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 应该充分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力,遵循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特点和发展态势,有效激发高校基层党组 织新的活力,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 关键词 ] 新媒体;高校;基层党建;路径研究
习近平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 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基 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石、作为学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 的基础,关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① ,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以 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成为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前沿阵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发展 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把牢“互联网 +”智能的发展脉搏, 科学、 有效运用各类校园新媒体工具和平台,创新改革高校基层党 建工作具体的开展形式路径,全面增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 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新的 活力,提升广大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内 涵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是新时期高校基层 党建工作必须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高校基层党建生机活力的必要举措
在传统党建工作中,场地相对固定,党员学习的方式主 要以线下的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为主。目前,基于互联网 搭建的诸如学习强国、党建先锋网、共产党员网等新媒体平 台拓宽了高校基层党建宣传工作的渠道和阵地,突破了传统 党建工作中时空概念的限制, 创新了高校基层党建多维模式, 拓宽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放范围和覆盖广度,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处于更加积极有效且开放的环境。一方面,党员 可以突破传统方式的时空限制等弊端,不用受到时间、地点 的约束, 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接受资讯, 不再只是“坐等受教” 的角色,并且拥有选择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教育互动等 方面的自主性,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新媒体手段灵活、快捷、 有选择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党建工作者也能 够随时随地、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 的“巧力量”,对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进行有效创新② ,在 传播供给侧运用“新媒体 +”的思维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 打造党员群众喜爱的网络平台,建设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受 众特点的“智慧党建”“云端党建”等,通过灵活运用新媒 体语言和表达方式,对党员的多重感官形成有效刺激,提高 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高校基 层党建的生机活力。
(二)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效率的重要抓手
当前,一些高校依然采用单纯说教、价值观引导以及理 论灌输等传统的形式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在自由而宽 松的新媒体环境下,难以激发师生对党建知识的学习热情和 积极性。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互动为高校基层党建工 作提供了新平台,网络空间拥有海量信息,为党员和群众学 习理论和时政提供了多元选择可能。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者 依托大数据技术, 收集、追踪和分析基层党建工作相关数据, 构建一体化的党建信息化资源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运行 机制,通过对党建动态、党员生活、组织活动以及在线学习反馈进行分析研判, 在线落实党务工作、实时监督党内活动, 推进对党员的精细化、网格化、动态化管理,实现了高校基 层党建工作精准发力。另一方面结合党员的信息需求特点, 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一些党建知识专 栏教育新媒体产品,拓展宣传范围和党建信息的覆盖面,合 理将学习、宣传、教育、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纳入新媒 体同步进行,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教育的实际 效果,让新媒体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新利器,催生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真正达到全员育 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和 效率。
(三)丰富高校基层党建形式内容的有效补充
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手段还是实体环境下的“面对面” 为主,而新媒体可以提供“线对线”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 补充丰富了党建工作手段。③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而搭建起来 的即时在线交流的 QQ、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微信、微博,远程 教学的兴起以及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作为传统党建 工作方式的扩展和补充,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基层党建工 作的形式与内容,成为高校加强党建工作、开展党员学习教 育的“新阵地”,党组织建设的“新堡垒”。一方面“新媒 体 + 党建”“实体 + 虚拟”“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不断释放“指尖上的正能量”,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变 为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互动,提高师生的关注度与参 与度,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党建活动形式,激发了党员参与 组织生活的热情,调动了党建新媒体受众的兴趣,增强了基 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新媒体融合图片、视频、 文字和音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丰富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素 材内容,可以为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交流学习心得、宣传党 建工作成果提供广阔平台,创造一种轻松、活跃、愉悦的学 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党员 教育学习的活动方式④ ,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吸引力、感 染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
(一)挑战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的主体权威
在传统的党建工作中,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员思想教育、 价值引领和管理监督工作的主体,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党员 教育管理模式固化、内容单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 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信息和多样化视角,打破了传统 基层党建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⑤ ,扩大 了党建宣传和党员学习教育的覆盖面,话语传受双方均可从 网络空间便利地获取丰富的话语资源,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 的话语权,增强了党员的参与热情和教育效果。作为新媒体 的主要使用者,部分党员尤其是大学生党员不再局限于高校 党建工作者“口耳相传”式的“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会通 过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展现自我、张扬个性,改变了传统党建工作占有资讯、使用资讯的优势,更易被网上新颖、有趣的内容所吸引,稀释了传统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造 成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的“权威”身份遭受一定程度的消解, 弱化了其话语主体的影响力。因此,要求党建工作者创新工 作方法, 提升工作能力, 发挥好价值引领和管理监督的作用。
(二)增加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导向难度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且迅 速的平台,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广大师 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促使每一 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和新媒体接受者与传播者逐步合一, 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趋向于服从于自己的道 德认知、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 因信息传播内容的丰富繁多、 良莠不齐,尤其是大学生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 不够成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能会对虚假或不良信息 产生兴趣,这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舆论导向的管制带来了一 定的难度。同时,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网络发展与党建 工作的关联认知不高,不够关注,习惯运用传统的讲解与下 达命令的形式进行工作, 没有将现代化信息网络导入工作中, 面对新媒体衍生出来的不同网络平台与载体选择并不十分集 中,可控性和单向性被打破,导致在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时所 使用的工具层面很难聚焦,无法进行有效“把关”,减弱了 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的成效,进而增加了思政教育舆论导向的 难度。 ⑥
(三)降低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角色认同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 传统党建工作环境下,无论是一线的党建工作者还是党员, 对基层党组织“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认同感较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移动 APP 技术、数字技术等 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向公众提供和传输信息服务,破除了基 层党建工作者和党员之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对高校基层党 组织和党员本人的角色定位、身份认同提出了严峻挑战。一 方面,一些高校对运用新媒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不够,在设备投入、人员配置和激励措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 政策支持,容易让少数基层党建工作者产生不被重视、不被 需要的感觉, 导致缺乏对党建工作的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感。 另一方面,少数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培训 时,没有主动求变、创新,未能充分调动党员看待新媒体在 党的组织生活功能和作用发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从而降低了党员的角色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多维联动,构建高校基层党建生态体系
新媒体引发了党建知识宣传教育传播生态的巨大变革, 使以往以传播主体为中心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基于 新媒体的技术创新,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该是“群落”的合响,而不是“个体”的独唱。一是有“得平台者得天下”的意识,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科学认识网络传播 规律,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基 层党建媒介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优 势互补、一体发展,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利用新媒体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态圈的能量运输的 媒介”,让上之政策,下之民声,交流畅通,让党的声音传 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二是把新媒体作为提升高 校基层党建质量的有效途径,抓好顶层设计,在信息生产领 域,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 手段等创新,找准切入点,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有效整合各 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 携手“教育生态”,共建“数智党建”, 主动拓宽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渠道,全面激发党建内生动 力。三是坚持从适配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打造多维联动的新 型传播平台,既不要搞“一刀切”“一个样”,又要充分用 好“大而全”的共享平台, 积极打造“专而精”的自建平台, 不断营造“党建与业务工作融会贯通、组织与党员水乳交融、 现实生活与党员内心意境融彻”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多措并举,推进“党建 +”线上线下共融互通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展现与交互优势,运用 新媒体推进传统党建模式改革、内容革新与教育方式变革。 把“键对键”和“面对面”结合起来,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线 上线下深度共融互通,确保党组织、党员永远“在线”,推 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 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师生服务平台整合, 构建“互 联网 + 党建”智慧模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良特 性“强强聚合”,架起党建工作“新引擎”,实现“线上” 自学, “线下”讨论,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搭建 党建交流互动平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优化高校基层党建 舆论环境。二是通过构建推进“党建 +”服务创新平台载体, 借助微信、钉钉、党建论坛、支部公众号等,推动高校基层 党建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优化高校基 层党建工作内容供给,灵活运用新媒体语言和表达方式,满 足党员多样化需求,树牢“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三 是利用新媒体发声和传声,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 对多”和“互联网 + 党建”等多种形式,通过党建共建“线 上线下”同频共振, 进行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 传递正能量, 确保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协 同发力,自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多元共治,聚焦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精准发力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因事而化、因时而 进、因势而新,把握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聚焦基层党 建质量提升精准发力。一是依托新媒体技术整合各类资源, 建立智能型党建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筛查、检索、 分析、标记等功能, 以支部建在网上、建立党员“电子档案” 等形式将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行为数据与党员信息纳入基层党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技术识别、智能感知等方式响应党建日常工作及组织活动的各种需求,为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工 作全过程把控、纪实化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二是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 远程数字沟通、双向互动交流渠道,搭建通扁平化交流平台。 加速党建信息在上下级组织的传播速度,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 成的信息在传递中失真、失准等问题,消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 时空界限、信息壁垒,为舆情搜集、分析、研判、疏导、干预 等提供“全景”数据,消除人为管理存在的随意性等弊端。⑦ 三是把新媒体手段融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对党务公开、 组织建设、党员管理等方面信息进行量化计分,构建高校基 层党建智能管理平台。依托平台加强党建网络门户网站的建 设和工作环境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 设立网络平台责任制、网络实名制等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传 播危机应对和信息沟通机制,对信息传播的途径进行严格管 理,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体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营造高校 基层“新媒体 + 党建”健康有序的发展氛围。
四、结语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而持续的工程,牵涉面 广、工作量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把握“互联网 +”智能的 发展脉搏,以新媒体的运用为有效策略,改进、优化和创新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促成高校新政治姿态、新道德气象的实现, 更好地赋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充 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拓宽党建工作渠道和 平台, 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 提高党建工作效果和作用, 努力开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 注释 ]
① 李 雪 霞 . 充 分 发 挥 高 校 基 层 党 组 织 的 作 用 [J]. 党 建 ,2018(6):48.
②翟卫兵 . 运用新媒体助力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J]. 党的 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8(6).
③万伟伟 . 新媒体视域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策略与路径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17(7):86.
④⑤张硕 . 新媒体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探析 [J]. 黑龙江 教育 ,2016(10):91.
⑥史宪峰 . 分析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机 遇、挑战与对策 [J]. 青年与社会 ,2020(7):91.
⑦连洁 . 为高校党建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J]. 智慧中国 ,2017(09):51.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