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矿山岩体稳定性预测与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措施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5 10:18: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深入探讨矿山岩体稳定性与水文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还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地质灾害,同时也详细考察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山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采集和分析实地数据,结合现代地质勘查技术,文章构建了岩体稳定性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而为矿山设计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包括改善矿区排水系统、加固岩体结构、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等策略,旨在减少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文章的研究结果,显著提高了矿山的安全性,促进了矿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矿山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岩体稳定性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矿山岩体的稳定性预测与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是保障矿山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在开采过程中有效防治水文地质问题,保持岩体稳定,是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矿山岩体稳定性预测的方法及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意在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1矿山工作区地质条件分析
 
  在对矿山工作区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时,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至关重要的。该矿山位于地质构造活跃区,长期无序开采加剧了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工作区内的地形主要由山地和丘陵构成,这些地貌类型对地下水流向和地表水的排泄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地质勘察数据显示,该区域的基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天然抗压强度约72.2MPa,密度为2.69g/cm3,表明该地区岩石具有较高的坚硬程度和良好的地基承载力。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发现,矿山区域内存在多种岩土体力学性质,其中灰岩和脉岩的广泛分布对矿山的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灰岩区域因其较硬的岩石性质和高承载力,构成了矿山的主要开采区域。然而,长期的开采活动导致了裂隙的发展和岩体结构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滑坡和塌陷的风险。
 
  在脉岩区域,由于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相对较低,仅为69.4MPa,且天然抗剪强度3.72MPa,岩体在水文地质活动的影响下易发生风化和破碎,这对矿山的稳定性构成了直接威胁。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矿山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年降水量在553.8~638.4mm,主要集中在夏季,即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7.6%~87.2%[1]。降水作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分布和量变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有着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机制复杂,除了降水入渗外,侧向补给和地表水渗漏也是重要的补给途径。地下水运动特征表明,平原区域的水在降水后主要向下垂直渗透,而山区的水则沿裂隙向下补给地下水,同时向低洼处流动,形成泉水,这种复杂的地下水动态为矿山开采带来了诸多挑战。
 
  针对矿山工作区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岩土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详细分析表明,为确保矿山的稳定性和安全高效开采,必须采取综合性的地质勘察和监测措施,包括对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开采方案和防治措施。对于特定的地质风险区域,如裂隙发展严重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需要实施特定的加固和治理措施,如排水系统的改善和裂隙的封闭,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矿山长期稳定运行。
 
  2岩体稳定性预测方法
 
  预测矿山岩体的稳定性是确保矿山安全运营的核心环节,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在进行岩体稳定性预测时,采用的方法包括地质勘察、物理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旨在评估岩体在自然状态下或者是在人为干预(如开采作业)后的稳定性状况。地质勘察是岩体稳定性预测的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质映射、岩石力学测试以及裂隙分析,可以获取岩体的基本特征,如岩石类型、结构面的分布、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例如,在某矿山的稳定性分析过程中,通过岩心钻探和现场测试,发现灰岩区域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约为72.2MPa,而石英脉岩的平均抗压强度为69.4MPa,这些数据为后续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波探测、电阻率测量和磁力测量等,能够在不破坏岩体的情况下,深入地下进行探测,从而获得岩体内部结构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不稳定区域,如裂隙密集区、空洞或者是弱化带。在某矿山的稳定性评估中,通过地震反射法成功地描绘出了位于灰岩中的一个大型裂隙带,裂隙带的存在显著增加了该区域岩体崩塌的风险。
 
  数值模拟技术在岩体稳定性预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建立岩体的力学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实测的岩石力学参数、地质结构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可以模拟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例如,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某矿山进行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在连续降雨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下,岩体的稳定性系数显著降低,从而指出了加强排水措施的必要性。现代技术如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也被广泛应用于岩体稳定性预测中。
 
  3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影响
 
  矿区水文地质状况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安全开采、环境保护以及矿山经济效益,主要涉及地下水位波动、渗透水压力变化、酸性矿山水生成等方面,不仅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面塌陷等,还可能导致矿山内外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矿山稳定性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之一。地下水位的升高会增加岩石和土体的饱和度,降低其力学强度,从而增加滑坡和塌陷的风险。相反,地下水位的过度下降会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起地表塌陷。地下水的流动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特别是在含有可溶性矿物的岩石中,增加了岩体解体和破碎的可能性,从而影响矿山的长期稳定性。
 
  渗透水压力的变化也是重要的水文地质问题。当渗透水在岩石裂隙中流动时,水压力的增加会对裂隙面产生推力,可能导致岩石沿裂隙滑移,特别是在降雨季节或雨后,渗透水压力的急剧变化更是滑坡和崩塌的直接诱因。酸性矿山水的生成及其迁移是矿山开采中的另一个重要水文地质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硫化物矿物的暴露与氧化反应,尤其是在含水环境下,会产生酸性矿山水,这不仅对矿山的开采设备造成腐蚀,还可能渗透至地下水系统,影响周边水体的水质,造成环境污染[3]。为了具体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对矿山稳定性的影响,表1展示了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对不同矿山区域稳定性的具体影响数据。
 
  由表1可知,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各区域的稳定性系数普遍下降,其中区域C的稳定性变化最为显著,下降了27%,这提示矿山管理者必须重视地下水位变化对矿山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改善矿区排水系统,加强监测和预警,以保障矿山的安全稳定运营。

\
 
  4防治措施与策略
 
  在面对矿山岩体稳定性预测与水文地质问题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与策略是保障矿山安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矿山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面临的挑战尤为复杂。针对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策略是加强对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的监测,包括使用地质雷达、GPS测量和无人机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实时掌握岩体移动和裂隙发展的情况。对于已识别的不稳定岩体区域,采用锚固、喷锚和设置支护结构等物理加固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在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方面,调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优化矿山排水系统是关键措施之一,主要包括建设和维护排水沟、井和水泵站,以及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分离工程,从而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压对岩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针对酸性矿山水的问题,采取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和水质净化设施,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4]。考虑到矿山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策略,这包括对废弃矿坑和尾矿库进行生态覆盖、植被恢复,以及建立生态缓冲区,从而减少矿山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为了更具体地展示针对中国矿山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与策略,表2展示了具体措施对改善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效果。

\
 
  表2通过展示实施防治措施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排水量,直观反映了各项措施对提升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有效性。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轻水压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还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理水文地质问题,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5现代勘察技术在防治中的应用
 
  现代勘察技术在矿山防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矿产资源大国,在矿山勘察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防治矿山地质灾害方面也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
 
  第一,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这些信息可以为矿山勘察提供重要参考,如发现矿山周边的地质构造、裂隙带、植被覆盖情况等[5]。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某矿山,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矿山周边的地表裂隙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监测,及时发现了裂隙带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地面雷达技术的应用。地面雷达技术可以穿透地表,获取地下岩石结构的信息,包括裂隙、空洞、岩层分布等。这对于矿山防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准确地评估岩体稳定性和地下水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例如,中国某矿山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采用地面雷达技术对矿山内部的岩体结构进行了全面扫描,成功识别了多处潜在的滑坡和崩塌隐患,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无人机航拍技术也是现代勘察技术在矿山防治中的重要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矿山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对矿山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立体地分析,还可以实现对矿山区域的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6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某矿山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同时受季节性降雨影响较大。在长期的开采活动中,矿山面临着岩体稳定性下降、地下水位波动大、酸性矿山水生成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矿山管理团队采用了多种现代勘察技术和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岩体稳定性问题,矿山管理团队利用地面雷达技术对矿山内部的岩体结构进行了全面扫描,成功识别了多处潜在的滑坡和崩塌隐患。在实施防治措施方面,采取了岩体加固、支护结构建设等物理加固方法,有效提高了岩体的稳定性。例如,在岩体裂隙较多的区域,采用了喷锚加固技术,成功减少了岩体的滑移和开裂现象。
 
  针对水文地质问题,矿山管理团队加强了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和控制,利用建设排水沟、井和水泵站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减轻了水压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和水质净化设施,有效控制了酸性矿山水的生成和扩散,保护了周边环境水体的水质。通过对该案例的经验总结:现代勘察技术在矿山防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地面雷达技术、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等。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加固、水文地质调控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最后,经验总结是持续改进和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完善防治措施,保障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7结语
 
  通过对矿山岩体稳定性预测与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的深入探讨,不仅了解了现代勘察技术在矿山防治中的重要应用,也认识到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不仅从实践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矿山开采活动中,保障工人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永恒的使命。期待通过不断努力,能够为矿山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薛灵.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4,36(2):41-43+47.
 
  [2]唐帅.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及优化解决措施[J].石材,2024(1):68-70.
 
  [3]林玲燕.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情况及应对措施[J].冶金与材料,2023,43(9):117-119.
 
  [4]成涵,汤维.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8):118-120.
 
  [5]陆梦婉,肖俊萌.试论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8):121-12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92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