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方志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15:16: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一个人可能是天生的爱国者, 但不会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方志敏作为 100 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经历了从一名普通的爱国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的伟大转变。这一过程包括了由少年时期满怀单纯爱国情怀的爱国青年, 到南伟烈大学求学时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萌芽, 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步确立, 到加入中国 共产党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确立。正是不断的探索, 让方志敏找到了科学的理论, 奋斗的方 向,依靠的力量,并最终成长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 关键词 ] 爱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中国是黑暗腐败、 任人鱼肉的中国,成长在这一时期的进步青年 因为目睹了时局之艰难,大多数都有着强烈的 爱国情怀与救世济民思想。当时中国人皆知求 变,至于如何变却众说纷纭,君主立宪、三权 分立、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想相 互交织,都各有信徒。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 的道路,方志敏之所以能从弋阳农村的一个普 通的爱国青年成长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 要领导者的历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 的信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转折。梳理方志敏马 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过程,不但能够更加清晰 地看到方志敏个人成长的轨迹, 更能看到 20 世纪初期爱国青年的成长与抉择,不同的青年选择了不同的“药方”,以及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道路与结果, 共同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磅礴的历史画卷。

  一、激进的爱国青年:从查禁日货到“甲工”驱赶

  方志敏于 1899 年的 8 月 21 日出生于赣东弋阳县,弋阳县共分为 9 个区,共 70 余村,4000余户,2 万多户人口。此时中国仍笼罩在甲午战争失败的阴云中,义和团运动已经爆发,清王朝为了维持统治加紧了对穷苦大众的盘剥,各种帝国主义势力也各显其能, 加速了 对中国的侵略。随后虽发生了辛亥革 命, 但是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半殖半 封”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仍然遭受来 自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方 志敏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半自耕农家庭, 出身底层的方志敏从小就经历着各种 压迫,他后来回忆到:“在这长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 我生活着, 我受着压迫和耻辱地生活着。”①方志敏的境遇是 当时广大农村青年共同的境遇, 正如方 志敏感慨到:“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 国, 在豪绅地主阶级统治下的中国, 哪 一块地方不是如此呢?比九区更黑暗 的地方,还多着呢!”②

  黑暗是近代中国的底色, 在黑暗 之中,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奋 起。方志敏显然属于后者, 出生在世 代务农家庭的方志敏, 很小便承担起 家庭的责任,底层中国人面临的各种压迫叩击着方 志敏的心。随着 年岁的增加,方 志敏开始有了改 变环境的朴素理 想,“我逐渐不 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着光明”。 方志敏的 求学之路几经波 折, 到 14 岁时, 他顺利完成了 5 年的私塾生活。 1916 年秋,方志 敏终于有机会接 受新式教育,他 来到了弋阳县立 高等小学求学。 在弋阳高小,方 志敏接受了地 理、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新式教 育,还阅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 意》、严复的《辟韩》等著作, 开拓了 眼界。1918 年,段祺瑞政府承认了日 本在山东特权, 在全国掀起了反日运 动,方志敏带领高小同学查禁日货, 并且将自己好不容易买来的日本牙 刷、东洋席子等物全部销毁, 并宣称:“以后生病, 就是病得要死, 也决不服用日本的仁丹和清快丸! ”④ 1919 年 爆发的五四运动更将这一运动推向 高潮, 此时怀揣实业救国梦想的方志 敏已经考入了南昌甲种工业学校, 他 自发带领同学上街查禁日货, 活跃在 大街小巷、河边码头, 耐心劝导以及 查禁市面上的各类日货。方志敏由于 勇于斗争、敢于承担, 最终成为“甲 工”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人, 也是南昌 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随后, 方志 敏带领同学们进行了控告江西省漆 工镇警察派出所余姓巡官的贪污腐败、一手遮天的活动, 并且写了讽刺剧《私塾的怪现象》来影射“甲工”学校的黑暗、校政的腐败, 还带领同学进行了罢课和示威活动。方志敏的种种进步行为引起了当局的不满, 最终学校将他开除, 这使他认识到“要彻底消灭教育界的腐败现场, 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⑤

  从一个弋阳农村的爱国青年到南昌市的进步学生领袖, 方志敏走出了农村, 增长了知识, 提升了觉悟,并且领导学生进行了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引起了较大反响。但是这一时期, 方志敏还没能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引, 其斗争往往具有自发性。方志敏一方面主动领导参与实践斗争,一方面积极学习各种政治理论, 并初步从富有激情的青年学生向较为成熟的斗争者转变。南昌学潮为方志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正是在领导学潮期间, 方志敏开始学习、比较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政治理论,加入了“江西改造社”,进一步探究到底哪种政治理论才是中国所需要的正确理论。这一时期的方志敏, 其本质仍是爱国青年, 但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斗争, 一个新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在孕育之中。

\

 
  二、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南伟烈大学的理论学习与社会批判

  被“甲工”开除的方志敏被许多中国学校拒绝, 无奈选择了南伟烈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习, 插入该校旧制中学二年级就读。南伟烈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 主要培训牧师、翻译与洋行职员。正是在这所以培养“上帝”信徒为己任的学校学习, 方志敏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打下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在南伟烈大学就读的方志敏并不像其他中国学生只求将来谋一个好职位, 一心巴结洋人, 毫无民族自 尊心。方志敏一面关注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侵略, 一面将大量时间花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上,“到一九二二 年春季, 他就开始阅读从朋友那里借 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探 索资产者剥削个人的秘密”。⑥

  教会学校管理严格, 尤其是有着 严格的祷告规定,每天都有祷告要 求。对于虚幻的宗教并无兴趣的方 志敏便利用祷告之机来追寻救国的 答案,在别人沉浸在虚无的宗教救 赎的时候,方志敏在追寻着自己的 理想。方志敏还乐于和同学们分享自 己所学, 他常和同学讲解十月革命的 情况, 讲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 法, 并由此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外 号。可见, 方志敏此时已经对马克思 主义有了较深的把握并且自觉成为 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同一时期, 方志敏还组织成立了以阅读《共产党 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马克思 主义著作为主要目的“读书会”,“读 书会”定期举行研讨交流活动。随着 “读书会”的成员越来越多, 影响越来 越大, 这也引起了校长张鸾伯的不满, 他多次警告方志敏停止读书活动,但 是方志敏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 并且使“读书会”不断巩固扩大。

  除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 习, 方志敏还积极从事社会批判, 其 批判的角度更加侧重于社会制度。如 果说“甲工”时期的方志敏更像一名 民主主义者的话, 此时的方志敏更接 近于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其世界观已 经发生巨大改变, 看待问题的角度更 加深入, 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 更注 重从阶级角度分析问题, 更强调从制 度层面解决问题。这一时期的方志敏 发表了一系列文艺作品, 既有白话小 说, 也有现代诗歌, 主要有《私塾》 《狗儿的死》《呕血》等作品。这些作品主题涉及教育体制、封建制度、阶 级压迫等各方面,其主题更加深刻, 其阶级立场更加鲜明。

  这一时期的方志敏历经了因家 庭债务无奈退学、肺病复发等各种挑 战, 这也促使他由个人境遇的反思上 升为社会现实的批判, 由青年困惑的 思考提升为阶级意识的觉醒。通过方 志敏发表的诸多作品可以发现, 此时 他关注的不再是某一领域的问题, 而 是从阶级问题、制度问题等更具根本 性的方面考虑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思 路也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寻求彻底、 根本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在 他的心中萌芽。

\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步 确立: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 的社会实践

  无奈退学的方志敏正在寻找一 份半工半读的职业, 正在此时, 他的 朋友给他邮寄了一份《先驱》报。《先 驱》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 关报, 其中有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介绍和对时事政治的评论。方志 敏十分佩服《先驱》报的政治主张, 于是特意前往位于上海的《先驱》报 编辑部, 与恽代英、向警予等人相识 相交。近代的上海将近代中国的种种 问题以更加明显的方式凸显出来, 巨 大的贫富差距、众多的赤贫工人、耀 武扬威的洋人、华人与狗并列不许入 园的标牌等等现象刺激着方志敏, 促 使他进一步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与中 国的未来,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抉 择。最终, 经过赵醒侬的介绍, 方志 敏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但是方志 敏清醒地认识到, 他与真正的无产阶 级战士仍有差距, 正如他所说:“我 因初出校门, 小资产阶级学生的浪漫 习气, 还是浓厚存在着, 又因感受当 时流行的颓废文学的影响, 思想行动还远谈不上无产阶级化。”⑦

  随后,方志敏从上海返回江西,创办了“南昌文化书社”,专门贩卖马克思主义书籍, 主要出售《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 ABC》《唯物论浅说》等书籍,同时出售《解放与改造》《响导》《先驱》等革命书刊。除了出售书籍,方志敏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 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他还和赵醒侬、袁玉冰等编写了一种小报—— 《青年声》,还继续编印发行《新江西》季刊,他们还经常邀请一些青年学生来开座谈会,向广大青年阐释革命的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方志敏等人的努力下,“南昌文化书社”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积极分子、掩护革命活动的重要机关。

  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方志敏还着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南昌地方委员会,并于 1923年 10 月正式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因为当时团组织还处于秘密状态,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 吸纳更多青年, 方志敏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这一研究会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宗旨, 通过读书会、讨论会等方式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方志敏还协助赵醒侬、袁玉冰开展“民权运动大同盟”,积极争取民主权利, 反抗反动统治。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 争取青年, 方志敏等人在《青年声》等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影响教育了大批青年。无论是“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还是“民权运动大同盟”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在南昌获得了极大地传播, 其影响力尤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这一时期是方志敏直接从事团的工作的时期, 方志敏已经进入了团组织体系之内, 在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的过程中, 方志敏用不懈的努 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案,这也让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了长足发 展。这份工作, 既是锻炼, 更是考验, 纵然有种种困难, 但是方志敏对马克 思主义信仰从未动摇。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 确立: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与工作, 方志 敏终于达到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的要求, 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 想。1924 年 3 月,经过赵醒侬的介绍, 方志敏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并 且负责党在南昌地区的领导责任。方 志敏回忆到:“在南昌正式加入共产党, 这是我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纪念的 事!”⑧ 加入中国共产党, 标志着方 志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确立, 也 是方志敏为中国革命、为党的事业不 懈奋斗的开始。

  所谓信仰, 绝非一时之事, 而是 一生之事。方志敏的一生是为革命、 为信仰的一生, 他在江西地方党组织 创建、农运工作、人民军队建设等各 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重大成 绩。“大革命”的失败, 一些信仰不 坚定、意志薄弱的党员对革命前途消 极悲观, 更有党员背叛革命事业, 而 方志敏初心不改, 他说到:“反革命 必然要失败, 革命一定要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是绝对真理, 同时, 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 在“白色恐怖”愈 演愈烈的形势下,方志敏坚持斗争, 他积极在弋阳、横峰等地组织暴动, 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 农红军第十军。方志敏的工作得到了 毛泽东的赞扬,在 1934 年召开的第 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说到:“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 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⑩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方志敏用一生的奋斗阐释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和品质。首先, 对党忠诚, 坚决执行 党的命令。方志敏从不计较个人和小 团体利益,执行中央命令从不打折 扣。他说:“我下了决心去完成党交 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 虽死 不辞。” ⑪ 其次, 清正廉洁,一心为 公。方志敏自述到:“我一向是过着朴 素的生活, 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 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措 的金钱, 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 业。”@被俘后的方志敏, 身上除了一只怀表、一支水笔、一颗私章之外, 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再次是实事求 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志敏在其革 命生涯中, 从不以教条出发, 而是以 实际情况作为决策的立足点, 正是本 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党内“左”倾 冒进盛行之时, 方志敏并没有头脑发 热, 贸然扩张, 给革命保留着重要力 量。最后是勇担使命, 敢于担当。方 志敏一生做过农运工作、政府工作、 军事工作等, 缺少专门军事训练的方 志敏在中央需要时, 两任军职, 未有 怨言, 面对艰难, 冲锋在前。不幸被 俘后, 他不是灰心与丧气, 而是光荣 和乐观, 狱中遗稿皆是对革命工作的 总结, 对革命前途的希望, 不曾有半 句抱怨,不曾有丝毫畏惧。

  结语:“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 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 仰!”⑬ 以身殉道,为坚持信仰不惜献出生命, 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回看方 志敏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成长为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 能够 看到无数像方志敏一样的爱国少年 寻救国之道而苦苦求索的群像画, 能 够看到科学的理论的巨大力量。方志 敏是不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 36 岁便被反革命所杀害,方志敏又是幸运的, 因为他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终于寻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 找对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时代改变, 但是方志敏的精神却永不消逝,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 注释 ]

  ① 我 所 从 事 革 命 斗 争 的 略 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11.

  ②③我所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10.

  ④⑤方志敏传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4.

  ⑥ 方 志 敏 传 . 江 西 人 民 出 版社 ,1982:27.

  ⑦ 我 所 从 事 革 命 斗 争 的 略 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22.

  ⑧ 我 所 从 事 革 命 斗 争 的 略 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23.

  ⑨ 我 所 从 事 革 命 斗 争 的 略 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35.

  ⑩关心群众生活 , 注意工作方法(1934 年 1 月 27 日 )[M]// 毛 泽 东 选集 . 人民出版社 ,1991:140.

  ⑪我 所 从 事 革 命 斗 争 的 略 述(1935 年 3 月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95.

  @清贫 (1935 年 5 月 26 日 )[M]//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166.

  ⑬我们临死以前的话 (1935 年 3月 25 日 )[M]// 方志敏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5:108.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520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