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对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的特点及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管理制度的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的强化、定期监督巡查以及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去探讨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措施,为其他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高等院校
0引言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集实验教学、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辅机构。随着国家对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提出的意见,分析测试中心又成为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普遍加大了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增加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扩大精密仪器的开放性,从而给分析测试中心的安全管理提出了重大考验和要求。本文基于广东海洋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分享和探讨。
1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的特点及安全管理现状
1.1大型仪器的环境设施特点
广东海洋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要从事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2006年已通过国家级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在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体等18个大项中具有检验检测能力。实验室配备扫描电镜、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微波消解仪、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凯氏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连续流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对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洁净度、震动以及电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如扫描电镜,需要在相对干净、无尘、无震动、无静电、无电磁干扰的实验室中操作,温度和湿度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还有很多仪器涉及气体,如总有机碳分析仪需要氧气,ICP-MS需要氩气、氦气,GCMS需要氦气等,因此要做好通风、防火、控温、控湿等措施。
1.2危化品存储、使用管理现状
样品进行仪器分析检测前,先要对其进行前处理,实验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根据2022年调整版《危险化学品名录》,共列出了2 828种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会导致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不同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不同,其存放、使用和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按照是否重点监管可以划分为管制类危化品和非管制类危化品,其中,管制类化学品主要是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爆炸品和剧毒品等[2]。分析测试中心配有统一的试剂药品间,用于存放管制类危化品。专人购置,专人管理,双人双锁管理机制。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分析测试中心设立了多个前处理室。为了实验技术人员能够方便使用试剂,每个前处理室还配备了专用试剂柜和试剂冰箱。危化品从统一的试剂药品间领取后,按照性质不同分开放置,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领取和使用均有危化品出入台账和使用记录。
1.3气瓶管理现状
由于实验室建设年代较早,并未配备集中供气房,仅配备了一个气体储藏间,用来存放惰性气体。仪器房中则配置了专用气瓶柜放置气瓶。一些仪器需要的气体种类较多会配置不同种气体,而一些仪器需要的气体量较大,则需要不断更换气瓶罐。
1.4化学废弃物处置管理现状
目前,实验室的化学废弃物主要有过期的药品试剂、标准物质和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强酸(碱)、有机试剂等。强酸(碱)一般通过中和反应自行处理,过期的药品试剂、标准物质以及有机试剂则由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统一收集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转移处置。
1.5实验室开放、共享特点及安全隐患
随着国家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指导意见的出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如《关于落实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广东海洋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的通知》《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大型及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级平台,积极履行国家和学校政策,逐步开放大型仪器共享。因此,进出实验室的人数增多,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实验方式不同,对人员的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实验室场地的限制,大型精密仪器的自身安全、危化品的使用以及气瓶的更换、管理都可能产生安全事故,为实验室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分析测试中心人员有限,一人负责多台仪器的管理。当面对日益增多的实验检测需求以及实验人员数量增多时,可能导致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从而可能对国有资产、环境以及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是分析测试中心顺利运行的保障条件。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的制度化管理,能够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实现仪器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指导[3]。设备的使用、维护,需要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完善大型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制定大型仪器培训申请、仪器预约使用申请、实验室参观申请、实验课安排申请、实验室开放使用申请、危化品试剂使用及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实验室管理能够依照规章制度执行。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规程,并拍摄相关视频讲解,实验人员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仪器操作,保证大型仪器的自身安全和良好运行。
2.2强化教育,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强化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4]。学校2023年12月出台了《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与准入管理办法》,办法中强调了“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重实效、常态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目标,实现“凡进必考,达标准入”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凡在学校实验室内从事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必须接受校、院、室(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考核通过,持考试合格证并签署《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分析测试中心每年需对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长期在实验室从事实验辅助的学生组织1~2次集中安全教育培训。对每一位申请仪器自主上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根据各个实验室的特点,编制实验室安全守则和注意事项,并放置在显眼位置,努力提升每一位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3定期监督巡查,增加安保、监控设施
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按照实验场所使用或存放危险源、仪器设备、实验废弃物和实验过程的风险程度,将实验室安全风险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对应的安全风险程度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每个实验室张贴安全警示标志,安全信息门牌,标明安全风险级别、危险防范措施、安全责任人姓名和电话。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早发现、早整改,及时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一级安全风险实验室每月自查次数不少于4次,中心安全检查每月至少2次;二级安全风险实验室,每月自查次数不少于2次,中心安全检查每月至少1次;三、四级安全风险实验室,每月自查次数不少于1次。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填写整改情况表。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每学期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同时由学生组成的“校园小天使”也会不定期地在各个实验室进行巡查,指出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并要求实验室及时整改。
建立实验室安全监控系统,配备必要的监控、报警、检测设备。管理人员无法做到全天候监管实验室的情况,而随着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开放力度的加大,实验室流动人员增多,实验室管理则需要现代化、智能化的监控手段进行辅助。远程监控系统、智能门禁系统、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5]。对实验室、大型仪器、危化品实行24小时监控,对实验室人员的操作、危化品的使用进行监督,以防止仪器损坏和危化品流失或不正当使用[6]。增加在线气体监测报警装置,对氧气和可燃气体的实时监测,采用气体监测器监控危险气体和氧气浓度,所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链接传输至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再通过电脑终端或手机实时观察数据,甚至可实施远程操控[7]。对精密、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提供稳压、恒流、稳频、抗干扰的稳压电源,不关机的仪器配备专用UPS不间断电源,确保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行[8]。
2.4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事故应急演练的开展
应急响应体系包含应急预案、应急响应设备设施、应急处置标准操作程序(SOP)和应急演练等内容[9]。
分析测试中心根据实验室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应急预案》,其中包含了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实验室火灾、爆炸的应急处理、废弃化学品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以及实验室触电、受伤的应急处理等等。应急设备设施包括烟感报警器、灭火器、灭火毯、应急灯等消防设施,应急喷淋装置、洗眼器、急救药箱等急救设备[9],防护眼镜、防毒面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等[6]。各个实验室(仪器房)根据自身特点需将应急预案形成具体的应急响应SOP,供实验人员实施应急处置时参考。安全培训大多是理论讲解,而遇到紧急事故时,则更需要实验人员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应急演练可以将安全理论学习、应急预案、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应急响应设备设施运用到实际中,明确个人应急职责、掌握救援技能、熟悉救援程序[10]。学校或中心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从而增强大家的应急技能和救援能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反应能力。
3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3.1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分析测试中心良好的运行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很多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和程序,但运行中有时会容易被忽略,将制度成为摆设,这样必将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实验室从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到学生都应该详细地了解这些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如果对一些制度提出异议,则可以由管理层进行商讨是否需要调整相关制度,让制度的可行性得到保证。
3.2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
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常常被作为高校的应试教育。大家为了学而学,考试只是为了拿到合格证和准入证,而应急演练往往是站在远处观望,走个过场,一些人并未对其真正重视,安全意识仍较为薄弱,安全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中心内部应该创建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行为习惯,将行为惯性转化为实践动能[11]。通过日常会议,日常实验巡查对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灌输,增强实验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12]。切实增加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中心的实验室管理能力,切勿让同一整改问题反复出现。
3.3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提升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不断提升,才能保证实验室资源有效利用,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和实验室安全保障[13]。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可实现大型仪器的线上预约、机时统计、仪器状态监控、费用计算以及成果登记等。危化品采购和管理可提供危化品的购置、出入库、领取、使用、剩余等信息查询,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1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可对报废的仪器、设备、过期药品、实验室废液等的处理处置进行相关记录。实验室安全检查信息化管理可对实验室责任人日常巡查、中心安全自查、学校专项检查、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记录。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管理可实现线上申请、实验老师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准备、实验耗材用量、实验考勤、实验成绩登记等无纸化办公;实验室气体监测管理可进行氧气和可燃气体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一旦出现超压或泄漏等问题,可紧急切断气路供应,并通知实验室责任人进行处理[15]。
4结语
分析测试中心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作为大型仪器共享的重要基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确保实验室资产、实验人员和学生的安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巡查并利用先进智能辅助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重视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工作是构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并非一成不变,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才能确保实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有效运行,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严丽娟,陈息林,姚志刚,等.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和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6):161-163.
[2]李凯.科研院所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广东化工,2022,49(9):84-85.
[3]张静.高校大型分析仪器制度化管理的策略探究[J].化工管理,2018(10):16-17.
[4]丁小丽,刘陶,郭玲,等.大型仪器平台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286-289.
[5]林玉茵,邓小亮,刘昆,等.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2,24(9):691-695.
[6]李丁,曹沛,王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4-277.
[7]朱娜.基于集中供气系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85-288.
[8]雒丽娜.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6):187-188.
[9]徐宏勇,戴玲妹,李晨晨,等.据实场景式实验室事故应急演练[J].化工高等教育,2023,40(5):84-90.
[10]王茂鑫,张平清,冉栋刚,等.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应急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3):319-323.
[11]李开宇,王敬东,吴安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113-115.
[12]庞海丽,周利君,王建坤,等.大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3,51(13):274-276.
[13]姚瑶,冒爱荣,王玉琴,等.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3,51(7):248-250.
[14]张伟,郝凌云,李新华,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J].广东化工,2021,48(24):64-65.
[15]朱娜.基于集中供气系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85-28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8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