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天水木皮沟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8 11:32: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木皮沟梁金矿主要分布在北秦岭地区,属于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带,李子园群是该矿的主要产出地层,为天子山花岗岩和区内韧性剪切带彼此相互交接的区段上,该矿为石英脉型金矿床,矿石为石英脉(含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品位,褐铁矿以及黄铁矿是发挥载金作用的重要矿物。文中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对该矿成矿地质特征展开系统分析和研究,认为区内有着非常好的成矿条件,区内的构造以及岩体和地层等,对该矿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另外,总结分析该矿的主要找矿标志。
 
  关键词:木皮沟梁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找矿前景
 
  1区域构造背景

       1.1区域地层
 
  中下元古界地层在区域上较为发育,主要为秦岭群,三个岩性段,夹斜长角闪片岩的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以及黑云斜长片麻岩是第一岩性段的重要组成。斜长角闪岩和夹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黑云石英片岩是第二岩性段的主要组成。夹黑云石英片岩的大理岩是第三岩性段的重要组成。夹黑云斜长片岩的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上部的混合岩化。同时发育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李子园群与花石山群,奥陶系上统草滩沟群地层,另外还发育上古生界中统地层以及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1.2区域构造
 
  该区的构造展布方向主要呈现北西向,区内的主要构造主要为李子园—党川复背斜与舒家坝—娘娘坝深大断裂,背斜构造在展布方向上主要以近东西向为主,而断裂构造在展布方向上表现为NW~SE向,断裂在区域上主要分布二长花岗岩(印支—燕山期)同时还分布脉岩,主要以中酸性为主,区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金银等多金属矿产,目前已在该区发现了诸多金矿床,规模都是以中大型为主。

\
 
  1.3岩浆岩
 
  岩浆活动在区域上呈现频繁发生的特点,这对于该区成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金银等多金属矿成矿过程当中,由于火山活动(加里东期)十分强烈和频繁,为这些金矿成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该区中酸性侵入活动大面积的出现在加里东至燕山期这段时间,使得很多成矿物质被不断活化,提供的动力作用,有利于矿液的不断运移,在有利部位逐渐富集下来。区域上较为发育中酸性的脉岩,特别是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较为发育,脉岩在宽度上有的为几米,有的为几十米,呈现出北东向以及北西向的展布特点,和围岩以侵入的关系存在,金矿化和中酸性脉岩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震旦—奥陶系地层在该区较为发育,以李子园群为主,有变质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所组成,主要包括基性火山岩以及酸性火山岩,金成矿元素较为丰富,发挥着矿源层的重要作用。李子园群下岩组在矿区当中出肉较为广泛,绿片岩和角闪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
 
  2.2构造
 
  褶皱在矿区当中基本不发育,可见一些较小的褶曲,木皮沟韧性剪切带呈现NW向展布,属于矿床的二级断裂构造,同时还发育雨子沟韧性剪切带,对于木皮沟梁矿带起着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雨子沟矿带也受控于该剪切带。另外还发育三组三级断裂构造,和矿体有着紧密关联性的断裂构造为第二组,起着控矿以及容矿的作用,第一组与第三组和矿体基本不具备关联性。
 
  2.3岩浆岩
 
  由于该矿分布在较为特殊的西秦岭地区,当地有着极为频繁而又强烈的岩浆活动,从加里东晚期到印支晚期持续频繁出现,天子山花岗岩体是矿区发育的主要岩浆岩,出露在矿区西南部区域上,同时还发育碎石子花岗岩。在面积上最大的岩浆岩属天子山岩体,产出特点表现为岩基状,二长花岗岩以及正常花岗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表现为中细粒的特点。石英正常斑岩脉在矿区东部区域上分布较广。另外,花岗斑岩脉以及花岗闪长岩脉呈现小规模的发育特点。脉岩有的为几米长,有的为十几米,甚至有的为上百米长。金矿成矿和中酸性的蔓延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金矿化较为强烈的主要为细晶闪长岩脉,和金矿体呈现相伴而生的特点。
 
  2.4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区域中低温动力变质作用较为明显,而缺少热液变质,次要部位受重结晶因素影响,使得各种片麻岩、板岩以及片岩呈现出广泛的分布特点。
 
  绿泥石化以及硅化是主要的围岩蚀变特征,同时还有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尤其是和金矿化存在紧密关联性的为绿帘石化与硅化。
 
  李子园群与金矿成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金矿成矿过程当中其物质条件主要有中基性的火山岩以及中酸性的火山岩所提供,绢云石英片岩以及绢云绿泥石英片岩是该矿的主要围岩。断裂构造对金矿化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区内的容矿构造主要为逆断层呈现北西向展布,断裂与其两侧部位是产出金矿化体的主要部位,断层和矿体表现出一致的产状特点,褪色蚀变是主要的近矿围岩,和金矿成矿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性。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该矿为中小型金矿床,其组成主要为单脉带或者复脉带,单脉延伸长度在150m以上,处于两米左右的厚度范围。而复脉带处于20m~30m的延伸范围,与成群分布矿脉,厚度上存在很大变化。有透镜状的矿体和板状矿体以及脉状矿体等,膨大收缩现象在矿体延伸方向上可见,同时具有复合、分枝等特征,断裂构造在后期阶段被断裂所错断。
 
  3.2矿石矿物特征
 
  自然金以及黄铁矿是主要的矿石矿物组成,同时还有黄铜矿和孔雀石等多种矿物。方解石与石英等是主要的脉石矿物。矿石结构主要呈现他形、自形以及半自形结构特点,粒状不相等,同时还有碎裂、包含以及溶蚀等结构,矿石构造以团块状和浸染状为主。
 
  3.3金的赋存状态及粒度
 
  与自然金而言,在颜色上有的呈现浅金黄色,有的呈现金黄色,分析其形态有的如同线状,有的如同棒状,还有的为树枝状以及不规则状。赋存形式呈现出包体金和粒(晶)间金,也有的为细菌,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多呈微细粒状,部分相对较粗,石英以及黄铁矿是发挥载金作用的重要矿物。而且褐铁矿与黄铜矿也发挥着重要的载金作用。通过对矿石样品进行调查,有灰黄色粒度较小的黄铁矿,主要表现为团块状以及浸染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金含量。当伴生方铅矿以及黄铜矿过程当中,金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品味特点。
 
  3.4围岩蚀变
 
  绢云母化与硅化以及黄铁矿化是主要的围岩蚀变,同时还有碳酸盐化以及褐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点,碳酸盐化与硅化和绢云母化的分布都比矿体的范围要大出许多,断裂构造对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和岩体相接近的围岩蚀变呈现出较为强烈的特点,而距离岩体较远的围岩蚀变则相对较弱。通过以上进行系统的探讨与研究,认为该矿成因类型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型。

\
 
  4矿区地球化学
 
  4.1元素在不同岩性中的分布特征
 
  调查研究李子园区域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的主要元素为Au,而指示元素主要为Pb、Zn以及Ag、Cu等。金以60%~70%的变化系数存在于绿片岩中,证实岩层内的金元素非常富集,岩性明显控制了金矿化。Au、Pb等以较高的含量存在于破碎带和二长花岗岩中,证实岩体与构造共同发挥着控矿作用。As也是重要的指示元素,岩性具有较高硅质成分的含量也较高,说明成矿过程当中和硅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
 
  4.2次生晕异常特征
 
  利用1:25000化探沟系次生晕扫面对矿区进行研究,将异常确定出来。Au、Ag等金属元素在矿区呈现较高的背景值。岩体和断裂带彼此接触部位,也是化探异常的分布所在。近EW向展布的木皮沟梁—宽沟脑金异常,不仅有着相对较大的面积,并呈现出较高的强度,且组合元素具有很好的套合性,具有突出的浓集中心与分带特点。利用1:10000化探扫面对矿区进行相应的研究,发现了金异常,并有五个次生金异常被发现,这些异常排列特点为雁行南北向排列,矿体和异常彼此相对应,金异常达到了3km2以上,金矿体主要赋存在高值异常处,对于找矿发挥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4.3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针对矿区实施1:10000双频极电物探研究,对该区的Fs背景值进行统计,在1.4%以上,为2%的异常下限,Fs异常共发现七个,这些异常分布特点有的为串珠状,有的为条带状,和化探次生晕Au元素具有很好的套合性,通过这些异常也将金属硫化物蚀变带在矿构造当中的分布特点体现出来,金矿物和金属硫化物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特别是富集金属硫化物的地段,表现出较好的金矿物,Fs也呈现出较高的背景值。利用验证工程进行深部研究,深部矿体和Fs异常比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于隐伏矿体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控矿因素分析

       5.1地层
 
  李子园群当中是金矿化体主要赋存部位,主要在该组地层的下岩组当中赋存,金在岩层内具有较高的丰度值。所以,矿体主要由李子园群地层所间接的进行控制,而且还将一些成矿物质提供出来,发挥着重要的控矿作用。
 
  5.2构造
 
  区内两条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化体的主要产出部位,主要在这些剪切带的次级构造当中产出,由此不难看出,该矿成矿过程当中,主要受区域韧性剪切断裂构造所控制,不仅将通道提供出来,促进运移矿液,而且矿体也明显受控于这些韧性剪切带,对矿体形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并提供了储矿空间。区内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性,使得很多容矿空间被提供出来,有助于矿化富集。关于该矿成矿过程当中和区内韧性剪切带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韧性剪切带展布方向为带状,于地壳相对深度上表现出高应变的特点,主要呈现剪切变形特征。对于国内的很多金矿进行研究,都和韧性剪切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由此不难看出,金矿化主要受控于区内的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化起着较为突出的控制作用,因此对于韧性剪切带中金异常较高的区域,应加强金矿化的研究,金矿化在韧性剪切带的作用下,发挥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5.3岩体及脉岩
 
  金矿成矿过程当中岩体与脉岩与之有着最为密切的关联性,在花岗岩脉石英闪长岩脉上分布有金矿点,同时在港湾状花岗岩与内外接触带相互转弯部位上分布有金矿点,部分区段的岩体以及岩脉当中含矿水平,和相同时期的二长花岗岩相比明显较高,证实矿源不仅有岩体所提供,同时有脉岩所提供,并将热液的通道以及富集空间提供出来。
 
  6找矿前景分析

       6.1地质环境
 
  在研究区韧性剪切带“帚状”位置上分布着木皮沟梁,区内的次级断裂较为发育,规模大小不同,并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对于区内的地层与矿产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二长花岗岩体(印支、燕山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方向上,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脉岩。李子园群分布在区域成矿带的中部,主要由中基性的火山岩所组成,对于区域金矿成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地层具有较高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再加上良好的构造特征以及热液活动等,对于金矿成矿与其产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6.2成矿规律
 
  (1)该矿成矿过程当中不仅受到构造控矿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地层控矿因素的影响,另外还受到岩浆岩作用因素的影响。岩体和围岩彼此相互交接的部位,存在强烈的围岩蚀变特征,并集中发育矿化,脆韧性剪切带(NW向)部位也是分布矿化体的主要部位。
 
  (2)火山岩(中基性)主要分布在港湾状天子山岩体部位,对于成矿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3)在与岩体相距2km的范围内发育有抗体,而在这一范围之外,发育有构造特征,一般没有矿化或者呈现较弱的特点。
 
  (4)通过对区域实施工程验证工作,高背景值的物化探异常部位,也是赋存金矿化体的重要部位,现在已经在这些区域发现了多条金矿体。
 
  (5)石英脉分布在断裂破碎带中,主要在岩体的外围,属于含金石英脉。
 
  (6)金由于氧化长时间存在,再加上雨水的不断淋滤,很多被流失掉,使得金品位在地表部位明显和深部相比,呈现较低的特点,而且和岩体较为接近的部位,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蚀变特征和较好的矿化特点。
 
  6.3找矿标志
 
  (1)高背景值的物化探异常区,尤其是具有较高背景值的次生晕异常带对于找矿工作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2)区内的断裂构造带,特别是呈现NE向或者NNW向展布的,对于尖草湾型矿体寻找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3)褐铁矿化在地表区域越强烈,证实可能有金矿体存在。
 
  6.4找矿方向
 
  上文中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对矿区地质资料的室内分析,对该金矿今后找矿方向予以明确。
 
  (1)金矿找矿应加强关注背景值的Au异常区,高背景值的物探区以及化探区,应重视深部隐伏矿体的寻找。
 
  (2)金矿找矿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重点关注褐铁矿化较为强烈的地段,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具有强烈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地段,这是赋存金矿体的重要部位。
 
  (3)火山岩在天子山花岗岩体两千米分布范围内,特别是发育中基性火山岩的区域上,应当加强找矿研究,寻求更大突破。
 
  7结语
 
  以上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区内的构造活动和矿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并给该矿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控矿、导矿与储矿空间,化探异常显示出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金矿化体主要存在于异常区内,在构造蚀变带产出金矿化体,所以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构造蚀变带的找矿研究。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803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