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前用应力区围岩控制是确保综采工作面稳定的关键,做好该项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在阐述围岩变形与破坏常见形式基础上,对工程实例,对综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区围岩控制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以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块体滑移,围岩控制,锚索吊棚
综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区巷道围岩发生应力破坏主要体现在顶板断裂、破碎、底板鼓起等各种不良现象,如果超前应力区出现了应力破坏问题,会对后期设备回撤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会对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造成威胁,因此,要做好超前应力区围岩控制分析工作。
1围岩变形与破坏常见形式
1)脆性破裂一般都会出现在高地应力区域。综采工作面内的部分岩体会存储较大弹性应变能,开展开挖荷载之后,会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在这一情况下,就会发生脆性破裂问题[1]。
2)块体滑移也是块状结块围岩中一种较为常见破坏形式,通常会在结构面交汇切割组合出现不同块塌落、滑移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也会对后期开采作业造成不良影响。
3)破碎结构岩受震动力和张力影响,容易导致岩体出现解脱、松动等不良现象,尤其是会在洞顶侧出现崩落问题,而边墙上会出现碎块塌落或滑塌等不良现象[2]。如果结构面存在夹泥,受这一因素影响,会出现大规模塌方问题,若没有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完成相应支护作业,随着时间推移,塌方现象会越发严重,最终会发生冒顶事故,危害巨大[3]。
4)岩层出现的弯曲折断现象是导致层状围岩发生变形,以及失稳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倾斜层桩围岩来说,如果层间结合情况出现不良现象,顺倾向一侧拱脚上部分岩层容易出现折断问题,同时,逆倾向一侧边墙或顶拱也容易出现滑块。而对于直立岩层或陡倾,由于洞周切向应力平行与边墙岩层则处于平行状态,在这一情况下,边墙也容易发生凸帮弯曲等不良现象。
5)一般强烈构造、强烈风化破碎,或新近推挤土体,其受围岩应力、重力等各项作用影响,会出现塑性变形及冒落等问题[4]。
2工程概况
某矿9212工作面回采至538.5 m处时,与工作面相距29.5 m范围内回风顺槽区域应力集中,在这一区域会发生顶板破碎、梁板收缩等各种不良影响。回采至550.5 m处时,出现了显著应力破碎现象,这一情况的出现,将会导致回风顺槽支设单体柱发生严重变形问题,顶板会出现下沉现象,具体下沉量约为0.43 m,两帮收敛量约为0.55 m,这会对后续开采效率、稳定性等造成直接影响。
3控制超前应力集中区围岩的合理措施
3.1设置卸压孔
1)通过设置卸压孔方式,能够沿着卸压孔释放应力,避免围岩应力围岩内空隙发生传导,致使围岩出现破碎现象,会对后续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2)依据9212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设置卸压孔,其深约为5.2 m,直径为5.2 cm。实际布置期间,为了保证卸压孔合理,要将间距控制在3.2 m。
3)卸压孔施工完成后,为了保证卸压时,避免由于外力影响,导致孔壁出现裂缝、脱落等问题,工作人员要将卸压花管安装在卸压孔处,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丝扣与花管进行连接,实际连接时,要加强控制,连接必须牢固,不得出现松动情况。
3.2锚索吊棚
3.2.1锚索吊棚的目的
采用高强度锚索,完成锚索吊棚搭架,具体作业开展时,将钢梁悬吊在岩体上,完成上述作业后,采用钢梁施加预紧力,确保钢梁与岩体可以紧密连接在一起,避免出现岩体接触松散,而对后续作业开展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顶板岩体由于受力作用影响,发生下沉现象,采用的钢梁能够对顶板岩体施加主动支护作用,从而实现对岩体下沉情况的合理控制,避免由于下沉问题,影响后续作业。
3.2.2锚索吊棚的组成
9212巷施工期间的锚索吊棚由多个不同结构构成。采用的工字钢梁宽度为0.15 m,长度为4.6 m,为了确保钢梁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应用需求,需要布置3个恒阻锚索支护孔,相邻孔之间距离要控制在1.9 m,采用的恒阻锚索直径为2.22 cm,长度为6.3 m,为了保证恒阻锚索承压力可以达到要求,避免在投入应用后出现事故,恒阻锚索承载力要达到1 900 MPa。
3.2.3施工工序
1)锚索吊棚施工作业开展时,具体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施工作业开展时,9212工作面上设置的锚索吊棚之间的距离要控制在2.2 m,原顶板钢带设置在锚索吊棚间,确保整个施工顺利进行,以免后续施工开展发生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2)开展锚索吊棚施工作业时,要确保采用的锚索锚固强度能够达到预期。具体施工期间,每根锚索要采取2根锚固剂进行锚固处理,采用的锚索锚固强度要控制在295 kN以上。完成锚索吊棚施工后,要保证顶板与钢梁能够严密接触,而针对破碎区锚索,要将水泥背板安装在相邻吊棚与两架之间,具体安装时要做好控制,确保水泥背板能够保持稳定[5]。
3.3设置梯形钢棚
1)设置的梯钢棚应当由卡缆、顶梁、棚腿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每个构成部分性能都必须良好,避免由于构成部分性能不达标,而影响梯形钢棚最终性能与应用。顶梁应当采用宽度0.19 m、长4.6 m的槽钢焊制而成。在顶梁两端应当分别焊制一个固定孔,采用工字钢梁焊制成棚腿,采用的棚腿长度为2.6 m,为了确保顶梁与棚腿稳定,以免由于松动,而对后续工作开展造成不良影响,要采用卡槽固定顶梁与棚腿[6]。
2)架设作业在梯形钢棚超前工作面5.1 m处进行,实际作业开展时,为了保证该作业顺利进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先进行钢棚底座安装,再固定底座,完成上述作业后,通过对性能满足要求的螺母进行应用,完成棚腿和底座固定工作,在这一期间,工作人员要控制好每一处细节,以免由于施工不合理,引发安全事故[7]。
3)完成梯形钢棚安装作业后,要确保顶梁与顶板接触保持密实,二者不得存在缝隙,避免对后续开采作业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安全事故,延误开采工期,降低开采效率,引起人员伤亡。若发现回风顺槽顶区域发生了破碎、冒落等问题,此时,为确保支护效果可以达到预期,要将5根长度为3.3 m的工字钢梁布置在相邻三架钢棚顶梁间巷道区域。
3.4应用效果
通过对本次矿产工程的开采情况来看,9212工作面已经回采至602.5 m。针对9212工作面的应力集中区围岩利用联合控制措施完成相应处理后,工作人员将一组位移监测仪器安装在的顶板和巷帮区域,具体布置时,需要安装在工作面超前19.5 m处,通过对其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对9212工作面情况的合理监控。通过对后期回采期间,现场情况进行全面勘察能够确定,通过对上述措施进行应用,实现对围岩受力情况变形的控制,围岩变形情况得到了合理改善。通过对9212工作面区域内围岩变形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在0~4 d内,围岩范围区域受应力影响会发生较为严重变形问题,两帮收敛量为0.22 m,顶板处最大下沉量为0.15 m,而在4~6 d内通过对联合支护作用进行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围岩变形现象的发生,而6 d后顶板与两帮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确保围岩不会发生严重变形问题。
4结语
针对超前预应力集中区域,通过在围岩区域设置施工卸压孔,可以释放围岩内部压力,以免受集中应力原因影响导致围岩裂隙发生严重扩张,保证围岩能够保持稳定。具体作业期间采用的锚索吊棚与传统W型钢带相比,保护效果更好,这也是其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此外,梯形钢棚其在应用时,其能够适宜大变形围岩,这也是矩形钢棚在应用时,不具备的一项优点。
参考文献
[1]李可可.张双楼煤矿不规则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演化规律研究[J].现代矿业,2022,38(1):88-90.
[2]李兵,贾男.大采高松软煤层在耦合应力影响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1,46(3):8-9.
[3]徐江山.综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底鼓区控制技术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20(11):54-55.
[4]毕国胜,张建民,何彪太.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风,2020(24):107-108.
[5]宣鑫.综采工作面超前应力集中区支护优化[J].山东煤炭科技,2020(4):40-41.
[6]亢竑程,刘长华,秦洪岩.综采工作面巷道超前应力和围岩变形研究[J].煤炭技术,2019,38(6):4-6.
[7]尹超.倾斜厚煤层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特征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0):112-11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