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党史研究者是党史期刊的重要作者群,其来稿会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 时期刊也是党史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形成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张静如作为我国著名中共党史 学研究者,也曾担任学术期刊《党史研究与教学》特约编审。他初期提出中共党史学历史学性质、 建设学科基础理论的观点,以及后来提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主张,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发展过 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党史研究与教学》也为张静如阐述自己学术思想,形成学术影响提 供了一块专业学术园地。二者的良性互动生动体现党史研究者与学术期刊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二 者在互动关系中深刻推动了党史学科的发展。
从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报纸等新式传媒,为学者 迅速将研究成果公布出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学术成果 交流便捷化成为可能,也为学者构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受多方面影响,其中优秀期刊作者群 的来稿是期刊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是关系到期 刊传播及影响范围的重要因素。党史期刊亦是如此,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一批批党史研 究者不断探索,在期刊中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推动 了党史学科的繁荣和期刊的发展。《党史研究与教学》 从 1979 年创刊时的福建省地方“内部资料”性刊物, 发展成为如今全国优秀党史学术期刊,其中社会史、学 理研究等方面已经走向党史学科的学术前沿,在其发展 过程中,著名的党史研究专家张静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从学科性质、研究视野等方面为期刊学术定位和 办刊方向奠定了基础。而《党史研究与教学》也专门开 辟了相关栏目,为张静如的党史研究提供了平台,二者 之间的互动在党史学科发展中也极具典型意义,故本文 以此为中心,考察党史研究者与党史期刊的互动关系。
一、张静如与《党史研究与教学》学术关联的建立 及影响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指引下,中共党史研究重新被赋予生机,突破学术 “禁区”,重新审视自身。在此之前,中共党史从来没 有被视为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是被当作中共政治宣传的 政治理论课。当时,许多党史学者注意到应该着手对党 史的学术化研究,建立中共党史的独立学科,并建立与 之相配的专业学科体系。戈公振曾谓:“一国学术之盛衰, 可于其杂志之多寡而知。”①党史研究走向繁荣,党史 期刊就此应运而生, 《党史研究与教学》便是其中一本。
鉴于当时中共党史研究的史料较缺乏, 《党史研究 与教学》在创刊之初,取名为《党史研究参考资料》和 《党史资料与研究》,旨在对珍贵革命口述史和回忆史 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尤其是对福建地区的革命党史资料 的保留和更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适应学科的发 展需要,服务于全国的中共党史研究,期刊编辑部决定 在 1988 年将刊物更名为《党史研究与教学》,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林修敏就指出《党史研究与教学》 此时已经同许多地方性党史期刊不同,已经不再局限在 一个地方,而“是面向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这 是《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 一个突出的优点。 ②
《党史研究与教学》坚持高品位的学术追求和办刊 操守,始终将学术刊物的质量视为刊物的立足之本、生 存之道。为了不负读者需要和学界的期待, 《党史研究 与教学》在 1997 年召开了的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作者与 读者座谈会,学界一方面肯定了《党史研究与教学》的 办刊特点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应多发 表研究性文章、展开全国的党史学史研究、寻找新党史 研究热点,要形成本刊的特色等。③这无疑对《党史研 究与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为 期刊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也意识到,实现期刊的 发展不能仅依靠期刊内部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 力量,尤其是要有优秀的作者群, “单凭我们编辑部的 力量很难承当学界同仁的重望”, “必须依靠广大读者 和作者的支持,也有赖于热心的党史工作的老同志及学 界前辈的帮助”④ ,编辑部对此给予厚望, “相信在他 们的帮助与指导下,本刊将办得更有特色”⑤。会后便 聘请了在党史学界声望卓著的专家担任特约编审,其中 一位就是党史研究者张静如。张静如在信中指出,对于 《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办刊方向表示赞许和支持,他认 为“这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态度和愿望。当然,能坚持 这个方向实在是不容易,希望你们能克服困难,力排干 涉,坚持下去”。⑥在下文中张静如也直截了当指出了 学界目前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人把中共党史学这个概 念误解了,以为它指的就是党史学史、党史学理论、党 史史料学的内容,其实不对。中共党史学与历史学是等 同范围概念”。⑦ 同时他还指出要开设党史著作书评栏目, 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进行评论。可以从张静如的文中看出, 当时的党史学者对于期刊学术化发展的殷切希望,党史 研究者为党史期刊鲜明地指出了存在问题,在侧面影响 《党史研究与教学》关于未来的选稿、用稿和办刊方向, 党史期刊正确发展方向的把握离不开党史研究者的密切 联系。
时任主编蒋伯英也谈到办好一本专业、学术期刊要 建好作者群和读者群, “首先要抓好作者群建设,培养 高层次的作者队伍。没有高层次的、稳定的作者队伍, 来稿的质量就会平庸化。刊物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和文章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质量就没有知名度美誉 度”。 ⑧ 换言之,正是有党史专家提供稳定的、高质量 的研究成果, 刊物的知名度、特色化才有更稳定的保障。 同时他也认为一本专业学术期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可 以通过设置特色栏目来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栏目要根据 刊物的定位、方向来设置”,⑨ 符合自己的定位。2006 年《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与张静如约定为其专门设 定了专栏,刊内每篇短文约 3000 字左右。⑩十年期间, 即使在老年生病期间仍然坚持自己写作,笔耕不辍,张 静如共发表文章 63 篇。“静如谈史”“党史钩沉”“党 史漫笔”栏目成为《党史研究与教学》的一大特色栏目, 影响了一批批的读者。读者唐正芒和张艳聪在《读近年 来〈党史研究与教学〉中“静如谈史”有感》一文中谈 道,对《党史研究与教学》中为张静如设立的专栏及其 文章,感受启迪良多,文章深入浅出, “无论是对中共 党史乃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术后辈 的学术传承都是弥足珍贵的”。⑪ 可以说,专栏的设置 既体现了《党史研究与教学》史学刊物的定位,又突出 了其高品位的办刊理念与追求,在张静如及其刊内文章 的影响下, 《党史研究与教学》作为党史的前沿性期刊, 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党史学科性质的厘定对期刊定位的影响
学科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科发展方向,是学科进 行研究的前提, 对学科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 史研究与教学》的现任主编郭若平也明确指出:满足党 史期刊学术化期待的要求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党史学科 的性质, “对党史学科史学属性的明确认识,是党史期 刊办刊理念转换的基本前提”。 ⑫
在 1985 年以前“中共党史”一直是作为政治理论 课开设的,长期以来被归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界 一直对此有很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具有鲜明 的现实政治性特点,并且按照以往的学科划分,中共党 史都适合归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也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 应归于历史学科;还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应是一门独立 的学科,应该建立中共党史学。
关于中共党史学性质,张静如认为这是头等问题, 这是一个始终困扰、制约党史研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使中共党史学科健 康发展”。⑬ 1987 年张静如发表《党史学科建设断想》 一文,强调“学科性质,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前提”,并 提出: “凡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 不管它是整体的、断代的、或是分类的,都应归属历史科学。党史学是近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其性质 自然应该为历史科学。”⑭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引起了学界的争议,后逐渐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张 静如在中共党史学科创立早期提出“党史学是历史学科” 的主张,为学界片面理解党史学性质作了有力的纠正, 如今学界广泛承认党史的历史学性质是与张静如的积极 主张分不开的。
在 1999 年张静如首次给《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 部的来信中,张静如就首先指出中共党史学研究如今存 在的问题就是其学科性质不明晰,由此,他在《中共历 史研究断想十则》一文开篇便是重申学科性质,文中不 仅重新强调中共党史学科是一门历史学科,而且特别提 出在“学界中认为党史学是‘政治性非常强的历史学科’ 就把党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混为一谈了……就中共历史 学来说,它的根本属性,就是历史学,而它的特点不仅 政治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⑮这明了地指出了党史 学的学科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点,并且中共党史应如其 他学科一样直接表述学科性质,不在学科性质前再加上 学科特点。不仅如此, 他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发表的《引 证与注释》《慎用回忆录》等文章,都是党史学科建设 基本理论的问题,包括对指导理论,研究方法,写作规 范等诸多方面。文章中,张静如从学科性质入手,对党 史研究的材料使用、已有成果的审视、研究模式、研究 领域等方面对党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例如, 他以“渊泉”不是李大钊的笔名为切入点,进一步呼吁 学界史料要多方考证, “研究问题,特别是研究微观历 史问题,一定要做到位”⑯ ,呼吁学者要本着严谨的态 度做学问,不能随意歪曲历史,妄下结论;再如,张静 如根据自己的记忆偏差的角度继续指出“研究中共历史 必须从一手材料包括文字的 ( 文件、会议记录、讲话记 录、个人文章、报纸、期刊、日记等等 ) 和实物的 ( 遗址、 遗物、照片、录音等等 ) 为依据,当然对这些材料也要 鉴别, 考证真伪, 纠正误差”⑰,回忆材料往往不得不用, 但是,一定要慎用,他同时指出“材料引证的目的,是 为作者的分析和结论找根据,这在写实证性文字中是不 可缺少的。但是,也不要以为越多越好,有一个原则, 叫做选材适当”。⑱ 张静如对党史学科性质的厘定和学 科基本理论问题的阐明,促进了党史研究进一步研究深 化,同时又侧面为学界塑造了严谨、认真的学风。
党史学科的历史学性质的厘定是期刊定位的前提,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党史研究与教学》的编者郭 若平也指出重新认识党史学科的性质,是党史期刊的办刊理念向学术定位转化的首要因素,“党史期刊的史学 属性将得不到确定,史学学术性也得不到加强,期刊的 整体学术性也将无法提高,最终导致党史期刊所刊载的 研究成果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远不如其他史学期刊所 刊载的史学研究成果”。⑲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 也多次强调其定位是历史学的刊物定位,并且重视党史 学理建设,长期开设了“学理探讨”的专栏,在 2011 至 2014 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理论”专题征稿启事, 其中“党史学的学科体系、党史学的学科范畴与概念” 是重点征稿选题,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加强了党史研 究的学理深度,提高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三、社会史视野的引入与期刊内容的拓展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党史学 界进行的中共历史研究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改革开 放后也长时间阻碍着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入。90 年代随 着中共党史学性质的阐明,中共党史研究虽不断深入, 但很多学者都感到力不从心,许多问题深入不下去。党 史学界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注意到“以往我们的 研究工作过多地注重于政治事件和战斗过程的陈述,却 怠慢了对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研究,即使提及社会 状况,也只是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点缀”。 ⑳
90 年代初,张静如率先提出“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 中共党史研究”,呼吁学者以社会史的视角看待中共党 史。在 1986 和 1987 年,张静如身体力行先后发表了《北 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与革命》和《党史学科建设断想》, 阐述了关于社会史的初步想法。1991 年张静如《以社 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一文,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 注和重视,在文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史的概念、如何运用 社会史来研究中共党史,以及社会史对中共党史研究的 作用,是一篇最能体现他研究思想和特色的论文。此文 中“社会史不是研究政治、经济提取后的剩余物,而是 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全部历史”㉑ 的这一观点,在学 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共历史研究, 为中共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 乏系统论述关于社会史的成果, 社会史的研究过于不足, 张静如便带领学生在 2004 年先后撰写了《中国现代社 会史》和《中国当代社会史》两部专著,系统地、全面 地梳理了中国现代社会整个变迁过程,是深化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郭德宏称张静如为“社会史研究第一人”,引领了 党史学界新的潮流。张静如以社会史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的观点,同样扩大了《党史研究与教学》研究角度和领域,对党史期刊内容的拓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成 为一本走在中共党史研究前沿的党史期刊。
张静如也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中的多次发文章, 呼吁、引导学界进行社会史研究。“经济、文化以及社 会生活诸方面的研究是中共历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过 去把它丢掉了,现在重新拾起来。”㉒张静如提出研究 中共党史一定要了解社会,因为中共历史的发展离不开 整个社会的变迁,中共党史研究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 各方面。张静如在《中共历史学怎样研究文化》一文中 指出了中共进行文化研究应以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总原则为基础,层次鲜明地指出了中共党史研究文化 的思路。张静如又在《中共历史研究与民俗》中继续深 化这一观点,他认为民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与人民 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共如何对 待民俗,对党史研究大有裨益。在《中共历史发展与现当 代中国文化》中继续强调了“文化是灵魂,是精神,它反 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文明程度”。 ㉓
张静如以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史研究的指导原则,在 《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多篇文章强调了党史研究要重视 群众的作用,保障群众的利益。在《精英史观和民众史 观两个都讲全》中呼应党史学界倡导党史应该包括民众 的作用,因为“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一切决策,都是靠着 共产党员群体和社会各领域不同群体贯彻执行,才能推 动社会前进的”。㉔在文中张静如同样提出对以往的研 究有对群体的研究,但是对群体作用的研究很不足,应 该加强,并对通史型中共历史著作中写入群体作用提出 了几点建议;同时张静如提出建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 百姓过好日子,不应该只是偶尔抽象反映,民生问题应 该是党史研究的重点。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在 1997 年的总结座谈 会中谈到,在今后注意采用与中共党史有历史关系的近 代史、民国史乃至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 方面的论文,也是自此以后,社会史研究领域越来越广 泛地进入《党史研究与教学》的研究视野。新世纪后, 党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几个领域,以社会史深化中共党史 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潮。《党史研究与教学》全面关注 中共历史活动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的诸领域,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中共党史研 究的视域;并且关注社会中各种历史信息的研究,包含 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人群的研究,社会 生活中的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以及语言话语系统和 行为方式所保留的研究,极大丰富了中共党史。社会史论中的文章如今已经是《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很大的组 成部分,是《党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栏目之一,这很 大得益于张静如在社会史领域的引领作用。如今,期刊 中多数文章从社会史中戏曲、救灾、住房、妇女等等多 方面不同观点切入,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地以社会生活 各领域反映社会现象背后的现象,拓宽了中共党史研究 的视野。
结语
本文借助张静如与《党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互动 关系, 旨在反映出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党史研究者不 断进行探索,从逐步明晰中共党史学科性质,阐述基本 学科理论,到通过社会史的视角深化中共党史的研究, 拓展了中共党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历史,丰富党史期刊 的视野,促进党史期刊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党 史研究者仍然需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一步构建 完善中共党史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与 党史期刊展开良性互动,体现党史期刊的政治性和学术 性,开创中共党史学的新局面。
[ 注释 ]
①戈公振 . 中国报学史 [M]. 北京 : 中国新闻出版 社 ,1985:152.
② 林 修 敏 . 编 读 往 来 [J]. 党 史 研 究 与 教 学 ,1991(01):96.
③郭若平 . 坚持办刊宗旨 提高刊物质量——《党 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赴南京、上海召开华东地区六 省一市作者与读者座谈会的调研报告 [J]. 党史研究与教 学 ,1997(02):69-72.
④⑤卷首辞 [J].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01):2.
⑥⑦张静如 . 张静如教授的来信 [J]. 党史研究与教 学 ,1998(01):72.
⑧⑨蒋伯英 . 研究党史与办好党史学术期刊之散见 [J]. 红广角 ,2017(Z2):108.
⑩张静如 . 暮年忆往 [M]. 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 社 ,2013:385.
⑪唐正芒 , 张艳聪 . 读近年来《党史研究与教学》 中“静如谈史”有感 [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06):101.
⑫⑲郭若平 . 学术化期待 : 中共党史期刊面临的挑 战 [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04):63.
⑬张静如 . 暮年忆往 [M]. 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 社 ,2013:237.
⑭张静如 . 党史学科建设断想 [J]. 党史研究 ,1987(06).
⑮张静如 . 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 [J]. 党史研究与 教学 ,2005(02):4.
⑯张静如 . 从“渊泉”不是李大钊笔名说起 [J]. 党 史研究与教学 ,2006(06):74.
⑰ 张 静 如 . 慎 用 回 忆 材 料 [J]. 党 史 研 究 与 教 学 ,2007(04):95.
⑱ 张 静 如 . 引 证 和 注 释 [J]. 党 史 研 究 与 教 学 ,2007(02):71.
⑳田居俭 , 刘志强 , 徐凯峰 . 中共党史研究应重视研 究社会史 [J]. 北京党史研究 ,1997(02):46.
㉑张静如 .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 [J]. 历史 研究 ,1991(01):90.
㉒张静如 . 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 [J]. 党史研究与 教学 ,2005(02):4-12.
㉓张静如 . 中共历史发展与现当代中国文化 [J]. 党 史研究与教学 ,2012(01):111.
㉔张静如 . 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 [J]. 党 史研究与教学 ,2010(04):94.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