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坑中坑型基坑工程日益普遍,开挖深度的选取 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以南昌新洪城大市 场主市场长薪河工程基坑为依托, 采用 GTS NX 软件建立 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判断选取合适 的等效开挖深度,并使用北京理正深基坑 7.0BP5 进行验 算。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取外坑深度 7.55m 作为开挖深度 进行设计时, 其最大水平位移相对于考虑坑中坑时的变形 小 38.1%,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偏向冒险 ;当选取外坑深 度 10.85m 作为开挖深度进行设计时,其最大水平位移相 对于考虑坑中坑时的变形大 213%,设计存在保守,不利 于施工成本的控制。通过建立“坑中坑”开挖模式与常规 基坑开挖模式下两种模型,以“变形等价”分析计算选取 8.15m 作为本工程中基坑的开挖深度,其最大水平位移相 对于考虑坑中坑时的变形大 9.1%,能够较好的控制施工 成本与安全设计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坑中坑,GTS NX,水平位移,等效开挖深度,模拟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基础结构、电梯井或地下 室功能等的需要, 常常要在大基坑内部进行二次或多次开 挖,这就出现了二级以及多级基坑现象,称之这种现象为 “坑中坑”。当前坑中坑已是一种常见的基坑形式,然而对 于这种特殊的基坑形式, 设计施工时大都依靠工程经验进 行判断,相关的设计理论却并不十分成熟,现行的基坑规 范未涉及坑中坑问题。倘若设计人员考虑不周,那势必造 成了坑中坑设计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事故。北 京、上海、无锡等地,先后都出现过因为坑中坑开挖而导 致的基坑事故, 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基坑支护设计中基坑深度的选取十分重要,计算时若 将坑中坑深度作为基坑深度, 虽然保证了基坑工程的安全 性,但会提高支护结构的成本,不利于施工成本的控制,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偏向保守 ;若计算时不考虑坑中 坑的影响,取外坑坑底为基坑深度,则偏向冒险,设计存 在安全隐患, 容易发生工程事故。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坑“坑中坑”开展了一系列的 研究工作。探讨了开挖计算深度的选取以及坑中坑位置对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提出了表现坑中坑特点的 4 个 参数,分别为坑趾系数、面积比、深度比和插入比,并分析了各参数对坑中坑应力场的影响 ;同时, 分析了等效深 度的概念和等效深度系数、等效影响角的参数,并论证了 这种等效的可行性。
本文以江西省新洪城大市场主市场长薪河基坑支护 工程为例,利用 GTS NX 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坑 中坑开挖模式”与无坑中坑情形的“普通基坑开挖模式” (以下简称常规基坑开挖模式) 模型,对比分析两种开挖 模式下支护结构墙体顶部位移变化情况,采用“坑中坑开 挖模式”对应常规基坑开挖模式变形相等时的基坑开挖深 度,作为外坑围支护结构墙体设计的计算深度。本次研究 方向,在工程设计的层面上,将坑中坑深基坑工程的内力 变形计算问题, 转化为便于操作且在规范中有章可循的常 规基坑工程问题,并使用北京理正深基坑 7.0PB5 对其等 效深度的常规基坑进行验算。
1 工程背景
江西省新洪城大市场主市场是“十二五”规划的首批 重大重点项目,项目位于南昌市象湖新城八月湖路以北、 抚生路以西、昌南大道以南、生米大桥东侧。在主市场区 桃抚路地下部分打造一座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地下长河 商业中心,近东西向“手枪型”展布。该中心为一条地下 三层商业街,街道中间设计下凹景观长河,呈阶梯错落型 建造,地下室面积约为40542m2.总周长约 1775mm。其中, 一二层与主市场连为整体, 三层在整体两层地下室底板下 开挖,宽度为44m,下凹景观河距离负三层建筑外墙7.5m, 设计下沉深度为 3.3m, 该项目已于2019 年完成施工。
本基坑地下一二层已开挖至大底板,负三层及下凹 长薪河在大底板下支护设计。总体开挖深度为 7.55m,下 凹景观长河为 3.3m,最大开挖深度为 10.85m。设计采用 TRD 工法桩(内插H700 型钢, 间距 1200mm) + 多拼型钢 组合内支撑 +1 :1放坡(下凹 3.3m 景观长河部分)的综合 支护方案。
2 有限元模型及工况介绍
本文针对存在“坑中坑”基坑,研究分析一种基于变 形等价的常规基坑开挖模式下深度来作为“坑中坑”基坑 设计计算深度。
采用有限元软件 GTS NX进行数值分析,由于本地块 模型两侧对称,选取B1-B1 为典型代表剖面取基坑的一半 作为模拟对象。为找到与坑中坑基坑变形等价的常规基坑 深度, 分别建立坑中坑开挖模型与常规基坑开挖模型 :坑 中坑开挖模型剖面尺寸为 60m×35m,基坑普遍开挖深度 为 7.55m(以下称为外坑),距离支护墙体宽度为 5.7m 为 坑中坑(以下称为内坑),外坑采用 850mm 厚TRD 水泥土 地下连续墙(内插“H”型钢)兼作支护结构及止水帷幕, 设置一道预应力“H”型钢组合内支撑,水平间距 10m,下 凹的景观河基坑 3.3m,坑中坑采用 1 :1放坡支护,B1-B1 剖面坑中坑开挖工况如下。
(1)工况一 :初始应力分析。
(2)工况二 :施工TRD 水泥土连续墙。
(3)工况三 :开挖至 1.1m, 施工型钢内支撑。
(4)工况四 :开挖至 7.55m。
(5)工况五 :在基坑支护结构 5.7m 外开挖 3.3m, 采用 1 :1放坡, 最终坑中坑至 10.85m。
常 规 基 坑 模 型 剖 面 尺 寸 60m×35m,开 挖 深 度 7.55m ~ 10.85m, 当开挖至 7.55m 后,每 0.3m 开挖一次至 10.85m,围护结构与坑中坑模型一致。常规开挖工况如 下。
(1)工况一 :初始应力分析。
(2)工况二 :施工TRD 水泥土连续墙。
(3)工况三 :开挖至 1.1m, 施工型钢内支撑。
(4)工况四 :开挖至 7.55m。
(5)工况五 :开挖至 7.85m。
(6)工况六 :开挖至 8.15m。
(7)工况七 :开挖至 8.45m。
(8)工况八 :开挖至 8.75m。
(9)工况九 :开挖至 9.05m。
(10)工况十 :开挖至 9.35m。
(11)工况十一 :开挖至 9.65m。
(12)工况十二 :开挖至 9.95m。
(13)工况十三 :开挖至 10.25m。
(14)工况十四 :开挖至 10.85m。
本文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 :①将基坑模型内同一 层土体视为均匀、各向同性弹塑性体,土体均采用修正莫 尔—库伦本构模型 ;②实际基坑工程开挖施工采用分步 分块开挖,本文数值模拟施工方案时采用分层开挖,开挖 时不考虑周围道路行驶的车辆荷载与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 ③边界条件只考虑边界约束,内支撑约束,荷载只考虑自 重荷载。
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和工程所在地区的施工经验参数,本构模型采用MMC,数值模拟时使用的土体 参数如下。
(1) 细 砂。 该 层 分 布 较 广 泛, 揭 露 层 厚 为 1.30m ~ 8.60m, 厚度变化较大, 平均厚度 4.62m 左右。 本次研究厚度(m) 取值 4.0.泊松比 0.25. 重度(kg/m3) 19.0.黏聚力(kPa)0.内摩擦角(°) 25.割线刚度(MPa) 30.切线刚度(MPa) 30.卸载弹性模量(MPa) 120.
(2) 中 砂。 该 层 全 场 地 分 布, 揭 露 层 厚 为 1.20m ~ 8.80m, 平均厚度 4.62m左右。本次研究厚度(m) 取 2.9.泊松 比 0.22. 重度(kg/m3)19.5.黏聚力(kPa)0. 内摩擦角(°) 28. 割线刚度(MPa) 36.切线刚度(MPa) 36.卸载弹性模量(MPa) 144.
(3) 砾 砂。 该 层 全 场 地 分 布, 揭 露 层 厚 为 2.60m ~ 7.40m, 平均厚度为 4.68m 左右。本次研究厚度 (m) 为 5.4.泊松比 0.20.重度(kg/m3)20.0.黏聚力(kPa) 0. 内摩擦角(°) 30.割线刚度(MPa)42.切线刚度(MPa) 42. 卸载弹性模量(MPa) 168.
(4)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该层全场地分布,岩芯破碎, 多呈泥土状、碎片状,手折易断。属极软岩,岩石基本质 量等级为Ⅴ级。一般揭露层厚 0.70m ~ 3.90m,平均厚度 1.90m 左右。本次研究厚度(m)为 1.9.泊松比 0.19.重度 (kg/m3)21.5.黏聚力(kPa)50.内摩擦角(°) 35.割线刚 度(MPa) 50. 切线刚度(MPa) 50. 卸载弹性模量(MPa) 200.
(5)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该层全场地分布,岩芯多呈 短柱状、柱状。属软岩,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Ⅳ级。揭露 层厚 7.10m ~ 10.2m, 平均为 8.62m 左右。本次研究厚度 (m) 取 8.3.泊松比 0.18.重度(kg/m3)23.5.粘聚力(kPa) 100. 内摩擦角(°) 40. 割线 刚度(MPa) 70. 切线 刚度 (MPa) 70.卸载弹性模量(MPa) 280.
(6)地下水位于现状地面以下 0.5m ~ 1.0m 左右,稳 定水位标高为 10.10m ~ 9.50m, 设计地下水水位位于基坑 顶部。
3 计算结果分析
此次计算结验证了用最大外坑墙体变形来控制的等 效开挖深度的思想, 在整体上能够很好地兼顾围护结构变 形和内力两个方面的等效, 且局部的微小侧移差异也是可 以接受的,从而说明了等效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文采 用TRD 水泥土连续墙的水平位移结果来判断选取合适的 等效开挖深度。
3.1 “坑中坑”开挖模型结果及分析
当开挖至外坑 7.55m 和开挖至内坑 10.85m(3.3m 坑中坑)时,采用有限元软件 GTS NX对TRD 水泥土连续墙的 水平位移,经分析可知开挖外坑与开挖内坑时,TRD 水泥 土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最大水平位移 均在墙顶以下 5m ~ 6m 范围内。但两种工况下计算所得 TRD 水泥土连续墙最大位移差异较大,开挖至外坑 7.55m 时最大水平位移为 11.59mm,开挖至内坑 10.85m 时最大 水位位移为 16.01mm,后者比前者高 38.1%。经对比分析 表明, 本基坑工程中坑中坑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形 存在较大的影响,不能单纯的取外坑深度 7.55m 作为基坑 开挖深度。
3.2 常规开挖模型结果及分析
本项目基坑工程为 7.55m 外坑 +3.3m 内坑(绝对深度 10.85m),为方便工程设计,需找到一个常规基坑的开挖 深度来作为本基坑工程的开挖深度。因此,建立不同开挖 深度下的常规基坑开挖模型, 通过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结 果来选择合适的等效深度。
通过对比分析,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采用有限元软 件 GTS NX 计算分析,TRD 水泥土连续墙的水平位移逐 渐增加。当开挖深度至 10.85m 时,TRD 水泥土连续墙的 最大水平位移为 50.11mm,相对于坑中坑开挖模型开挖至 10.85m 时的最大水平位移 16.01mm 时,前者比后者位移 变形高达213%。若取外坑 + 内坑深度作为基坑开挖深度 进行计算分析,则基坑采用一道支撑无法满足变形要求, 需要采用两道内支撑进行支护,这样造成较大的浪费,不 利于施工的成本控制。因此,不能简单的取坑中坑深度 10.85m作为基坑开挖深度进行设计。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常规基坑模型下,当开挖至 7.55m 后,本次研究设计每 0.3m 开挖一次直到开挖至坑 底,并采用有限元软件 GTS NX进行水位位移分析。经分 析计算,当开挖深度为 7.85m 时,基坑最大水平位移分别 为 14.99mm,相对于坑中坑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 16.01mm 低了 6.4% ;当开挖深度为 8.15m 时,最大水平位移为 17.47mm,相对于坑中坑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 16.01mm 高 了 9.1%。当取 8.15m 作为本基坑的开挖深度,则可以较好 达到控制施工成本与安全设计之间的平衡。
3.3 验算与分析
为验证有限元 GTS NX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分别 选取 7.55m 和 8.15m 作为基坑开挖深度,使用国内设计院 常用的基坑设计计算软件(北京理正深基坑 7.0BP5)进行 验算。
经对比分析,理正深基坑软件与 GTS NX有限元软件 计算得出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形规律基本一致,最大 水平位移均在墙顶以下 5m ~ 6m 范围内,这说明有限元模型较为合理。当开挖至 7.55m 时两种软件计算得出的最 大水平位移分别为 11.59mm 和 12.98mm, 误差为 12% ;当 开挖至 8.15m 时两种软件计算得出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 17.47mm 和 16.97mm, 误差为 3%,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验 证了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另外,经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变形最大的为 SCWY12 号 孔,最 大 位 移 位 于 墙 顶 5.44m 处,最 大 位 于 值 为 16.44mm, 比 GTS NX 软件计算的最大值 16.97mm 低了 3.12%,比理正深基坑软件计算的最大值 17.47mm 低了 5.89%,比坑中坑开挖模式计算的最大值 16.01mm 高了 2.62%。
4 结论与建议
(1)开挖深度的选取对本文中大尺度坑中坑型基坑围 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有较大的影响。以本基坑为例,当选取 外坑深度 7.55m 作为开挖深度进行设计时,其最大水平位 移相对于考虑坑中坑时的变形小 38.1%,偏向冒险,存在 设计隐患 ;当选取坑中坑深度 10.85m 作为开挖深度进行 设计时,其最大水平位移相对于考虑坑中坑时的变形大 213%,不利于施工成本的控制。建议选取 8.15m 作为本工 程中基坑的开挖深度, 其最大水平位移相对于考虑坑中坑 时的变形大 9.1%,可以较好的控制施工成本与安全设计 之间的平衡。
(2)使用北京理正深基坑 7.0BP5对 GTS NX软件的有 限元模型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证明了两种软件对于支护结 构水平位移变形规律的一致性以及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 同时,通过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基坑实际变形与两种 软件模拟分析结果相差最大为 5.89%,与坑中坑开挖模式 模拟分析结果相差最大为2.62%。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验 证,研究分析一种基于变形等价的常规基坑开挖模式下深 度,来作为“坑中坑”基坑设计计算深度是可行的。
(3)本文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对复杂的基坑环境进行了 简化,如不考虑周边建筑物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简化施工 环境与步骤等,都会对模拟结果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有待 进一步论证与分析。另外,本基坑内坑距离外坑支护工程 距离为 5.7m,约为外坑开挖深度的 75.5%,即基坑坡脚被 动区有一定的压重,故具体基坑“坑中坑”的水平距离、 支护形式等对“变形等价”计算模式均有一定的影响,应 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具体分析。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