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而传统地质矿产勘查方法和找矿技术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文章在分析当前矿产勘查现状与技术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保护环境的勘查原则,探讨了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并对矿产勘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文章指出,未来地质找矿工作必须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提高找矿效率和水平,为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技术,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60%。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据统计,2022年国内主要矿产消费量达到数亿吨量级,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未来较长时期内,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易采易得的优质矿产资源日益减少,找矿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地质矿产勘查方法和找矿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需创新地质矿产勘查理念,综合运用现代化找矿技术手段提高找矿效率和水平。
1地质矿产勘查现状及找矿技术现状
1.1矿产需求日益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提高到60%以上。经济总量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由此拉动了市场对铁矿石、铜矿、铝矿等大宗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2022年,铁矿石消费量约10亿吨,铜矿消费量约1200万吨,铝矿消费量约9000万吨。然而,国内优质矿产资源长期开采,储量逐渐枯竭,难以完全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考虑到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推进,未来较长时期,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亟需加大地质找矿力度,保障资源安全供给[1]。
1.2传统勘查方法落后
纵观中国地质矿产勘查历程,传统的勘查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日益凸显出诸多不足。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工作,通过野外地质填图、构造解析等,查明区域地质背景,圈定成矿远景区,然而受制于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填充工作方式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调查周期长,迄今为止,全国1:5万比例尺区调覆盖率也仅达到70%左右。相比之下,卫星遥感、航空物探等新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国内传统的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物化探方法,也已难以适应精细找矿的要求。野外地质工作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条件制约明显,难以全面查明隐伏矿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常规的物化探方法,如重磁法、电法、地震法等,在基岩山区隐伏矿体探测方面能力有限。
1.3找矿技术无法满足要求
当前,地质找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大面积成矿区带圈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受技术手段限制,开展高精度区域性找矿难度较大,大面积范围内进行系统填图、物化探等基础性工作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现有的勘查技术在矿体定位、成矿预测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常规物探方法,受探测深度、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对隐伏矿体的响应能力有限。化探方法易受表生作用、后期改造等因素干扰,在成因解析和找矿预测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此外,随着浅表资源的日益枯竭,找矿工作重心不断向深部转移。深部矿体多呈盲矿状产出,蚀变标志不明显,加之埋藏较深,常规物化探方法难以有效识别,导致工程验证的盲目性较大,找矿成功率偏低[2]。
2地质矿产勘查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中国国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质背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不同区域在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矿化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在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时,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就要求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合适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在地层出露良好、地貌起伏较大的区域,重点开展地表地质调查与物化探工作无疑是最为高效的选择。相反,在第四系覆盖较厚的区域,单一的地表工作难以奏效,此时就需要综合运用物探、化探、钻探等多种手段,加大隐伏矿体勘查力度。可见,因地制宜原则的核心在于“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来量身定制勘查方案,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质勘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循序渐进原则
矿产勘查是一项涉及地质背景分析、找矿远景区圈定、矿化蚀变带研究、矿体定位与评价等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前一环节的工作为基础,运用更加精细的勘查手段,获取更高精度的地质信息。鉴于此,地质矿产勘查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宏观研究阶段,主要依托区域地质调查手段,来圈定找矿远景区。进入中观研究阶段后,重点在远景区内部开展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与物化探工作,以期确定矿化蚀变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当工作进展到微观研究阶段时,矿化蚀变标志研究就成为了关键,其目的在于查明矿体的具体位置和产状特征。由此可见,整个勘查过程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必须实现,最终才能确保找矿目标的精确定位[3]。
2.3环境保护原则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诸如大规模露天开采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又如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肆意排放,进而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凡此种种,无不警示我们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必须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地秉承绿色勘查理念。这就要求高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优化勘查作业方案,尽最大努力减少勘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及时对受损的矿区生态进行修复。对于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等,也要积极探索其资源化利用途径,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惟其如此,方能让找矿开发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4]。
3新形势下找矿技术的应用
3.1遥感技术
遥感是以非接触的方式,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如图1所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遥感技术日臻成熟,在军事、农业、环保、减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商业卫星数量的增多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更加便捷,为找矿遥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可利用不同时相、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开展区域地质与构造、岩性岩相、蚀变信息提取。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分析,揭示区域地貌特征,圈定有利成矿区带。基于热红外波段提取区域岩性信息,查明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分布规律。利用短波红外波段识别蚀变矿物组合,圈定热液蚀变带。以某金矿远景区调查为例,利用WorldView-3卫星SWIR波段影像,提取黏土矿物、绢云母等蚀变标志信息,圈定了多个热液蚀变异常区。结合野外地质验证,最终圈定2处金矿化蚀变带,极大提高了找矿工作的针对性。在隐伏矿体勘查中,将遥感信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有效提高找矿效率。如某铜矿勘查中,研究区内第四系覆盖较厚,传统地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通过综合分析WorldView-2卫星影像、高精度航磁、地面化探数据,在2个远景异常区内圈定了4个钻探靶区,最终发现2个中型铜矿床。
3.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通过研究地下地质体的物性差异,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岩性岩相、矿体产状等信息,常用方法包括重力勘查、磁法勘查、电法勘查、地震勘查等。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查正向高精度、宽频段、多分量方向发展。最新研制的超导重力仪精度可达1个μGal量级;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磁强计灵敏度达到0.01nT;大功率电法仪器的电流强度可达上百安培,有利于提高电法勘查的探测深度;宽频带地震仪器的频带宽度达8个八度,极大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设备,找矿物探工作取得新突破。如在某金矿勘查中,利用高温超导SQUID磁力仪获取高精度磁异常数据,通过反演计算,圈定了深部多个隐伏岩体,经钻探验证,在280~450m深度揭露3个金矿化蚀变岩体,控制金金属量20余吨,为矿区深部找矿指明了方向。在钻孔物探方面,随钻测量技术通过在钻杆上安装多参数传感器,实现钻进过程中同步采集岩芯、泥浆的物性参数,结合定向钻进技术还能获取孔内地层产状等地质信息。利用随钻测量技术,不仅可以及时优化钻探设计,而且能准确查明矿体空间展布,大幅提高找矿工作效率。
3.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通过分析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来查明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化探、水系沉积物化探、生物化探、气体化探等。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快速、便携的化探仪器相继问世,极大地提高了野外采样分析效率。例如,便携式XRF能够在野外快速测定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LIBS仪器,可实现10余种元素的快速测量。这为开展大面积区域化探找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矿化蚀变标志研究方面,矿物化学组成分析是当前的热点。通过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高端分析仪器,对含矿岩石样品中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精确测定,并分析成矿矿物与围岩蚀变矿物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可以有效判别成矿期次,估算成矿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为深化矿床成因研究、指导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成矿流体演化研究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H、O、S、Pb等同位素组成信息,可以示踪成矿流体的来源;结合流体包裹体研究,还能够还原流体的运移途径,查明成矿作用的热液循环系统,进一步揭示成矿作用的本质[5]。
4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地质矿产勘查模式和找矿技术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展望未来,地质找矿工作必须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就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地质调查,建立全国性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海量地质资料的处理分析效率;同时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智能选区、智能预测等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还需加强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研究,攻克深部隐伏矿体勘查难题。只有不断创新地质找矿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实现找矿工作的新突破。基础性地质研究也不容忽视。找矿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矿床学与成矿理论,只有不断深化对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认识,找矿工作才能避免盲目性。要高度重视矿床学科发展,加强成矿动力学、成矿过程模拟、成矿远景预测等前沿领域研究,加快建立区域性成矿理论,指导区域性找矿战略部署。针对不同类型矿床,构建精细的成矿模型,为找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在新形势下,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也必不可少。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矿业竞争,我们要积极拓宽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引进国外先进找矿理念和技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找矿经验。同时还要抓住“一带*路”等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不断提高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的国际竞争力。
5结束语
地质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创新找矿理念、更新勘查技术,不断提高找矿效率和水平。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重,既要充分运用先进找矿技术,又要加强成矿规律基础研究。要把握国际矿业发展大势,主动参与全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只有全面提升地质找矿能力,才能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鑫,王进涛.金属矿产勘查中地质找矿技术的应用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24,47(3):29-30.
[2]湛静静.新形*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24,47(3):69-70.
[3]王辉,王刚,于松.地质矿产勘查深部找矿思路研究[J].冶金管理,2024(4):107-109.
[4]孙振东.新时期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关键点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4,36(4):141-143.
[5]袁彩霞.分析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24(2):103-105.11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