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共产主义小组”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12-24 09:42: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词,至少在建党 70 周年的时候,还十分盛行,比如 1991 年 10 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 究室一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注 释集中,  全书使用的都是这个名词,  即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 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济南共产主义小 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而且是第一编的二级标 题,该书还写道,“共产主义小组是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前,  各个地方党组织 的统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一室编《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5 页)不过现在这个名词已经 从权威党史著作中消失很多年了。在 2011 年 出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和 2016 年出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均没有出现这个名词。为什么这个名词会突然消失呢?为什么在建党 90 周年之前广泛使用的一个历史名词,会突然从权威的和普通的党史著作中消失呢?

\

这是因为事实上在党的创立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名词。

1920 年 6 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 5 人在陈独秀的寓所召开会议,筹备成立共产主义的政党,  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上海史》一书认为,  此次会议即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标志。会上讨论了党纲、党章,  确定以下列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劳工专政,生产合作, 还有严密党的组织等内容。会议推举陈独秀为党的领导人。之后,关于党的名称问题,  据张申府回忆:“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  是叫社会党,  还是叫共 产党,  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  就写信 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大钊)”, “我和大钊研究,  就叫共产党”。(张 申府:《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况》,《共 产主义小组》上册,  中共党史资料出 版社 1987 年版, 第 26—27 页)陈独 秀表示同意, 于是之后就一律称“共产党”。

\

李达 1954 年写给上海革命历史 博物馆的信也表示:“1920 年夏,中 国共产党 ( 不是共产主义小组 ) 在上 海发起。”(曾长秋:《中国共产党成立 史若干史实新论》,《武陵学刊》(社 科版),1997 年第 5 期)其中括号中, 一大代表李达特别注明了“不是共产 主义小组”,这是很权威的证据。

关于党组织的名称,  细心的人们 会发现, 以前党史教科书里普遍使用 的“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 在最 新的权威党史著作里, 也已经见不到 这个名词了。2011 年出版、由最权 威党史部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 1949)上册中是这样写的: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 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 所以在党正式 成立之前, 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的 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 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接称“共 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方面来看,它 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 产党的地方组织。

2016 年出版、由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是这样写  的: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并 不统一。如上海的组织一开始就叫中 国共产党, 北京的组织则称为中国共 产党北京支部。

也就是说, 在“并不统一”的名称中,根本就没有“共产主义小组” 这个称呼。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共产   主义小组”这个名词会消失的原因。

那么, 是谁制造了“共产主义小 组”这个名词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一般认为最  早是陈潭秋提出的。”(曹仲彬著《中  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11 页)与  此相关的史料是,为了纪念建党 15  周年,1936 年 6 月 7 日《共产国际》 月刊第 7 卷第 4—5 期合刊上发表了  陈潭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  表大会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当  时正式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  只有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  沙、济南几个地方。”(中国社会科学  院现代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 (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289  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发表的一  篇纪念建党的文章,具有一定影响, “从此以后,共产主义小组的名称便  沿用下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一  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注  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6 页)

但是,  实际上早在陈潭秋之前就   已有人使用了这个名词。我们从共产   国际代表马林 1922 年 7 月 11 日在   《给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就可看   到这个名词的完整表述,报告中说 :  “陈同志在广州……接到国际代表邀   请他担任共产主义小组的政治工作   之后, 于 8 月底回到上海。”(中国社   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选编《“一大” 前后》(一),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422 页) 1926 年苏联的葛萨廖夫   在《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革命活动》一   文中明确写道:“1920 年初,共产主    义小组在上海组成了。”(中国社会科   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   后》(一),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39 页)1936 年,也是为了纪念中 共建党 15 周年,共产国际东方部负 责人米夫在发表的《英勇奋斗的十五 年》中也使用了“共产主义小组”的 名称。由此可见, 这一名词的始作俑 者还是那些“关心”中国革命的外国 人。陈潭秋的使用, 很可能是照搬了 共产国际的文献名词。

实际上在 1949 年以前国内的革 命史书籍中, 如延安时期由延安中国 现代史研究会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 运动史》一书中, 就没有出现“共产 主义小组”这一名词。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 期内,  所有党史文献著作、教科书 和研究者的成果中,  都采用这个名 词, 以致于这个名词竟然是“家喻户 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学者认为:

1949 年后的中共 党 史和中国革  命史等教科书、学者研究成果中普遍  沿用这一名词,  很大程度上受了胡乔  木 1951 年写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 一书的“权威”影响。(上海《社联通  讯》编辑部编《党史研究动态选辑》, 1983 年 8 月,  第 6 页)

我专门查阅了一下《中国共产   党的三十年》,  其中有这样的表述 :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在‘五四’ 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各地共产主义   小组选举了十二个代表, 在中国工业   中心和工人运动中心上海举行了第   一次代表大会。”(胡乔木著《中国共   产党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版,第 7 页)

由此可以认为,  共产国际代表马  林和苏联的葛萨廖夫、米夫是使用“共  产主义小组”的始作俑者,而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一书,由于其作者的特殊地位,则对  这一名词的使用,  起到了权威的推动  作用。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4736.html
本文标签: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