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0 11:38: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思想交往活动,更是一个社会经验活动事实。它真实直接地参与并推动社会变迁。其核心主题与根本使命围绕着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主题展开。由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完善人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因此,诠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事实,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发   展所具有的普遍性理论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互构

自 1984 年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然而,时至今日,其创新研究依然摆脱不了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窠臼。 如果说思想与文化为表,经济与社会为里,那么,从更深层解释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本文着重从社会结构转型有着怎样的理论意蕴与学术价值,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性何以可能、如何展开, 以及怎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使命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理论意蕴与学术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和基本规则主要都来自近代以来欧洲社会那场所谓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迁”[1],可见社会转型与社会科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中国社会转型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既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价值,也具有本土化的独特意义。

(一)社会结构转型之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意义

社会结构转型指构成社会诸要素变化、重组乃至转化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社会变革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注重社会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充分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转换过程中, 社会变革的全体性、全方位性特征,且“急剧的社会变迁…… 有可能提高自觉地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2]18 因此,透过社会结构变迁,揭示社会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进而去靠近那些难以捕捉的影响,有助于认清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

第一, 现代社会科学的缘起及其特点。 一方面, 现代社会科学肇始于以西方为主轴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社会变革的路径及其归因皆是西方乃至现代社会科学的根源。 在社会科学的一般叙事逻辑中, 社会转型之主题始终是围绕着“ 传统——现代” 二元模式的单线进化, 这种 “ 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天然“胎记”,是一种典型的以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主轴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大变动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左右“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本身的出现”[3]47。第二次,则是 18 世纪肇始于欧洲延续至今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异常社会变革。 ”[4]5 这种以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主轴的发展模式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并丝毫没有停止其大步前行的迹象。 似乎与西方接触或者西方文明的传播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5]且将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纳入“中心——边陲”的国际经济体系的依附过程。 [6]然而以西方为主轴的现代化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大变革、 大调整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诸如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压力, “逆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之势日渐高涨等等。

第二, 共产主义文明及其实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另一个主轴。 如果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催逼着人类社会变迁的自觉反思,那么,社会转型,一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组织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 它也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行为的观察成为可能。 人类不断追问、反思以西方为主轴的现代化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有,何以解释西方国家面临的困境? 何以解释新兴国家在照搬复制西方民主后所引致的混乱? 难道果真一个制度越是成功就越容易固化而失去对新的挑战与问题的应对能力吗? 如果没有, 世界何去何从? 向何方“化”? 这些质疑与反思,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体的前途命运。

纵观当今西方现代化道路,它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就是陷入自我反噬的困境。

因此,现代性的规范与价值不是一维的,而是多元的。 当下人类探寻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主轴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历史学家汤因比甚至给出了一个推测: “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是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于和平的命运”。 [7]279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共产主义文明及其转型,对社会学的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这个文明的特点、 运作逻辑及其转型的研究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 ”[1]。

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当代中国研究迅速进入欧美社会科学的主流学术圈,并从单纯的学术消费转换为学术生产。 ”[8]尤其是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崛起,更是影响着全球的格局和未来的走向。 实际上,社会变迁的新趋势和新经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充实、修正与重构。 以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明及其转型,对社会科学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国社会转型是各种力量较量、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 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对世界各国来说也是独特的。 在这一特殊时空背景下, 作为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遭遇与面临的困境和茫然,以及他们的诉求与价值取向发生的改变,这是社会转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二)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无论是从研究范式、 理论工具、还是方法路径上,皆开始从过去对西方的横向移植,向本土化方向转换。 当然,这种本土化,不仅是基于政治的考量, 更是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造就了巨大的理论意义与学术意蕴。 因此,切入中国社会转型,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这场变迁的意义, 对中国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西方社会科学家依据其自身特殊场景所建构的人类社会结构理论, 不仅获取了某种程度的普世意义, 而且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也获得了精神意义, 有效地规避了将西方的发展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的陷阱。 这使得西方的社会结构转型,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 持续绵延。 而“现代化理论最激烈的批判,是指责他完全无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9]37 对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来说,重要的不是寻求与西方全面接轨, 而是创造相应的衔接关节点, 以自身文化传统的本体来应对和衔接现代化理论, 彰显中国独特的社会变革对整个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价值。

第二,“虽然目前我们无法断言某种现成形态的精神—文化样式”[10], 但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系列自主的建设性与创造新的理论,  极有可能成为指向新文明的生长点。 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用我们的鲜血盖图章担保的真理, 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整个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实践领域形成了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可塑力, 一种能够强烈地改变自身的力量。 它把当初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认知结构重新置于新时代所照射的场域中再观察、修正乃至补充,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实践中遭遇到的种种诘难, 厘清中国大众的基本特质与变化以及依附在社会结构之上的社会关系乃至价值变迁, 进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高的理论地位。 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党和政府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主导和引导角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于国情、民情、社情,应因时势而为,在我国社会性质、政治架构的框架内,来变革自身理论体系。

二、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结构转型反映的既是社会改造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实践“场域”与历史事实。 考察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旨在从社会结构中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 以确立其研究视野, 拓展其研究领域。

(一)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建构的逻辑支撑

理论源于社会, 又需要走向社会, 服务于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论域架构始终围绕着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未来战略的探究等重大问题展开。无论是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还是社会运动推动思想变革,抑或是二者协同共进的结果,都说明思想与社会存在相互建构的合理性。 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 研究范式以及学术容量的拓展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唯有紧扣时代脉搏, 才足以回应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共生互构性是时代使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生发展的逻辑所致。

第一, 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与互构是时代使然。 时代是思想的底色,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11]1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到新时代这个关节口,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主线相结合, 应对风险挑战。 因此,时代的巨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成为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互构的逻辑必然。

第二,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致。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社会运动, 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及其传播,又是一门学科,关注个体如何内化主流意识形态,并践行其要求,健全个体品格。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回社会, 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拓展到整个社会领域, 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放性品质。 因此,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理论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都暗合着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共生与互构逻辑。

第三,社会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动力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源于社会的变迁。 换句话说, 是社会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运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2 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 一方面,社会转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折射着社会转型的风貌,形塑社会转型的主体,并以理论的形式引导社会转型的方向。 因此,唯有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才能了解真问题、真困惑,并对其解释与回应,以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与现实关怀, 并赋予一切社会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进而开启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带回到社会学的诸多线索。

(二)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模式

所谓互构是我们对参与互构主体间的关系的本质刻画。 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性, 是思想政治教育论域架构主体围绕着社会转型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战略等重大问题展开, 并呈现出互构主体的多元性、互构时空的多维性、互构内容的二重性等特征。

第一,互构主体的多元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构,体现在相互缠绕、相互整合、相互提升、 相互规定的价值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上,而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是包含政党、国家、社会、个人、价值等等范畴,并以其为基点展开互构的。

首先,互动主体的多元性, 这涉及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通过配套机制创新, 来加强和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识, 从而更好地回应民众利益诉求。 西方现有的治理体系的内在机理的明显缺陷, 是由于治理体系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底色,使得其理论指向市民社会。 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多元治理主体力量的不断强大,必然导致国家应有的权能削弱, 绩效不高。 无论是近现代中国还是当代中国,都呈现出与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别。 这使得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于西方, 西方社会治理理路之所以不足以支撑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政治的理论框架, 一是因为中国人寻找组织的惯性冲动与本能; 二是社会转型的各种要素较量背后有着人的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 组织形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毕竟,“国家归属的修辞维度无疑在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中仍然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12]113 因此,厘清政党、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极其复杂而独特的交错关系, 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的思想变迁,观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以及由其领导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动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社会转型模式, 也就抓住了“中国经验”研究的“牛鼻子”。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格局与我们身处的历史巨变所激发出来的思想空间是远远不相称的。 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结构置于当下中国社会结构所照射的实践场域中,旨在重构崭新的研究格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其次,互构主体的多元性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逻辑关系上。 个人、社会是社会转型的主体。 现代社会科学“对个人社会关系问题的元追索,放弃了脱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实践的 ‘理想类型式’思维模式,是一种‘实践式’思维模式的回归”[13]我们通过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揭示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性与多重真实性。 将社会与个人的双重力量纳入“ 互构域” 中, 探讨多元社会主体“ 关联过程”, 以形成具有世界眼光的当代中国经验的社会转型理论体系。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 既要考虑社会( 国家、集体) 对个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个体对于社会存在的影响,让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能够舒展。 一方面,从个体出发的社会研究,将社会纳入其考察范围内;另一方面, 从社会出发的研究也关注个体。 通过考察各个行动主体间交互建构、形塑,以及行动意义的实践化过程,把互构主体之间实践意义的生成、往复调试和行动延伸,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最切身的生存境遇来研究。

第二,互构时空的多维性。 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时空的多维性, 体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学校——家庭——社会、城市与乡村等诸多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响。 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维空间连续性和对空间转换的适应性。 它旨在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 将虚拟空间这个最大变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

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超越身体在场的局限, 实现更大范围社会联系和社会控制的发展过程。 [14] 266 网络社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以“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为基础的“虚拟文化”诞生,使得“身体缺场,思想在场”或者“身体退位,思想复位”的交往格局呈现。 网络所激活的“虚拟舆论场”,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多维性互构。 我们研究的焦点,是通过观察社会事实与社会矛盾, 对人们内心的塑造,实现由单向塑造转换为多向社会建构的过程。

第三,互构内容的二重性。 考察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内容的二重性, 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与社会生活相互建构、相互滋养,也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相融通。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相互建构。 一方面,将社会生活的流变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由于社会生活是纵横交错的立体之网,具有不同的网格、密度与节点,在这个社会立体网络之中, 作为实体形态的人群、机构或群体随处可见,更弥散着精神世界与社会形态秩序。 因此,选取怎样的实体结构,截取怎样的社会片段, 撷取怎样的关系, 把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得以呈现, 是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 依据社会转型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充实、 修正和再造。 即考察社会分化过程中现代人强烈的内在体验,诠释现代社会给人造成的“碎片感”,讲清楚现代多元化社会何以使人们感受到的道德模糊性, 以引导人们消解“ 碎片感”“ 不确定感” 等身体体验与心理感受。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融通。 社会转型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旨在为社会转型扫清思想领域的障碍,引领社会成功转型。这种主线与主题相互融通, 既包含深度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 以寻求阐释的价值密码和汲取成长的力量源泉,也蕴含着将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相互建构以化解政治风险,消弭政治信任危机,提高预见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为从文明整体转型的历史高度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理论框架。 [15]

\
 
三、在社会事实与制度规范之间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生长点

理论体系的建构必然要经历思想批判、研究范式转换,以及学术价值重构的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时就是科学的,且具有哲学的性质。 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追求,是求真的体现。 对其哲学意蕴的追求, 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力量对人性的启迪。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双重统一中展开, 并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价值关怀与科学探索价值。

(一)在事实与规范相契合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粹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单单是原则的演绎与简单经验的归纳, 更不能理解为无规范的客观发展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其规范价值与实施经验、 意图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且规范因素与实施因素、计划与操作之间的矛盾,是在断裂的循环与循环的断裂过程中得到解决,以推进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修正,并趋于完善。 因此,唯有透过时代的大问题,才能理解与揭示中国社会经验事实,洞察人性,揭示社会转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实格局。 并采用贴近中国实际的概念把握中国经验事实,以包容与穿透力的概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使其理论创新接近社会事实。

一方面, 现代社会制度安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调整、相互滋养的张力过程中,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经验事实相契合的特点。 制度本身也塑造着相应的人格模式。 现代文明塑造的是独立的、完整而真实的人格。 同时,在一定的制度文明框架内,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规范与约束着人的行为。 因为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与信仰,不仅来自理论逻辑的严密与自恰,更重要的是, 社会制度安排带来的现实利益也应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利于增强其实效性。

另一方面,在求真与求善、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形态领域带回到学术研究中与社会学相对接,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这就需要在政治宣传上, 举旗帜、聚民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实上下功夫,在制度规范上作文章。 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中心环节,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学术研究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举, 揭示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思想动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互构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中国 40 年的社会变迁应转化为学术, 否则“无论对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巨大的损失。 ”[16]因此, 研究社会转型理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场域与历史事实。 思想政治教育绕不过社会转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社会结构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证据, 而是绕经社会、历史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性, 在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一方面, 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转型成功地填补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缺陷。 这就需要建构一整套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拓展中国社会科学的视野。 因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就没有话语权。”[17]20 社会科学流行西式话语的原因,是因为其率先经历了数百年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进程, 只不过我们无意中遮蔽了西方所走的道路的特殊性, 过度彰显了现代化中的西方的普遍意义与西方的故事。 实际上,今天现代化发展不再仅仅属于资产阶级,它甚至不再仅仅是现代化的故事。 因为“物质发达并没有带给人类以普遍幸福, 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也没有带给人类更大的安全,特别是在生态危机出现后,现代化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性理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18]。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从根本上充满着与国际同行对话的底气, 兼具 “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互构所持的理论与方法不是关起门来做 “纯粹”的中国特色研究,而是在 “国家与社会”这个国际前沿研究议题导引下的主题探索; 它是对社会结构的巨变所导致的 14 亿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的自觉反思, 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互构关系, 不仅是指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起到的回应,而且也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此过程的结构与实践阐释力,是在诠释不断创造和重建社会结构的人与社会结构本身的紧密相连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 转型社会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J].2018(, 1).南京社会科学,2014(, 1).
[2][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沈宗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5]Alexander,Jeffrey C.,1994“, Modern,Anti,Post,and N eo:How Social Theories Hav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New Problemof our Time’”,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23( June).
[6][阿根廷]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M].苏振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巴西]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毛金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Amin,amir.UnequalDevelopment,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Capitalism [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76.
[7][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8]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
[9][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2(, 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美]M.莱恩·布鲁纳.记忆的战略: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修辞维度[M].蓝胤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3]徐晓军.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4]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从技术的规训到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卢岚.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基于四个全面的战略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6(, 10).
[16]黄万盛,刘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J].开放时代,2009(, 7).
[17]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18]汪行福“. 复杂现代性”论纲 [J]. 天津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0/2019032011432813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1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