群 众踊跃参军。为此,江淮地区涌现了大批的“父母送 儿打老蒋,妻子送夫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据统计,在 1948 到 1949 年期间安徽境内民兵人数从 164013 人增 至 418563 人。 ⑪ 1949 年的民兵人数足足高出 1948 年的 3 倍之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民兵继配合中 原、华东野战军完成淮海战役后,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 到协助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行列中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渡江战役准备期间, 人民解放军为了掌握国民党江防部署情况及长江水情, 曾多次派渡江侦察队到长江南岸进行实地考察。皖南军 民在皖南地委和沿江工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熟、地 熟、水情熟的优势,为人民解放军传情报、当向导,积 极配合部队开展对敌的情报工作。1949 年 4 月 6 日晚,根 据总前委“在渡江支前,视情况可能隐蔽地先派遣一个团 或一个营到江南,进一步查明和掌握敌情”的要求,⑫第 27 军侦察营 312 人,在亚平、慕思荣的率领下,从无为渡 江后到达南岭工山地区,与皖南游击队会师。在皖南党 组织和沿江支队的协助下,侦察营很快掌握国民党军的 江防部队、编制及阵地分布等情报,顺利完成对敌的侦 察任务,有力配合了江北大部队渡江作战。渡江前夕, 在中共芜宣工委领导下,当地民兵和游击队在芜湖、荻 港、鲁港、螃蟹绩、湖阳、丹阳、衣锦、景山湖、马鞍山、 三里牙等地建立秘密工作站。⑬ 秘密工作站通过广泛开 展敌情侦察工作,掌握了南岸国民党军部队番号、武器 装备、工事构筑、物资储备、弹药和粮食厂库位置等方 面的情况,并将这些情报及时发往江北指挥机关。先后 向江北人民解放军传送情报 20 多次,确保了江南和江北联络通畅, 为江北大军顺利渡江作战提供了可靠情报。
在战役发起前, 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 在沿江北岸建有 20 余处桥头堡,用了 7 个师的兵力附 以地方保安部队防守,以此来掩护南岸主力部队。⑭ 为 了扫除江北据点,为国共谈判创造有利条件,开辟渡江 基地,1949 年 3 月 20 日,中央军委关于提早攻取北岸 据点准备渡江致陈毅、谭震林等电中明确提出: “除以 一个兵团仍对两浦监视待命行动外,其他兵团可以提早 于四月二日(南京代表到达北平之第二日)开始攻占北 岸据点,至四月五日或六日完成此项任务,再以一周时 间开辟港口并布置船只。”⑮江北民兵根据指示充分发 挥地缘优势,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拔除桥头堡据点 活动。在江北民兵的配合下, 至 4 月 19 日前, 除安庆、 裕溪口、浦口、瓜州等处未予攻击外,国民党军设置在 江北岸及一部分江心洲的据点均被人民解放军攻占,这 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解放军打通了渡江第一关,保证部 队顺利渡江。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后,芜湖、南京、镇江等 地的国民党军纷纷溃逃, 人民解放军转入全线追歼作战, 皖南民兵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追击逃敌, 主动加入战斗。 1949 年 4 月 23 日, 国民党军第 106 团的 120 余人, 溃 逃到郎溪县凌笪小溪卡住宿,民兵队长王德才发现后, 立即带领 10名民兵,组织500余名农民,手持长矛、大刀、 锄头、铁锹,将其紧紧围住。25 日,被围国民党军在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全部投降。共缴获轻机 枪 3 支,步枪 73 支,信号弹 1 支,子弹 7.5 万发。⑯此 外,皖南党组织还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策反工作, 争取了安徽省保安等第五旅 5300 余人起义,成功地进 行了对芜湖江面上的国民党舰艇“安东号”及国民党芜 湖县长谢汝昌的倒戈。 ⑰
在战场上伤员是否能够及时得到转运救治,不仅关 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为此,安 徽各区党委、地方政府为确保部队打到哪里工作就做到 哪里,积极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冲向战争前线,奋 力抢运伤员。⑱ 4 月,皖北支前司令部已集中常备担架 6397 副、常备挑子 12760 副、临时担架 2288 副、临时 挑子 3009 副、小车 5456 辆。 ⑲ 各区还组织慰问团,携 带锦旗、慰问品等冒雨慰问子弟兵。在大军行进的道旁, 遍设茶水站、供应站。各地广泛组织各界代表前往人民 解放军驻地慰问,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蚌埠市即送锦旗33 面、劳军袋(内装牙刷、肥皂、香烟等物品) 1.3 万 个。 ⑳ 安徽人民多方面踊跃的支前行动,有力保障了人 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取得战役全胜。
二、安徽人民支援渡江战役的意义
安徽人民全民、全程、全面、全力以赴支援人民解 放军渡江作战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渡江战役取 得胜利,使安徽全境获得解放,安徽人民从此彻底摆脱 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获得了人身自由。
(一)推动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与民众之中。”㉑ 渡江战役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般地创造出巨大 的胜利离不开江苏、江西, 尤其是安徽人民的倾力支援。 邓小平在 1949 年 8 月 4 日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代表 所作的报告中,曾将“群众支援,地下党和游击队之配 合”㉒作为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迅速完成京沪杭作战 任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渡江战役中,动 员支前民工 320 万人参战,其中随军支前 50 万人,担 架 3 万余副、小车板车 2.2 万辆、挑子 3.95 万副、船 只 2.5 万艘。为完成运输任务, 动用火车 8.1575 万节、 汽车 5074 台次、马车 4919 辆、船只 3371 艘等。 ㉓ 在 整个渡江战役中,安徽人民共出动民工 279 万次,修复 铁路 210 公里、公路 1600 公里, 支援粮食 3.6 亿斤、 柴草 7.2 亿斤、大小车辆 9.8 万辆,大小船只 1 万艘、 担架 1.5 万副。 ㉔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安徽人民 参与支前的人数占整个渡江战役支前总人数的 87%,无 论是支前的种类还是数量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安徽人 民完全达到了“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的要 求。刘伯承曾对安徽人民群众的踊跃支前场面由衷地称 赞道: “尤其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地日 夜前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了自己的食粮给军队吃,他 们贡献极大,感人极深。”㉕
(二)促进安徽全境解放
自进入解放战争以来,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不断取 得胜利,安徽解放区的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根据“三 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1948 年初,刘邓、 陈粟、陈谢三支大军在中原协同作战,使得安徽境内的 亳县、蒙城、阜阳等县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相继获得解 放。1948 年 11 月 6 日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 人民解放 军发动了淮海战役并最终获得胜利。安徽作为淮海战役 的主战场之一,随着淮海战场不断获得胜利,其境内的砀山、萧县、宿县、固镇、灵璧等广大皖北地区陆续被 人民解放军及地方武装解放。淮海战役结束后,在“将 革命进行到底”口号的鼓舞下,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 安徽境内的寿县、怀远、凤台及淮南的九龙岗、大通、 和田家庵获得解放。1949 年 1 月 25 日之前,江淮地区 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滁县、凤阳、定远、 全椒、含山、和县全部获得解放。1 月 19 日和 1 月 21 日, 蚌埠、合肥先后获得解放。皖西、皖中中共地方组织和 人民武装也乘势解放了霍山、六安、桐城、舒城、庐江、 无为、巢县等地。 ㉖ 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第二、 第三野战军发动渡江战役,随着安徽人民积极配合人民 解放军作战工作, 安徽境内的铜陵、繁昌、安庆、怀宁、 南陵、泾县、芜湖、宣城、屯溪、绩西等皖南地区全境 解放。历时近两年,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安徽彻底覆灭, 安徽人民摆脱其黑暗统治,彻底获得自身解放。
三、渡江战役的精神内涵
安徽人民在渡江战役期间作出的重要贡献,付出的 巨大牺牲,孕育和锻造了“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 团结、奋勇争先, 攻坚克难、勇于牺牲”㉗ 的渡江精神。 在整个渡江战役期间,安徽人民始终坚持将革命进行到 底的信念, 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完成渡江作战。据统计, 至渡江战役打响时,安庆地区共有 85000 名民工参与支 前任务, 其中桐城县运送粮食的常备民工就有 3265 人; 太湖县动员民工 1 万多人,抢修被毁铁路、桥梁。阜阳 全区共有 5000 余人加入人民解放军,约 6000 名地方武 装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㉘无数江淮儿女奋勇投入到支 援渡江前线的战斗中,为此涌现了许多军民团结的动人 场景。渡江的先决条件是船只和船工。据统计:“在当时, 二、三野战军共征集到两万余条木帆船,其中无为地区 就有 5000 多条船只参加渡江作战,合肥地区也有 3371 艘船只。”㉙渡江战役时无数船工更是贡献了自己唯一 的财产:船和生命。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 摇船至江心, 进入敌照明弹光圈,敌机枪连续向渡江船扫射,掀起层 层水柱,王德金身负重伤,仍坚持把船上的 16 个战士 送上对岸;㉚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作为渡江战役中最 年轻的女船工,年仅 14 岁,她主动要求参加渡江先遣 队,渡江途中,马毛姐的右肘被一颗子弹打中,鲜血直 流,她仅做了简单的包扎后,便忍痛继续划船。最终, 他们兄妹俩的船以最快速度较早到达南岸——铜陵金家 渡登陆点。㉛仅就无为地区统计,民兵船工有 2200 人被评为渡江英雄和功臣,其中特等英雄 3 名(1 名在战斗 中牺牲) ,一等功臣 296 名,二等功臣 429 名,三等功 臣 973 名, 四等功臣 499 名。 ㉜正如习近平所言: “一 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 没有先锋。”㉝安徽人民以自己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人 民支前最光辉的一页,深刻体现了“军民团结、奋勇争 先”的渡江战役精神。
安徽人民在渡江战役期间所塑造的“坚定信念、革 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的精神,作为渡江战役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化作不灭的精神丰碑,引领 广大安徽人民群众,在支援完渡江战役后,又继续随军 南下,远征于西南、中南、华南地区,为解放全中国 而努力奋斗。据统计: “安徽人民以民兵为主体,组 成 4 个远征担架团、2 个挑子独立营,在两个多月的支 前运动工作中,运输大米 198.7 万多斤,麻袋 2.8 万多 条,枪弹 1.8 万多箱,军鞋 1.4 万多双,其他军需物资 41.19 万多斤,转运伤员 1869 人。”㉞
结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革命年代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历 史推动作用,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方面仍有无限的潜力。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都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牢牢植根于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增福祉。渡江战役期间,安 徽人民群众与人民解放军所建立起的深厚鱼水情, 如今, 对于把握军民团结的政治财富,建设现代化强军、兴军 之路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兵民是胜利之本”,渡 江战役中所蕴含的人民战争思想对于现代化“陆海空天 电网”六位一体的战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李大钊 说过: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 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㉟ 渡江战役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党红色血脉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精神力量,讲好 安徽红色故事,建设红色安徽添砖加瓦等方面具有重要 现实价值,应该将其传承好,发扬好。
[ 注释 ]
① 习 近 平 在 安 徽 考 察 . 中 国 政 府 网 ,[2020- 08-21].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21/ content_5536435.htm?eqid=b947ad4a00008e8b00000006645c903d.
②⑲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 ( 民政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98.
③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 渡江战役史 [M]. 合肥 :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133.
④⑨张南 . 简明安徽通史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 社 ,1995:627.
⑤ ㉒邓小平文选 ( 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1989:138.
⑥戴慧珍 , 王鹤鸣 , 杨雨润 . 安徽现代史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594.
⑦⑩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志 ( 军事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649.
⑧戴慧珍 , 王鹤鸣 , 杨雨润 . 安徽现代史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593.
⑪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志 ( 军事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651.
⑫⑭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撰委员会 . 渡 江战役 [M].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1995:14.
⑬㉜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志 ( 军事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646.
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撰委员会 . 渡江 战役 [M].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1995:96.
⑯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志 ( 军事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647.
⑰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安徽简史 1921—2021[M]. 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111.
⑱朱贵平 .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 来的 [N]. 安徽日报 ,2020-08-25(07).
⑳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 渡江战役史 [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135.
㉑ 毛 泽 东 选 集 ( 第 二 卷 )[M].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1:511.
㉓乔光烈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简史 [M]. 北京 : 国 防大学出版社 ,1989:548.
㉔吴冰 , 何芳芳 . 追忆渡江战役支前往事 [N]. 合肥 晚报 ,2020-09-01(A14).
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 刘伯承军事文选 [M]. 北京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82:449-451.
㉖安徽党史方志网 . 历时近两年 ,安徽全境解放 [EB/ OL].[2019-09-10].http://www.anhuids.gov.cn/Home/Content/18398.
㉗孙戎 . 渡江精神 [N]. 安徽日报 ,2021-04-06(06).
㉘《安徽通史》编撰委员会 .安徽通史 ·新中国卷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11-12.
㉙蔡长雁 , 施昌旺 . 渡江战役史 [M]. 合肥 : 安徽大 学出版社 ,2010:131.
㉚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 . 先驱的足迹——芜湖 革命史党员干部教育读本 [M]. 芜湖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4:168.
㉛方兆本 . 安徽文史资料全书 · 巢湖卷 ( 上 )[M]. 合 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594-595.
㉝ 【每日一习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 雄 . 人 民 网 ,[2021-10-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21/1013/c1001-32252294.html.
㉞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安徽省志 ( 军事志 ) [M]. 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650.
㉟李大钊著 , 李剑霞选编 . 中华散文百家 · 李大钊 散文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