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不用麻药做手术的红军连长
袁升平,原名袁兴旺,1912 年 9 月 18 日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富田镇鹜湖村一个贫农家庭。1929 年 10 月,17 岁的袁升平来到罗家圩,参加了千秋游击队。1930 年 10 月,袁升平参加了攻打吉安战斗。由于表现突出,他被组织推荐到红军学校学习,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 2 月,袁升平被分到赣南独立团东固警卫营 1连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在 1931 年 5 月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第一次战斗——富田战斗中, 袁升平在东固河滩聆听了朱德总司令用浓重川音所作的“钻牛角尖”动员部署,心情激动。5 月 17 日拂晓,袁升平带领连队攻入富田镇。富田战斗结束后,袁升平带领连队又参加了白沙、中村、广昌和福建建宁等战斗,连打 5 个胜仗,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1 年 7 月初,蒋介石集中 30 万重兵发起第三次“围剿”。袁升平带领连队随全团由福建建宁出发,沿闽西、赣南的山岭小道向兴国方向日夜兼程行进。经过 10 多天的艰苦行军,部队完成了千里回师的任务。稍作休整后,袁平便带领连队参加了莲塘、良村、黄陂等多次战斗。1932 年春,赣南独立团编入独立第 6 师,袁升平任师特务连连长兼指导员。
1932 年 7 月下旬,袁升平在泰和附近察看地形,不料被守敌发现。敌士兵随后射击,袁升平左腮被一颗子弹射入,从后脖颈穿出,被送到兴国红军总医院。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他以顽强的意志,积极配合医生做手术。为尽量减轻痛苦,医生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尽管如此,袁升平还是痛得乎晕厥。1933 年 2 月,袁升平出院,由于未完全康复,被任命为红军总医院政治处组织干事,同年 10 月被任命为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军医科指导员。1934 年 9 月,他任红军卫生学校学员十大队指导员。
长征途中,袁升平任中央医院担架运输队指导员。中央红军在毛尔盖休整期间,董必武向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伯庭推荐了袁升平。在过草地前夕,袁升平调军委纵队任技术书记兼纵队政治部党支部书记。1935 年 11月初,陕甘支队与红 15 军团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袁升平调到无线电队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 1936 年 2 月东渡黄河前,他又被调到红 1 军团直属队任总支书记,参加了东征。回师后又任第 13 团总支书记。5 月,红一方面军西征至曲子、洪城一带时,袁升平任红 1 军团第 1 师第 1 团政治委员。
再次带兵打仗的愿望实现了,袁升平十分高兴。上任后即与团长陈正湘率红 1团参加了围攻曲子镇的战斗,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国民党军马鸿宾第 35 师一部,后又沉重打击了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部。为扩大同东北军的统一战线,袁升平注意掌握政策,每次俘获俘虏、枪弹、战马,均严格落实上级的指示,悉数放回。被释放的东北军官兵纷纷表示,今后决不和红军作对,要和红军团结起来。为策应红二方面军北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袁升平、陈正湘率 1 团在宁夏海原张家湾地区又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 6 师第 16 团,为红二方面军北进扫清了障碍。1936 年 11 月 21 日,袁升平和陈正湘率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山城堡地区对国民党胡宗南部发起猛攻,激战一昼夜,歼敌 1 个多旅。
驰骋晋察冀的团政委
抗战全面爆发后,袁升平任八路军第 115 师独立团第 1 营副营长,参加的第一场战斗就是平型关战斗。9月
23 日拂晓,部队分三路由上、下北泉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向腰站开进。营长曾保堂和袁升平带领全营在团指
挥所前打先锋。在接近目的地,到达白羊壁时,第 1 连 1 排与日军侦察部队遭遇,击毙日军数十人。当日 16 时许,交战双方对峙在白羊壁、安京一线上。25 日拂晓,大雾弥漫,1 营发动进攻。由于日军火力密集,进攻极为困难。杨成武等团领导和曾保堂、袁升平紧急研究,决定从侧翼多路突袭日军。
按作战方案,第 2 连从右侧山脊隐蔽地悄悄摸上隘口,与日军展开肉搏。由于敌众我寡,1 排全排战士均牺牲。第 3 连第 2、第 3 排各 1 个班,由指导员带领从右侧高地的一条小路摸上去。但山路已被封锁,几次冲击均受挫,伤亡很大。袁升平和教导员张文松率领第 3 连 1 排占领了比隘口更高的阵地,用轻机枪向日军扫射,有力地支援了其他连的攻击。战斗持续了一昼夜,袁升平和营长曾保堂带领全营在白羊壁、安京一线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切断了日军公路运输线,为师主力围歼平型关日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7 年 10 月 15 日,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太原、忻口方面的作战,截断日军由张家口到忻县的补给线,袁升平又参加了独立团在广灵、灵丘间的冯家沟设伏,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运输大队步骑兵 100 多人,缴获了大
批军用物资。
1937 年 11 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 4 个军分区。不久,袁升平调任第一军分区第 2 团政治委员。12 月,晋察冀军区又收编活跃在平西房山地区的“国民抗日军”为第 5 支队。这支部队有4000 余人,主要由东北流亡学生、北平郊区农民、伪“冀东保安队”出逃的士兵及从北平第二监狱被营救出来的共产党员等组成。1938 年 8 月,第 5支队改编为第一军分区第 3 团。袁升平调任该团政治委员,纪亭榭任团长。
1938 年 10 月,袁升平和纪亭榭率 3 团参加了保卫晋察冀边区首府阜平的战斗。日军施放大量毒瓦斯,袁升平在中毒的情况下仍带领指战员顽强坚守阵地,与日军激战三天,与兄弟部队一起消灭日军 1000 多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之后,袁升平又率团相继参加了平西反“扫荡”作战,易县、满城、徐水、大龙华等战役战斗。1939 年 11 月,袁升平和纪亭榭率 3团参加雁宿崖、黄土岭伏击战,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歼灭日伪军 1000 余人。1939 年底,袁升平任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第 1 支队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0 年 7 月,袁升平奉命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到延安后,由于大会延期举行,他先被安排到军政学院学习,而后又转入军事学院高干队学习,1942 年初随高干队并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 年初,袁升平调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 2 旅任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治委员)。黄永胜任旅长,邓华任政治委员,接替 359 旅在南泥湾、金盆湾地区进行农业生产。
攻占长春的主力纵队政治委员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后,组建了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1946 年 3 月,袁升平带领保安第 1 旅与兄弟部队一道,进行了从伪满军警手中夺取四平市的首次战斗,经 10 多个小时激战,一举解放四平。4 月至 5 月,国民党军主力向四平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四平。袁升平协助邓华指挥辽西军区部队配合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地区血战一个月,国民党军在付出死伤万余人的代价后,于 19 日进占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后的四平街。
1946 年 6 月,辽西军区和吉江军区一部合编为辽吉军区,袁升平仍任政治部主任。1947 年初,袁升平协助邓华等辽吉军区领导指挥保安第 1旅、保安第 2 旅以及骑兵支队、沈北支队等部,连续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攻坚战和阻击战,其中开鲁攻坚战歼国民党军 1 个团,通辽攻坚战歼国民党军 2 个营,3 个月作战共歼国民党军达
4600 多人。
几次攻坚战结束后,辽吉军区的力量得到恢复和扩大。1947年 4月底,保安第 1 旅、保安第 2 旅和西满独立
师组成辽吉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1、2、3 师。5 月中旬起,辽吉纵
队参加东北夏季攻势,其中包括空前激烈的四平攻坚战。战斗结束后,辽吉纵队集结在双山至郑家屯一带,与敌隔辽河对峙。全纵队在战备状态下进行整训。
1947 年 8 月 15 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发布命令,组建第 7、第 8、第 10 纵队。辽吉纵队奉命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辖第 19、第 20、第 21 师。邓华任纵队司令员,吉林省委书记陶铸兼任政治委员,袁升平任
政治部主任。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3 月,东北野战军组建第
12 纵队,袁升平任政治委员,钟伟任司令员。纵队成立不久,便参加了围困长春和攻打铁岭、沈阳的战斗。在围困长春过程中,袁升平和钟伟组织部队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敌军士气低落。同时,他们还指示部队不失时机地采取“攻心战术”,瓦解国民党军。一是组织前沿部队阵地喊话;二是给国民党军赠送食品,散发宣传品,组织宣传队阵前演出;三是利用投诚人员、国民党军家属和难民做宣传工作。解放军的一系列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军内部派系矛盾加剧,军心动摇,逃跑和投诚者与日俱增。9 月 1日至 5日,短短 5 天内,在长春以西地区就有 534 名国民党军官兵向第 12 纵队投诚。长达半年多的围困长春之战,大量地杀伤、消耗、疲惫了守军,使其最终陷于不攻自破的境地。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揭开战幕。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切断北宁线,夺取锦州。为防止攻锦州时长春之国民党军南窜,沈阳之敌援锦,东北野战军总部 9月29日电令第 12 纵队将围困长春的任务交给各独立师,主力立即南下开原、通江口一线,担负机动作战任务。接电令后,袁升平和钟伟率第 12 纵队向南挺进。为争取时间,袁升平要求各级政工干部利用行军间隙进行政治动员。经 8 天行军,于 10 月 8 日进至开原一带。
此时,蒋介石认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围攻长春的力量必然空虚,乃令长春守军郑洞国所部突围。东北野战军总部令第 12 纵队以 1 个师迅速回返四平,另 2 个师就地做好战斗准备。袁升平和纵队其他领导立即进行研究和分工,确定第 36 师北返,向四平疾进,准备堵截长春突围之国民党军。在此期间,为确保攻克锦州获得全胜,袁升平和钟伟奉命率第 34、第35师于12日又进到通江口一带待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袁升平和钟伟根据上级指示,率部再次北上向长春疾进。回返途中,长春守军第60 军于 17 日宣布起义,新 7 军于 19日宣布投诚。21 日,长春解放。
在 1949 年 1 月的天津战役中,第12 纵队担负歼灭塘沽之敌的任务。16日 3 时,袁升平、钟伟令第 36 师向盘踞在塘沽西端津塘铁路南侧、海河北岸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这里是控制出入塘沽的唯一交通要道,构筑有明碉、暗堡和其他各种防御工事。但三次冲击均未成功。首战未果,袁升平心情沉重。他决心搞个明白。天亮时刻,袁升平和钟伟在第 36 师师长沈启贤、第 108 团团长余致泉的陪同下,来到担任主攻的第 3 营阵地,听取营长蒋顺学、副营长牛传珍的战斗情况报告,观察了敌情、地形。原因终于找到了,主要是部队歼敌心切,担心敌人跑掉,在夜间没有选好攻击道路,炮兵也在未看清射击目标的情况下仓促转入进攻。袁升平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再进攻时,选好攻击道路,组织好炮兵火力;千万不要轻敌,在切实摧毁国民党军的碉堡和围墙防御工事之后,部队再发起进攻。”袁升平和钟伟还商定,把纵队炮兵团归属第 36 师指挥。当天 17 时,第二次突破战斗开始。部队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阵地一个个被攻破。17 日 16时许,塘沽追击战胜利结束,共歼敌3400 多人,缴获各种火炮 44 门、重机枪 18 挺、轻机枪 107 挺、步枪 1773支,军马 300 余匹和大量汽油,其余国民党守军乘船由海上南逃。
天津、塘沽解放以后,第 12 纵队奉命参加警备任务。第 34、第 35 师进驻天津市,第 36 师进驻塘沽市。
袁升平夜以继日地工作,及时地对部队进行城市政策、纪律教育,并调整、健全了各级组织。天津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 12 纵队改称第 49 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
把红旗插到海南岛
1949 年 7月,袁升平改任第 40 军政治委员。12 月 18 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示第 40、第 43 军准备攻取
琼崖。接到命令后,袁升平和 40 军军长韩先楚即率领部队,转头东进,急行军 11 天,于 12 月 30 日进抵雷州半
岛,军指挥所设在海康。
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渡海作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袁升平进行了广泛调研。大部分官兵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海战存在抵触情绪。他和韩先楚等领导沟通后,于 1950 年 1月6日召开军党委扩大会,认真学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和中央军委关于海南战役的重要指示及上级的作战方针,围绕形势、解放海南的重大意义以及帆船能不能渡海作战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首先使团以上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之后,各师、团对排以上干部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全军部队进行深入的阶级教育和生死观、荣辱观教育。文工团、宣传队还配合教育演出话剧《刘胡兰》《钢筋铁骨》《人民的希望》等,激发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尽快适应海战,韩先楚、袁升平要求各级领导机关都在海边搭棚扎寨,同部队一道下海摸索海战的办法。在岸上训练打秋千、走浪桥,下海则摇大槽、撑竹篙,练使帆和掌舵等,4 个月就培训出 2470 名初通航海知识、能够驾船出海的战士水手。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使官兵基本消除盲目恐惧心理,坚定了依靠木帆船渡海登陆的信心,战斗情绪空前高涨,整个部队的思想都集中到想办法、克服困难上面来。
1950 年 4 月 10 日,第 15 兵团下达了以主力部队强渡琼州海峡的作战命令:第 40 军以 6 个团,第 43 军以2 个团共 8 个团为渡海作战第一梯队,于 4 月 13 日集结完毕。待风向、潮水有利于航渡时起航跨海南征。此时,袁升平正在汉口参加四野战后工作部署会。得知渡海作战时间已定,袁升平即向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请示,返回部队,赶到军指挥所。
4 月 17 日 晨 6 时, 第 40 军 1.9万官兵,乘 300 艘木船,全部登上海南岛。此刻,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和偷渡部队已按计划从守军侧后展开攻击,占领了登陆地区内唯一的制高点——临高山。当第 40 军将临高城团团围住后,发现并无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韩先楚和袁升平断然决定 :不被临高县城内的小部国民党军拖住,立即挥师海口至美亭一线,寻国民党军主力作战,会合第 43 军,断敌退路,直捣薛岳的老巢。
21 日傍晚,部队进抵海南美亭东西地域。在不足 10 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双方展开短兵相接,战斗激烈。第 40 军由外往里打,第 43 军反守为攻往外冲,两个军东西对进,很快胜利会师。薛岳于 22日逃往台湾。24日下午 4时,兵团前指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命令两军将士分东、西、中三路乘胜猛烈追歼逃军。29 日,韩先楚、袁升平率部进抵万宁,与琼崖纵队一部会师。30 日 9 时,第 119 师率先攻占榆林市和三亚港,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海南岛的最南端天涯海角。5 月 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
朝鲜战争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1950 年 10 月 19 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8、第 39、第 40、第 42 军和 3 个炮兵师等首批参战部队,秘密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经过连续五夜急行军,第 40 军在温玉成军长和袁升平政委率领下,所属第118 师进至北镇以东,第 120 师进至云山以北,第 119 师进至泰川以北。
10 月 25 日,第 120 师和第 118 师在云山、温井以北两水洞地区分别与向北推进的南朝鲜第 1、第 6 师交战,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第 40军指战员不顾疲劳,勇敢作战,连续取得两水洞、龟头洞、龙岩洞等战斗的胜利,打胜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仗。接着,温玉成、袁升平又挥师南进,与兄弟部队一起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清川江南岸,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11 月 25 日,第二次战役展开。25日晚,第 40 军各师发起进攻。第 120师第 359 团由龙渊洞强渡清川江,直插鱼龙浦,在美军 30 余辆坦克、1 个一○五榴炮营和 1 个步兵营火力封锁的情况下,广大干部模范带头,冒着零下 20 多摄氏度的严寒,破冰涉水,横渡 1 米多深、200 余米宽的清川江。过江后,官兵个个像“冰雕”一样,美军被这种英雄壮举吓得抱头鼠窜。该团从开始渡江,到完成切断新兴洞“联合国军”退路的任务,仅用了 1 小时30 分钟。袁升平亲自打电话给予表扬和鼓励,之后军党委予以通令嘉奖。第 40 军在清川江畔的战斗,有力地打击并抓住了美军第 2 师,使其无法东援,从而支援了德川、宁远地区的战斗。战至 30 日,第 40 军又攻占军隅里,歼灭美军第 2 师 1 个营。随即,温玉成、袁升平令军主力向安州方向攻进,在军隅里西南三浦里、马场里、松鹤里地区与美军激战,另以一部向军隅里以南攻进。12 月 1 日,军主力进至军隅里以西都会里、会浦站一线,截歼溃逃之美军。此役,第 40 军和西线其他兄弟部队与“联合国军”激战7 昼夜,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总攻势”,基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1 年 1 月 25 日 至 4 月 21 日,袁升平、温玉成率第 40 军参加了历时87 天的第四次战役,灵活运用坚守防
御、战役反击、运动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仅在横城地区反击战中即歼敌1300 余人。激战中,官兵吃的是炒面就雪,有时数日一餐,仍坚持战斗。面对困难局面,袁升平把机关里能抽调出来的人员都补充到一线,动员机关和二线部队把自己本来就不足的口粮节省出来,将全军弹药统一调剂;另一方面以党委的名义号召部队独立作战,以少胜多,争当独胆英雄、神枪手、神炮手、投弹能手,各级党委支部要以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队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较好地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
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军”展开全线反击,发起第五次战役。温玉成、袁升平根据志愿军总部赋予的打开战役缺口、割裂东西线敌军联系的任务,令第 118 师从上实乃里东西一线突破,令第 120 师从南朝鲜军第 6 师、美军陆战第 1 师接合部头流山突破。经两天激战,第 40军深入“联合国军”纵深 50 余公里,胜利完成了战役割裂任务,为兄弟部队歼灭“联合国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 年 9 月,袁升平调任志愿军总部干部部副部长。其间,他曾率空军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等组团回国汇报。10 月,在志愿军领导机关举行的入朝作战两周年庆祝大会上,袁升平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4 年 2 月,袁升平从朝鲜回国,被任命为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 年 2 月,华北军区改称北京军区,袁升平于当年 4 月升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9 月,袁升平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 年12 月,袁升平调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工作中,袁升平坚持一不越权,二敢负责,与司令员兼第一政治委员杨得志密切合作,使济南军区的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1965 年 7 月,济南军区某师工兵营 1 连班长王杰,在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袁升平对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高度重视,及时指导机关和部队进行总结宣扬,要求各级党委运用先进典型教育部队,号召官兵向王杰学习,使全区官兵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有力地推动了军区部队各项工作。11 月,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周恩来、朱德等分别为王杰题词,从而使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在全国、全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文革”期间,受江青集团的迫害,1972 年 8 月 11 日,袁升平被撤销中共山东省委第二书记(1969 年担任)和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的职务。8 月30 日,他被关押到北京远郊的一个地方,从此彻底失去自由长达4年之久。1977 年 9 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和叶剑英、邓小平等领导的关怀下,袁升平被“解放”。1979 年 2 月 6 日,中共中央批复了袁升平和杨得志的报告,指出:“关于对原山东省委、济南军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第十次路线斗争中犯有严重错误的结论是不恰当的,应予纠正。决定撤销 1973 年的 35 号文件。”恢复名誉后,袁升平 1978 年 12 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80 年 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82 年 9 月,袁升平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中顾委委员。10 月,他从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职位上退了下来。1988 年 7 月 30 日,袁升平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 年 8月27日,袁升平在北京逝世,享年 91岁。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