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二维逻辑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18 10:1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支部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侧重点,并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将标 准化理论引入党的建设领域。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战略,既是党支部建设历史逻辑必然,也是标准化理论逻 辑使然,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 关键词 ]  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载体,党支部承担着宣传党的主 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 革发展的基层政治核心作用。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基层的重 要作用,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公布了《中国共 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 范化建设,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 准。这对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更直接指出了 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推进路径。

        基于此政治背景,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自 2018 年 9 月份起 成为党建研究学术热点,其中绝大多数论文旨在探讨党支部 标准化建设落实办法,而在讨论“怎样做”之前,从历史脉 络出发,梳理党支部建设的历史逻辑,解析国家现代化进程 吸收标准化的理论必然,厘清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其然与其所 以然,有利器善事之效。

一、党支部建设的历史逻辑

(一) 党支部的历史形成。 从无到有的基层党组织。“支 部是党的政治达到群众的枢纽,支部生活是无产阶级党的基 础”, ①然而党支部的名称并不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即产 生的。在党的一大召开时,鉴于全国仅有 50 余名党员,没有 必要建立过于复杂的组织体系,决定只设立中央局和地方委 员会两级组织,党纲规定“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 员会”,  “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 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 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此时基层党组织并没有 明确的称谓。党的二大时,全国党员数量发展至 195 人。基于完成民主革命纲领的需要, 建立自上而下的健全组织体系, 实属必要。因此二大党章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 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 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 这是党最早的基层组织,“组”也是基层党组织的最早称谓。

\

        确定下来的党支部。党的三大时全国党员人数翻了一番多, 达到 420 人,  “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个小组”。② 党的四大召开时,国共合作已有一年,党员人数已发展至 994 人,但相较于国民党一大之后达到的 145700 人③ ,明显进展 缓慢。为吸引更多工农入党,在国共合作中扩大党的影响, 提高党的话语权,四大适时提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纲领《对 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将二大提出的“组”调整为“我们 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设 置条件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由组到小组最后确 定为支部,不仅是称谓的变化,更是意识上的变化。支部明 显更加注意组织、教育群众,  “引导工业无产阶级中的先进 分子,革命的小手工业者和智识分子,以至于乡村经济中有 政治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④ ,同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注重 宣传、同心圆式发展党员的政治小团体蜕变为强调组织、深 入群众发散式发展党员的真正意义上的政党。

(二)党支部建设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 的建设问题,从“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 的问题”⑤ 到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面谋 划,始终强调支部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变支部 建设为党的政治优势。党支部则在适应形势环境、回应时代 命题中逐步建设完善,党的基础愈发稳固,地稳山牢。

       “一切工作归支部”。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 法宝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则是重视党支部建设。1926 年《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提出“今后要把党的真正基础 建筑在各支部上面,要把党的基本工作责成各支部,建立每 个支部的活动工作,在每一个支部里实行分工,使每一个同 志都有活动,实行‘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各支部里都 有全党形式的各样工作”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支部建在 连上,抗日战争时期强调有根据地的地方就有党支部,解放 战争时期全面实现“上层有党、下层有党;城市有党、乡村 有党;沿海有党, 内地有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核心作用, 以强大的组织力托底党的领导力,将党的领导力彻底落实在 基层,发动群众拥护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支部下乡”,支部建设必须沉到基层。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建设也迎来了“除旧迎新”的机会。全 面整顿党的所有组织,摆脱建国前地下建党和秘密建党的模 式,全力推行公开建党,迅速壮大党员队伍,将党支部全面 下沉到乡村、机关单位、国有企业,扩大党领导的覆盖面。 八大党章明确规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乡和民族乡,每一 个镇,每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每一个机关、学校、街道、 军队中的连队和其他各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 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企业、农村、学校、各 部队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领导和监督本单位的行政机构 和群众组织。”⑦正是这种大规模的“支部下乡”运动,使党 的组织和国家政权的统治短时间内渗透到乡村底层、各行各 业,党支部迅速成为同级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成为领导国 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战部”和“战斗堡垒”。

        “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从《党和国家领导 制度的改革》提出的六项改革开始,党支部建设受到一以贯 之的重视,并走入平稳发展、注重服务、强调政治的道路。 从严治党在十三大后逐渐成为常态要求,倒逼党支部提高建 设质量。十四大报告则对不同领域的党支部工作提出了要求。 十六大指出了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任务, 并对国有企业、机关、 非公企业、农村、社区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侧重点进 行了阐述。十八大首次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 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⑧ ,服务型党支部成为 新的时代命题。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进一步将党支部的职责明确概括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 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 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⑨ 同时 提出党支部新的时代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以强化政治功能。 党支部建设始终坚持“全覆盖”的导向,坚守培养党员和服 务群众的职责, 坚决将党支部建设“落到实处”“落到深处”“落 到细微处”。

二、标准化的理论逻辑

(一)标准化的理论渊源。 1961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 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ISO/STA-CO) 将标准化定义为:  “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 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 程。”⑩ 中国国家标准 GB/T20000.1-2014 则将其定义为:  “为 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 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 和应用文件的活动。”⑪ 由概念可知,标准化是一种动态建设 过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实施先进标准,并随着时间推移 不断更新先前的旧标准,获取最佳秩序,以求得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最优解。标准化理论虽进入中国较晚,但基于社会 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仍然得到蓬勃发展,而中国学者对标准 化理论的研究,则因大大提高了其市场有效性而推动标准化 理论逐渐被引入各领域,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党建领 域。其中尤以李春田提出的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四项 方法论被广为接受,并可作为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的方法路径。

(二)标准化的政策动因。 标准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 程的内涵要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心转移到现代 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 挥作用愈发显著,而五花八门的行业标准明显阻碍了市场经 济发展,亟需建立统一标准,以适应时代要求。1988 年,根 据标准化事业发展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务院则于 1990 年发布《标准化法实 施条例》,配套的标准化规章、地方法规随之出台,标准化 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进入新时代,政府将标准化理论从经济 领域引入国家治理领域。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
《深化标准 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更 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 础性、战略性作用”,2017 年《标准化法》修正案获得通过。 标准化将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推进国家现代化 建设持续发力。

         标准化是全球合作中国方案的机制保障。随着人类命运 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中国方案越来越得 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正如习近平在庆祝第 39 届国际标准化组 织大会召开的贺文中所讲: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 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而在“一 带一路”新型国家合作关系中, 要想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秩序尤为重要,标准 化则是保障实现最佳秩序的重要机制。因此,深化“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合作, 加强交流互鉴, 强化标准与政策、 规则的有机衔接,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既有力推动中国 标准“走出去”,又有效实现国际标准“引进来”,以标准“软 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以中国标准保障中国方案落地生根。

三、党支部建设遇上标准化

        从经济领域到国家治理,再到党的建设,支部建设实现 标准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逻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有赖于党的领导, 而要想实现“东西南北中, 党领导一切”, 彻底破除历史上“皇权不下县”的实践困境和过去政策不能严格落实的制度维谷, 党的领导力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而作为最基本单位存在于党组织体系的党支部,肩负着夯实 基础的重要作用,基层稳则上可为而民得所安。标准化追求效 益最优化恰与党支部追求建设质量最优化的目标一致,而其简 化程序、统一标准、协调内外的方法论则可为党支部建所设借 鉴,党支部建设引入标准化则是水到渠成, 亦是理论逻辑必然。

        从思想建党到理论强党, 制度治党贯穿其中, 支部建设实 现标准化,是党的建设探索的必然逻辑。建党以来,共产党人 对党的建设一直上下求索,并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党理 论。1928 年中共中央发布《告全体同志书》中《坚决肃清党 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为思想建党发轫,是党内第一次 系统地阐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的专门论述。2017 年习近平在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理论强党” 首次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予以提出和总结。⑫ 从思想 建党发轫,到理论强党提出,制度治党的实践一直贯穿党的 建设全过程,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持续强化。首部党内“立 法法”的制定,按照“废改立”的原则系统清理新中国成立以 来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都体现了党中央制度治党的决心。 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则提出了制 度治党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这是党的 建设理论在新时代的新探索,也是一种理论逻辑必然。

       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战略,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 党支部建设的历史传承,也受标准化理论蔚然兴起的辐射影 响,既有国家面向各个领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也有中国共产党主动求索党的建设新道路的主观必然性,更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政党的应 有之义。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对支部工作制定事先 的文本操作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将支部程序工作化为 标准化操作,有效规避人为性、偶然性因素等影响,实现支 部组织有序化运行、支部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标准化将使得 党支部各方面工作有据可依、各程序环节有章可循,确保党 支部在规范统一的规定线路上运行,真正实现党支部工作的 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获得支部工作各部分叠加促进支部整体作用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全面勾勒党支部建设历史脉络,解析标准化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 理清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对于完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体系大有裨益,将有助于全面提 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全面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全面奠 基党中央的领导贯彻力和政策执行力。中国伟大梦想也将在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进程中,根基愈发牢固,前景愈发明晰。

[ 注释 ]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中央档案 馆 .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 ( 第 8 卷 )[M]. 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 社 ,2000:232.
②中央档案馆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1 册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59.
③汤向东 . 国民党党员群体结构分析——以 1929 年为中 心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4(1):124-128.
④中央档案馆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1 册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379-380.
⑤中央档案馆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1 册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379.
⑥中央档案馆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2 册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82.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第 9 册 )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334.
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卷 )[M]. 北京 : 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14:42.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52.
⑩赵全仁 , 崔壬午 . 标准化词典 [M].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 社 ,1990:12.
⑪标准化工作指南第 1 部分 :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 语 [M].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1.
⑫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2 卷 )[M]. 北京 : 外文 出版社 ,2017:67.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53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