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萧劲光大将一生所担任的职务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8 12:08: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萧劲光大将,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赵洲港(现长沙市岳麓区赵洲港29号)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萧劲光大将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勇于开拓,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023年1月4日是萧劲光大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现把萧劲光大将一生所担任的职务概述如下,权当纪念之。

  关键词:萧劲光,中国革命,人民海军

  第二次去苏联学习前担任的职务

  萧劲光, 本名萧玉成。1917 年夏, 考入长沙市长郡中学第二十五班读书。1919 年五四运动时, 在长郡中学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 受到革命思想启迪。1920 年 9 月, 萧玉成得知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文化书社正筹备成立“以研究关于俄罗斯之一切事情为主旨”的俄罗斯研究会”的消息后,毅然放弃长郡中学的毕业文凭, 通过船山中学校长的关系, 申请加入并得到批准。在俄罗斯研究会, 他有幸结识了担任书记干事的毛泽东。没过多久, 俄罗斯研究会准备派 6 名青年赴俄国勤工俭学, 萧 玉成名列其中。在去上海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 织创办的“俄文专修馆”(对外称“外国语学 社”) 学习俄语并接受革命教育后, 改叫萧劲 光。同年 12 月,在外国语学社加入中国社会 主义青年团。

  1921 年春,萧劲光等一行十几人从上海外 国语学社启程搭乘邮轮从上海港出发, 途经日 本长崎稍作停留后到达俄罗斯远东边城海参 崴,历时三个多月最终到达莫斯科。7 月,萧劲光等被安排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 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专 设的中国班学习。在东方大学学习期 间,他表达了从事军事工作的愿望, 被选送去苏联红军学校学习近一年, 1923 年初又回到东方大学学习。

  1922 年 1 月 21 日,远东各国共 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 会在莫斯科召开。萧劲光等参加了此 次大会。同年底, 萧劲光由团员转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 年 1 月 21 日,无产阶级革 命导师、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列宁逝 世。24 日(或 25 日)晚上, 萧劲光 等以东方民族代表的身份, 参加了为 列宁守灵。同年春夏之交, 萧劲光按 照党组织的安排提前离校, 踏上了回 国的道路。回国后通过联络员与上海 党中央接上关系后, 党组织随即分配 他回湖南工作。于是, 萧劲光立即登 上江轮, 逆流而上, 赶赴故乡长沙。 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前往江西安源报 到后, 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游艺股股长。

  1925 年秋,萧劲光接到党组织的 通知,即调他去广东工作。于是,经上 海到广州, 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作 党的工作。是年, 广东革命政府将所 属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6 个军, 并 仿照苏联红军的做法, 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担任国民革命军第 2 军副党代表的李富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听说萧劲光留苏期间曾学过军事, 并有志于搞军事工作, 便通过周恩来(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调萧劲光去国民革命军第 2军工作。周恩来找萧劲光谈话并介绍与李富春相识。就这样, 按照中共中央的有关规定, 萧劲光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后, 广州国民政府正式颁发任命书, 任命萧劲光为国民革命军第 2 军第 6 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中将军衔。在第 6 师, 萧劲光致力于改造旧军队的革命工作。在北伐军进军江西、闽北、江浙及鄂西的诸战役中, 亲临前线, 身先士卒, 为促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27 年 9 月初,萧劲光奉命第二次到苏联入列宁格勒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军事。开课不久, 报经学院同意, 在中国班成立了中共党支部, 由萧劲光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的职务

  1930 年夏天,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修业期满, 陆续启程回国。萧劲光也绕道莫斯科回国。回国后不久, 他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出发, 带着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的亲笔介绍信, 途经香港, 前往闽西苏区。12 月,到达闽西苏区。按照党组织的安排, 担任了新成立的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不久又兼任了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校长。在闽西期间, 萧劲光努力将学到的军事知识用于红军建设的实际,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参加指挥了闽西苏区反“围剿”等战役。

  1931 年 11 月 7 日,中华苏维埃 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 瑞金召开, 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萧劲光作为闽 西根据地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11 月 20 日会议结束后, 根据毛泽东 的安排, 萧劲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即红军学校,校址在瑞金)校长。 12 月 14 日,驻守宁都的国民党第 26 路军 1.7 万人举行了起义。四天以后 的 12 月 18 日, 萧劲光被委以重任, 被任命为由这支起义部队改编的红 5 军团政委。此后, 萧劲光用杰出的政 治工作, 成功地将这支参加宁都起义 的国民党部队改造成为人民军队的 作战劲旅, 并率部参加了赣州、水口 战役, 后北上开辟建宁、黎川、泰宁 根据地。

  1932 年 12 月 30 日, 中央革命 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将 江西省黎川县和福建省建宁县、泰 宁县地方武装组成建黎泰警备司令 部, 任命萧劲光为建黎泰警备区司令 员兼政委, 担负整顿、训练这些地方 的游击队和民兵, 配合主力部队作 战, 并为前方主力部队补充兵员的任 务。建黎泰警备区驻在红一方面军驻 地建宁。命令一下, 萧劲光便到建宁 赴任,离开了红 5 军团。

\

 
  1933 年 2 月起,萧劲光任建黎泰 警备区司令员兼红 11 军政委。4 月, 调任新组建的闽赣省军区司令员。9 月,萧劲光率仅有 70 人的教导队和部 分地方武装抵御国民党军 3 个师对黎 川的进攻, 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10 月 28 日,兼任红 7 军团政委。11 月中旬, 率部配合红 3 军团参加浒湾 战斗。“浒湾战斗失利后,方面军总部 和军委以战斗失利为名, 本想加罪于 彭德怀同志, 但慑于彭德怀在军队中 的威望,又没有直接指挥这次战斗, 所以就移罪于我, 当即下令撤了我的 职, 调往建宁总部审查。”(这是后来萧劲光谈及当时的情况所说)

  1934 年 1 月 6 日, 王明“ 左 ” 倾教条主义者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 的军事顾问)等人以黎川失守和浒湾 战斗失利之事, 完全加罪于萧劲光一 个人, 在瑞金对他进行公审, 称之为 “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 判处 他五年监禁徒刑, 开除党籍、军籍。 在公审之前, 李德等人主张杀掉萧劲 光。征求意见时, 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这个主张, 说黎川失守这件事不能全 部归罪于萧劲光。王稼祥也不同意对 萧劲光处以极刑。公审判决后, 萧劲 光被关押起来, 毛泽东派贺子珍前往 探视。贺子珍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大 意是:黎川失守是整个指挥部署的问 题, 你应该撤退, 做得对。经过毛泽 东、王稼祥等人同“左”倾教条主义 者的坚决斗争, 萧劲光关了一个月后 被安置到红军大学当战术教员(《毛 泽东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8 月 ),后任红军大学政治科科长。

  1934 年 10 月 19 日, 萧劲光随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 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

  1935 年 6 月 18 日, 中央红军翻 越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之后不久, 军委干部团遵照中革 军委政治部的指示, 召开党总支大 会, 正式宣布为萧劲光平反, 取消一 切处分, 恢复党籍、军籍。7 月下旬, 中革军委下达命令, 任命萧劲光为红 3 军团参谋长(军团长为彭德怀)。9 月 22 日,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北 上的中央红军第 1 军、第 3 军和军 委纵队在哈达铺正式改编为红军北 上先遣支队(陕甘支队),彭德怀为 支队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下辖 3 个纵队。萧劲光任第 2 纵队参谋长。 10 月 19 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 镇,胜利结束长征。11 月,萧劲光 任陕甘省军事部部长。1936 年 3 月, 兼任红 29 军军长。

  1936 年 6 月,中共陕甘宁省委正 式成立, 李富春任书记, 军事部部长 为萧劲光。同年 12 月 12 日,为挽 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 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 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 战的蒋介石,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 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的 1937 年 2 月 27 日,因中革军委参谋长叶剑英 同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已去西安 谈判, 时任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 任红 29 军军长的萧劲光接任中革军 委参谋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 的职务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 月 22 日至 24 日, 中央政治局 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即 洛川会议)。此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 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 闻天等 11 人组成,毛泽东任主席, 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具体办事 机构依然由萧劲光主持的参谋部承担。8 月 25 日,按照与国民党政府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央军委发布命令, 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及陕北工农红军等部,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 月中旬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但仍沿用第八路军番号),红军各部队统一改编为第八路军辖属第 115、第 120、第 129三个师,并先后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 各部队留下的部分兵力与陕北地方武装共九千多人,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的名义, 驻守陕甘宁边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南京政府发布命令,任命萧劲光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萧劲光当即按照洛川会议的决定,着手进行留守部队的整编工作。12 月中旬,为了加强领导、方便指挥,中央军委决定将“留守处”内部改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命令公布后, 召开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军政首长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均出席了会议。大家刚落座, 毛泽东就诙谐地对萧劲光说:“蒋介石给你个主任, 我给你个司令员, 叫起来也好气派些!”

  1942 年 5 月 13 日,中央军委为统一陕甘宁、晋西北两区部队的军事指挥, 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6 月 10 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延安成立, 贺龙任司令员。八路军留守兵团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指挥。9 月 15 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与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 对外仍保留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番号, 萧劲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辖第 120 师兼晋绥军区(晋绥军区由晋西北军区改称)和留守兵团各部队。萧劲光在八路军留守兵团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工作战斗期间, 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

\

 
  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 干部;还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 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 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 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 本观点, 被毛泽东采纳。萧劲光为保 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根据地, 为抗 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 年4月23日至6 月11日, 萧劲光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代表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 并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职务

  1945 年 8 月 26 日, 中共中央任 命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 萧劲光为 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当萧劲光与林彪 等人赴任途中抵达河南濮阳后, 接到 中共中央电报, 让他们一行人改道去 东北。10 月中旬到达沈阳后,林彪 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萧劲光任 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1 月 2 日, 周保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人 民政府副主席等职)被任命为第三副 总司令, 萧劲光改任第四副总司令兼 参谋长。

  1946 年 1 月 4 日,中共中央军 委决定, 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 主联军, 林彪任总司令, 彭真任第一 政委, 罗荣桓任第二政委, 吕正操 (1955 年授予上将军衔)、周保中、萧 劲光任副总司令, 萧劲光兼任第一参 谋长。11 月,萧劲光在兼任中共南 满(辽东)分局副书记和南满军区司 令员后, 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制定的战 略方针和各项政策, 与陈云(时任中 共南满分局书记, 南满军区政委)一 起,领导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斗争, 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指挥了著 名的四保临江战役, 为改变东北战场 的战略态势,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 年 1 月 1 日, 东北民主联 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 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 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 关, 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 高岗任第 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吕正操、周 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8 月下 旬,萧劲光兼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前 方指挥所(为便于作战指挥,8 月 14 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 机关, 由林彪兼司令员, 罗荣桓兼政 委。原第一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 战军第 1 兵团部, 萧劲光任司令员, 萧华任政委)司令员,与政委萧华 (1955 年授予上将军衔)参加指挥解 放长春。在围困长春中,萧劲光和萧 华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和东北局 “久困长围”的方针, 经过大量艰苦 的工作, 于 10 月终于争取了国民党 60 军和新 7 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 平解放了长春,开创了人民解放军 通过“久困长围”战法和平解放大城 市的先例。长春解放后,萧劲光和萧 华又奉命率第 1 兵团日夜兼程南下, 参加沈阳外围作战。11 月下旬, 萧 劲光率领第 1 兵团随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 1949 年 1 月 15日和 3 月 7 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 3 月 11 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林彪任司令员, 罗荣桓任政委。下辖 4 个兵团,其中第 12 兵团, 由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随后萧劲光率领第 12 兵团作为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白崇禧部队, 从侧翼保障了第二、三野战军的胜利渡江。5 月 16 日,武汉解放后,萧劲光兼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此后, 萧劲光参与了争取和推动程潜(时任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陈明仁(时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长沙警备司令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第 55 军军长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起义的工作。8 月5 日,长沙和平解放后,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团萧劲光司令员兼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军区司令员、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代主任(主任程潜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的职务

  1949 年 10 月, 第四野战军发动 了著名的衡(阳)宝(庆)战役。在 这次战役中,第 12 兵团司令员和政 委兼湖南军区司令员的萧劲光, 统一 指挥 6 个军、19 个师,担负正面攻 击的作战任务, 在东路军和西路军的 积极配合下, 歼灭国民党白崇禧部 4 个主力师, 为进军广西、解放华南作 出 了重 要贡 献。10 月 16 日, 衡宝 战役刚刚胜利结束, 萧劲光即接到毛 泽东的电报, 令他即刻进京。萧劲光 到达北京后, 马上赶到中南海毛泽东 的住处。想不到的是, 毛泽东想让他 担任海军司令员。思想上毫无准备的 萧劲光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是个 旱鸭子, 又不懂海军, 哪能当海军司 令员?我晕船挺厉害, 连海船都坐不 得。”毛泽东笑着说:“我就是看上了 你这个旱鸭子。是让你去组织指挥, 又不是让你成天出海。”


\

 
  1950 年 1 月 12 日, 毛 泽 东 签 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 会命令, 正式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司令员。2 月 1 日, 大连 海军学校(即现在的海军大连舰艇学 院)正式开学, 萧劲光兼任校长和政 委,张学思(张学良之弟, 1955 年 授予少将军衔)为副校长兼副政委。 4 月 14 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 立, 萧劲光任司令员。从此, 开始了 他在海军任职 30 年的工作历程。担 任海军司令员后, 萧劲光主持制定了 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克服 重重困难, 在较短的时间内, 完成了 创建海军的任务。继而又使之从小到 大, 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 海上战斗力量, 并圆满地完成了保卫 海防的任务。

  1954 年 9 月 15 日 至 28 日, 萧 劲光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在大会上, 被任命为国 防委员会委员。11 月,被国务院任 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1955 年 9 月,萧劲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此后, 他还当选为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增补(1956 年11 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当选(1959 年 9 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9 年 7 月 1 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 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0 年 1 月, 萧劲光卸任海军司令员。1982 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上,萧劲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等人多次向毛泽东“告状”,要求罢萧劲光的官,毛泽东不同意,说:“海军司令还要萧劲光来当, 萧劲光是海军终身司令。”这就是林彪、“四人帮”一伙多次想打倒萧劲光而又不敢明目张胆进行的主要原因。

  1989 年 3 月 29 日, 萧劲光大将在北京病逝,终年 86 岁。

  参考资料 :

  1、《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年 5 月第1 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 1 月

  3、《毛泽东与共和国将帅》红旗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4、《萧劲光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年 5 月

  5、《萧劲光回忆录》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

  6、《萧劲光同志生平》1989 年 4月 9 日《人民日报》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0304.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