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呈现多维特征,具体而言,话语语境凸显工具理性色彩,符号术语蕴含思想政治引领逻辑,意义预设侧重凝聚青年价值共识,话语表达融通新媒体技术优势。在共青团阔步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革新要坚持主流性、人本性和建构性原则,在话语生成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话语输出上契合青年言说方式,在话语互动中传递青春正能量。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微”话语 微信公众号 话语表征 话语优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当代中国已进入“微”传播的崭新时代。人们借助移动设备终端,综合应用图文音视等手段,及时、高效、快捷、灵活地进行信息“微”互动,“微”话语应运而生,且日益成为一种话语常态。新型传播媒介面世之初,高校便依托新媒体技术建立微博主页、QQ 空间及微信公众号等来传播校园资讯、引导教育师生。经过几年运营与优化,新媒体已成为高校育人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传播载体。目前,高校共青团依照团中央“智慧团建”发展要求,基本形成了“微”传播的新媒体集群平台。在新时代视域下, 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呈现怎样的发展概貌?其又何以顺势革新?这是本文试图求解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微”话语表征的实证分析
课题组随机选取浙江省10 所高校的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及其在2017 年5 月4 日至2018 年5 月4 日输出的4375 条微信推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 所高校共青团在微信公众号呈现的“微”话语特征进行实证研究。这10 所高校及其团委的微信公众号分别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团委”)、宁波大学(“宁大青年”)、温州医科大学(“青春温医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团委”)、浙江工商大学(“青春浙商大”)、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团委”)、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团委”)、浙江师范大学(“浙师青年”)、中国计量大学(“青春计量”)。
通过对这10 所高校共青团开通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及其推文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高校共青团“微”话语整体呈现积极阳光、生动鲜活和青春多元的风貌;同时,在话语语境、符号术语、意义预设及话语表达方面具有各自特征。
1.话语语境:凸显工具理性色彩
首先,从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介绍来看,10 个微信公众号样本中有8 个功能介绍较为简单,将微信公众号定位为“传播校园资讯的平台”,突出了微信作为新媒体的工具属性。功能定位如同界限,界限的高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共青团“微”话语语境的有 效空间。界限愈明晰,话语的有效空间愈大,反之 则话语的有效空间愈小。“传播校园资讯”是研究样 本的共有功能,它将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交流对 话的语境基本框定在校园场域。但在校园环境中, “传播校园资讯”并非共青团的专属职能,因此,仅从工具理性思维出发,将微信公众号作为传播信息 的媒介远远不够,容易忽视其工具属性背后应有的 价值韵律和人文之维;同时,易造成“微”话语语境 的模糊化,不利于共青团与青年学生之间建构有效 的对话空间。“浙江大学团委”和“浙江工业大学团 委”的功能定位较为清晰,合理营建了共青团与青 年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往互动的话语语境。以“浙江大学团委”为例,其功能介绍为:“我们是浙大青 年成长过程中最忠实的伙伴,积极传递校园新讯 息、新思想、新观点、新态度,做浙大青年思想的 领路人、学习的领航人、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见 证人,只要青年有求,我们必应!这是你最温暖的 家。”它以青年教育者口吻阐明了共青团对青年学生 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以及对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关 心爱护,散发出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营建了一种 积极向上的话语语境。
其次,从微信推文的主题可以反映共青团“微”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选择偏好。本研究将10 个微信公众号在研究周期内的推文,按照主题从理论学习、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和组织进行归类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全部4375 条微信推文中,关涉文化主题的达1914 条,占43.8% ;其次为实践主题和服务主题,分别占17.2% 和15.3% ; 关于理论学习、科研和组织主题的推文总量较为有限,管理主题比重最少,仅为2.7%。由此可见, 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在具体语境中侧重于文化、实践和服务方面,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领域是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生成的主要阵地。这与高校长期以来坚持工具理性导向的工作理念息息相关。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及公益活动模式化、流程化特征明显,操作性、可复制性、时效性较强,在工作绩效中凸显度较高,是高校共青团系统开展青年工作的主抓手。但在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统摄下, 高校共青团需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拓宽工作路径, 坚持多种工作渠道协同育人,从而在工作实践中聚合为多重均衡的话语语境。因此,高校共青团需补齐在理论学习、科研训练、日常管理和组织建设中的“微”话语语境短板。
2.符号术语:蕴含思想政治引领逻辑
首先,从微信公众号图标来看,有7 个微信公众号采用具有思想引领意蕴的创意性图符作为自身的形象标识。这类图标融青春色彩、象形符号和精巧构思于一体,惟妙惟肖地传递出高校共青团的思想特色、工作特色和青年特色,突出了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共同体”关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宁波大学以“宁大青年”为例,图标背景色为白色, 从视觉上给人明快爽朗的印象。主体由五色花和“宁大青年”的中英文字体构成。红、橙、绿、蓝、紫五种颜色组成的花朵象征青春活力和缤纷梦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杭州师范大学团委”和“青春温医大”的图标是直接取用共青团团徽元素,呈现方式简洁明了,彰显出共青团“微”话语的政治性意涵。
其次,从共青团的一些概念或术语的使用频度来看,本研究对全部4375 条推文题目进行词频统计,“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不忘初心跟党走”、“共青团改革”、“一学一做”、“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频次较高。可见,思想性、政治性术语在高校共青团“微”话语词条中居于主导,这从一个侧面表露出高校共青团以思想政治引领青年的“微”话语逻辑。
3.意义预设:凝聚青年价值共识
首先,从微信推文的价值指向探析,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意义诠释是以共识性的意义存在为前提的,以此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主流价值的心理认同。本文选取“五四青年节主题”作为控制变量,将10 个样本中2018 年五四青年节的微信推文摘出后进行校际比较(见下表)。结果显示,10 所高校共青团在五四青年节的微信推文主题都聚焦青年、锁定青春、礼赞青春。虽然存在形式上的差异性特征(可分为“直抒胸臆”型和“见微知著”型),但推文的价值意涵具有前提性共识,即“广大青年学生要铭记五四运动、树立崇高理想、胸怀爱国精神、肩负光荣使命、不负青春年华、书写奋斗青春”。这表明,高校共青团在向青年学生传递“微”话语对应的价值意涵时,善于把握话语指代对象中不言自明的意义属性,并进行合理预设来“为我所用”。这种意义共识成为共青团与青年学生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认同主流价值,从而汇聚青年力量、凝聚青年共识。
其次,对语义的新阐释可以作为衡量“微”话语意义预设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共青团肩负提升广大青年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重任,在“微”平台向青年学生推送理论知识是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应有之义。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团基本理论知识”为例,如果直接照搬照抄相关文件,以政治性宣传话语呈现,往往难以博得青年学生关注,推文阅读量也较为有限。因此,如何在语义设定上契合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和阅读习惯, 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发现,全部10 个微信公众号均有理论性推文,其中有5 个设置了固定理论知识学习栏目,即“杭州师范大学团委”的“青读”、“宁 大青年”的“学习路上”、“浙江大学团委”的“新时代 青年说”、“浙江工业大学团委”的“青年思享学堂”、“青春计量”的“青春故事会”。这些理论知识学习的栏目名称,采用生活化、青年化的命名方式,做到 了话语语义的“情境变迁”。[1] 同时,推文内容融合了青年喜爱的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理论知识的“微” 表达元素,创新了“微”话语意义诠释的形式。这种别出心裁的意义诠释,从推文标题到内容都能够吸引青年学生眼球,唤起青年学生阅览、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使青年学生在与共青团的积极“微”互动中产生共情效果。
4.话语表达:融会新媒体技术优势
首先,新媒体的技术规制确保高校共青团“微” 话语表达的有效性。与其他新媒体类似,微信平台的使用有字符长短、空间大小等阈限,且高校共青团运营的微信平台受众主要为在校青年学生,“微”话语一般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征;由于微信平台设有相关管理审核规章,且高校共青团的微信推文内容由专属团队采编、校对,“微”话语输出符合规约、表达正当、真实可信;此外,微信推文多以对话交流的口吻娓娓道来,并配以一些拟声词、语气词,表达祈使、商讨、疑问、和缓等,使高校共青团“微”话语流露出一种真诚友善的情感。
其次,新媒体使高校共青团的“微”话语主体形象更加鲜活。为消解共青团在青年学生心目中“刻板严肃”的印象,增强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存在感,高校共青团的微信平台运营团队都有较为亲切、可爱的昵称,如“宁大青年”的“宁小青”、“青春浙商大”的“工商小艾特”、“浙江理工大学”的“浙理君”等。这种拟人化的共青团“微”形象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微”话语表达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再次,新媒体的技术整合拓展高校共青团“微” 话语的呈现形式。从全部微信推文对图文音视四种技术手段的选用、搭配结果来看,“图片+ 文字”组合频次最高,共3943 条,占推文总数的90.1%, 这表明高校共青团惯用图文搭配方式进行“微”话语表达;以“图片+ 文字+ 视频”(181 条,占比为 4.1%)、“文字”(114 条,占2.61%)、“图片+ 文 字+ 音频”(85 条,占1.9%)和“图片”(52 条,占 1.2%)形式呈现的推文频率较低;其他组合类型未 出现。结合推文内容可知,单独以文字成文的主 要涉及校园管理或科技竞赛的通知;单独以图片呈 现的一般为传统节日主题或短期流行的漫画主题; “图片+ 文字+ 音频”搭配的推文以“鸡汤式”文章为主;以“图片+ 文字+ 视频”组合的推文多为重大时政新闻、人物纪实或校庆题材;出现频次最高的图 文组合中大量植入了网络流行语、网络表情包、动 漫图片、摄影作品等时尚元素、生活元素和青年元素。在言说风格上,“微”话语既有“活泼叙事风”、 “诙谐娱乐风”,又有“严肃说理风”。高校共青团 “微”话语表达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图文音视整合技术,增强了“微”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 力。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图文组合的呈现方式如果成为一种常态,风格固定,极易造成形式上的 枯燥感和单一化,进而降低微信关注度和吸引力。
二、高校共青团“微”话语革新的思考
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呈现的多维特征,一定程度彰显了当前高校共青团网络育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 话语受需求动机催化和影响,其中隐含话语跃迁的可能性。在现代科技裹挟下高校共青团“微”话语不能一成不 变。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 “两微一端”平台建设,探索在大学生聚集度高的网络空间开辟新的工作阵地。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创 新新媒体运营模式,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 “微”话语的产生、输出和互动方面进行优化。
1.优化原则
第一,主流性原则。主流性即意识形态性。首先,从话语属性来讲,话语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政治学,具有政治教化目的指向的社会功用。“必须把话语看作是一系列的事件,看作是一种政治事件:通过这些政治事件才得以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3] 因此,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是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使思想体系借助于话语体系来产生作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然会去占领。”[4] 在信息交互的 “微”平台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无孔不入、多维渗透,因此,必须明确社会主流话语在场以激浊扬清。其次,从共青团属性来讲,意识形态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依靠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本航向。所以,身处改革创新洪流,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必须坚持主旋律,发出时代话语最强音。
第二,人本性原则。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立
德树人的筑基工程。《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对大学生团员负责”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生命 线,“高校共青团植根于青年学生”,团学活动应以 青年学生为中心。这启示我们,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如果忽视“人”,缺乏与“人”的耦合,再精妙的话 语也会苍白无力。因此,“微”话语要充分体现人本 性原则,彰显人本价值诉求。一要关注青年学生的 “主体性”地位。青年学生在与高校共青团进行话语“微”交往时,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微”对话中,青年学生对接收到的教育信 息能够自我吸收、加工、理解和内化。二要关注青 年大学生的表达利益。我们既要关注青年学生群体 对于“微”话语表达的共同期望,又要细致入微,注 意到作为独立个体的青年学生个性化的话语需要, 在“微”言大义的氛围中满足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 “微”话语转变的积极期待,发挥“微”话语对青年学生的德育作用。
第三,建构性原则。建构性是话语的基本特
性。话语的生成、发展和表达都需合理建构,不仅将语言符号系统有机组合,而且要将语义指代的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有效联通。高校共青团“微”话语在变革中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话语内涵方面,高校共青团为达到在线上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价值引领和行为改造的目的,需对育人实践中获取的教育信息进行符合言说规律、教育规律及教育意义的加工或诠释,赋予“微”话语新意。随着“微”平台的日益多元,“微”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数量激增,高校共青团要更加重视对“微”话语进行有效建构。在话语效用方面,建构性表现为“微”话语的桥梁、纽带作用,即在“微”场域中为共青团与青年学生对话交往营造和睦平等的关系。从本研究呈现出的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特征来看,为提升高校共青团“微”话语效力,需在“微”话语建构中融入更多尊重、爱护、和谐、共享的理念,以期使共青团与青年学生在“微”互动中实现心灵上的碰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认知上的共识。
2.可行路径
首先,话语生成要融入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中心,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实践性教育活动。[5] 改革创新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是洋溢人性光辉、充满人文情怀的工作,人文关怀理应是指导其话语产生的价值旨趣。融人文关怀理念于高校共青 团“微”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就是将“社会- 个人”本位理念弥散到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的理论教育、科研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管理、权益保障、校园文化和组织建设全过程。在话语“微”交往中充分尊重、理解青年学生的道德需求和心理需求,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让青年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充分感知到共青团的“温度”和团学工作者的温情,激发青年学生“微”话语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话语输出要契合青年言说方式。列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6] 高校共青团 “微”话语不是政治性的灌输、说教,而要创新话语的输出呈现方式。一方面,要立足青年学生生活化、日常化的语言组织逻辑,以青年化表达风格说学生喜听之言、讲学生易懂之理,在“微”话语中传递生活气息、青春气息和时代气息。当然,这种言说风格并非是无原则地迎合泛娱乐化和庸俗化,而是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和道德规范为准绳;另一方面,在“微”话语的感官设计上充分结合青年多元化审美标准。根据青年学生善于求新求变、富有青春活力的特点,高校共青团要善于巧妙运用符号化、艺术化、图表化、影视化等呈现方式,如LOGO、漫画、表情包等。这样简洁明快、时尚鲜活地传递“微”话语,有效规避了呈现形式的固定化,将“大道理”变成“‘微’故事”,“大理念”变成“‘微’图符”,增强了“微”话语的趣味性。
再次,话语互动中要传递青春正能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必须通过适度的开放才能达到内容的增量更新和体系的完善发展。[“7]
微”话语作为高校共青团网络育人的一种声音,不能“唱独角戏”,而要注重话语“微”互动,关注青年学生对 “微”话语的接收和反馈,以“青年之声”传递青春正能量、借“青年智慧”引导青年网络舆情。一方面, 鼓励高校共青团在“微”平台根据青年关注的热点话 题,开通各类青年“微”论坛、设置多种“微”栏目, 以青年视角畅谈校园舆情、理论热点,分享青年积 极正面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以 “智慧团建”为契机,多举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如“集赞”、“在线抢票”、“微信墙”等,提高青 年学生对“微”平台的关注度及其在平台上的活跃 度,在为青年学生提供话语表达空间的同时,潜移 默化地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佳.现代性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网站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3][美]斯蒂芬·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17.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8.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实践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5.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07.
[7]肖薇薇,陈文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微”话语的表征及其优化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10/2019011002084038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