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山西省柳林县尖家沟一带金矿找矿思路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2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通过收集以往地质资料,对区内地层、构造、 岩浆岩、重砂异常、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和野外踏勘,区内共发现 7 条金矿化带,赋存于奥陶系马 家沟组四段地层中,含矿岩石为燕山期的金伯利岩,多呈 岩墙状、不规则脉状产出,均具有后期热液活动特征,取 样分析局部金已达工业品位。本次找矿工作思路是重点围 绕燕山期的金伯利岩展开,通过地质、物化探、槽探、钻 探、样品测试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从宏观调查到微观研究 达到地质找矿的目的,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 :尖家沟,金伯利岩,金矿,找矿思路

       山西省柳林县尖家沟一带地质找矿工作开展较早, 1971 年山西区测队 1:200000 离石幅重砂测量时在工作区 伍家沟一带发现铬铁矿异常,通过人工重砂、天然重砂、 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发现了尖家沟铁质碳酸盐化角砾 岩。1972 年~ 1973 年转入初步评价,确定了尖家沟岩体 的岩石类型为超基性火山角砾岩。1979 年~ 1982 年山西 省地质矿产局二一二地质队金刚石普查分队, 继续对该岩 体进行了以确定岩石类型及含矿性评价为主的普查工作, 通过 1:10000 地质草测、槽探、硐探、浅井、钻探、人工重 砂、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全区共发现 7 条较具规模的岩 体, 确定该岩体地表岩石类型为燕山期晚期角砾状金伯利 岩 ;经过选矿、鉴定未发现金刚石,说明尖家沟金伯利岩 (至少是浅部) 不含金刚石矿。但应指出,区内存在不同期 次、不同类型的金伯利岩,而选矿样品绝大部分采自第一 期强烈碳酸盐化角砾状金伯利岩中, 第二期的碳酸盐化滑 石化碎斑状金伯利岩样品极少。2008 年~ 2011 年,山西 省地质调查院进行柳林测区 1:50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对金伯利岩含金性进行了检查,取样分析金最高品位为 3.66g/t,含矿岩石为碳酸盐化角砾状金伯利岩,为本次找 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2017 年 3 月,我单位组织 技术人员重点对工作区内金伯利岩进行了踏勘, 金伯利岩 具有一定的规模,拣块取样分析金均有矿化显示,局部已 达边界品位。综合分析认为,本区可以作为寻找与燕山期 金伯利岩有关的金矿的有利靶区, 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工 作, 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
 
       1  区域地质背景

      尖家沟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吕梁山中北段,构造分 区属华北地台中部山西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交接部位, 主 体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东部边缘。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 下古生界寒武系崮山组、三山子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及新 生界第四系更新统,为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阳坪上岩组、 贺家湾岩组,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石 盒子组。区域内构造发育 , 构造变形划分为五台期、燕山 期和喜马拉雅期。五台早期区内最为明显的构造变形是形 成了复杂的伸展型韧性剪切系统, 伴随大规模的镁铁质岩 墙事件和花岗岩浆的深熔作用,使早期表壳岩、灰色片麻 岩遭受了强烈的改造。燕山期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形成了 隆起构造,造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断裂及线状褶皱 组合。在矿区北部于家沟-刘家山一带主要发育有 3 条断 裂构造,以正断层为主,其中,于家沟正断层位于于家沟 北,断层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倾角 80°, 断层长度大 于 700m ;石亨焉正断层位于石亨焉北东部,断层走向北 西西,倾向南西,倾角 80°, 断层中部被第四系覆盖,断 层长度约 1500m 左右 ;大和山正断层位于大和山-刘家 山一带,断层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 80°, 断层长 度约 1700m左右。另外,区域上燕山期发育若干条比较小 的正断层。继燕山运动之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较为活 跃,继承性断裂活动在区内表现不明显,总体表现为山体 间歇性抬升为主导形式。区域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仅在工 作区北部一带小面积出露,主要为新太古代黑云二长片 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变质辉绿 (玢)岩、片麻状花岗岩以及中生代燕山期金伯利岩。其中 燕山期金伯利岩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2  工作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工作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下古生界奥陶系 三山子组 1 段、马家沟组 1-4 段和新生界第四系离石组、 马兰组。三山子组l 段零星出露于工作区北部,主要岩性 为浅灰色、灰白色薄层-厚层泥质白云岩、粉晶-细晶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条带) 白云岩。以含大量燧石结核或 条带,而不发育泥(页)为其与y段的岩性划分特征。地貌 上呈阶梯状陡坡、陡坎。马家沟组 1 段零星出露于工作区 北部,岩性以灰褐色泥灰岩、灰黄色角砾状白云泥灰岩、 薄层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有 3层薄层含砾 石英砂岩。马家沟组2 段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北部,西北 角零星出露,下部岩性较单一,为青灰色、灰黄色厚层— 巨厚层状泥晶灰岩、角砾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含云 斑泥晶灰岩组成 ;上部为深灰、浅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夹 薄层状灰黄色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马家沟 组 3 段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北部,岩性以灰黄、灰红色泥 质白云岩、角砾状泥质白云岩、角砾状泥灰岩夹白云质泥 灰岩,局部夹灰绿色白云质钙质页岩。马家沟组 4 段主要 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及北部,下部岩性主要为深灰、浅灰色 中厚层状云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夹 少量薄层状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上部岩性为灰黄色 云斑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泥质白云岩。

       2.2  构造特征

       构造位于上白霜断隆背斜的南倾伏端,该断隆背斜北 起上枣林以北,经上白霜止于尖家沟以南,长约 30 千米, 总体轴向近南北。断隆背斜核部由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地 层组成,其片麻理和构造线方向为北东 70°~ 80°, 地 层产状陡立,形成紧闭褶皱。断隆背斜的顶盖及两翼由下 古生界地层组成。顶盖岩层产状平缓,走向北北东或北北 西,倾角 5°~ 10°, 呈舒缓开阔、轴向不明显的波状扰 曲。两翼转折极为明显,转折处附近发育一组阶梯状的走 向断层,均为高角度的向翼部顺序递降的剪切正断层,地 层产状陡立,层间滑动拖曳现象明显,组成了走向近南北 的翼部转折构造带,转折构造带向外地层恢复平缓,呈舒 缓波状延展。这种转折构造带是基底断块边缘的标志,也 指示着盖层的背斜构造是基底断块上升的结果, 故称之为 断隆背斜。断隆背斜的南倾伏地段总体来讲,构造变动较 弱,但是次级断裂、褶曲、密集节理带较为发育,控制着 金伯利岩的分布、产状及形态。

       2.3  重砂异常及金矿化特征

       根据2011 年山西省地质调查院 1 :5 万自然重砂测量 成果,工作区内分布的重砂异常为2-铬铁矿、尖晶石Ⅰ异 常,位于尖家沟。尖家沟一带,北部主要由锰矿、铅族、辰 砂组成,南部主要由铬铁矿、尖晶石组成。现将各矿化带 特征分述如下。

       Ⅰ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南东处,主要出露于马家 沟组四段灰岩中,脉体呈南—北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270m, 宽2m ~ 20m, 颜色为深灰色、灰黄色、灰白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 - 不 规则状角砾状。角砾含量在 50% ~ 65%,主要成分有似金 伯利岩、灰岩、片麻岩、二长闪长岩等。角砾呈棱角状、次 棱角状,大小在 1mm ~ 150mm 之间,局部可见云母,偶 见榴石 ;胶结物含量约为 35% ~ 50%,胶结物主要为碳 酸盐矿物,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矿化主要为浸染状褐 铁矿化。地表捡块分析, 金品位 0.07g/t。

       Ⅱ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村以东方向,主要出露于马 家沟组四段灰岩中,脉体呈东—西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160m, 宽2m ~ 12m,颜色为深灰色、灰白色, 角砾状结构, 块状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 - 不规则状角砾 状。角砾含量在 55% ~ 65%,主要成分有似金伯利岩、灰 岩、片麻岩、二长闪长岩等,大小在 2mm ~ 70mm 之间, 局部可见云母,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有强烈的碳酸 盐化现象。地表捡块分析, 金品位0.23g/t。

       Ⅲ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南东方向,主要出露于离 石组与马家沟组四段交界处,脉体呈东—西向出露。地 表出露长约 130m,宽 2m ~ 20m,颜色为灰黄色、灰白 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 角 - 不规则状角砾状。角砾含量在 50% ~ 65%,主要成 分有似金伯利岩、灰岩、片麻岩、二长闪长岩等,大小在 2mm ~ 150mm 之间,局部可见云母,偶见榴石,胶结物 主要为碳酸盐矿物,特征同似金伯利岩,有强烈的碳酸盐 化现象,矿化主要为浸染状褐铁矿化。地表捡块分析,金 品位 0.16g/t。

       Ⅳ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南部,主要出露于马家沟组 四段中,脉体呈北东—南西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70m, 宽2m ~ 5m,颜色为灰白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 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不规则状角砾状。角砾含量 在 55% ~ 60%,主要成分有似金伯利岩、灰岩、二长闪长 岩等,大小在 1mm ~ 100mm之间,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 矿物,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矿化主要为硅化、浸染状 褐铁矿化。地表捡块分析, 金品位 1.10g/t。

       Ⅴ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南部,主要出露于马家沟组 四段中,脉体呈北东—南西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30m, 宽2m ~ 30m,颜色为灰黄色、灰白色,角砾状结构,块状 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不规则状角砾状。 角砾含量在 55% ~ 60%,主要成分有灰岩、二长闪长岩等, 大小在 5mm ~ 100mm 之间,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 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地表捡块分析, 金品位 0.08g/t。

       Ⅵ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南部,主要出露于马家沟组 四段中,脉体呈北东—南西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150m, 宽20m,颜色为灰黄色、灰白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不规则状角砾状。角砾含 量在 55% ~ 60%,主要成分有似金伯利岩、灰岩、二长闪 长岩等,大小在 1mm ~ 100mm之间,胶结物主要为碳酸 盐矿物,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风化强烈。地表捡块分 析,金品位 3.66g/t。

       Ⅶ号矿化带。位于尖家沟东部,主要出露于马家沟组 四段中,脉体呈北东—南西向出露。地表出露长约 30m, 宽2m ~ 12m,颜色为灰黄色、灰白色、灰绿色,角砾状结 构,块状构造,角砾状状构造,角砾呈次棱角—不规则状 角砾状。角砾含量在 50% ~ 55%,主要成分有似金伯利 岩、灰岩、片麻岩、二长闪长岩等,大小在2mm ~ 100mm 之间,局部可见云母,偶见榴石,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矿 物,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矿化主要为浸染状褐铁矿 化,风化强烈。地表捡块分析, 金品位 0.08g/t。

       由于地表第四系覆盖,各金矿(化)带走向延伸不详。 多呈陡倾斜脉状,少数为缓倾斜岩床状。地表所见金伯利 岩含有大量围岩角砾而成角砾状, 胶结物为强烈碳酸盐化 (滑石化、绿泥石化) 碎斑状细粒金伯利岩,斑晶见有橄榄 石(假像)、金云母、镁铝榴石、铬尖金石、钛铁矿、金红 石、磷灰石等。岩石类型有强碳酸岩化角砾状金伯利岩、 强碳酸岩化绿泥石化碎斑状金伯利岩、碳酸岩化细粒金伯 利岩、碳酸岩化滑石化碎斑状金伯利岩、强碳酸岩化绿泥 石化细粒或斑状金伯利岩等 5 种类型。与典型金伯利岩比 较, TiO2、MgO、Na2O、K2O偏低, Al2O3、CaO偏高。

       3  找矿思路

       根据前期对工作区的认知程度,确定本次找矿工作的 思路是全面收集前人资料, 重点围绕燕山期金伯利岩展开 工作,工作由面至点、点面结合、重点解剖。首先,通过 1:10000 地质测量,对已发现金伯利岩进行详细圈定,同 时利用 1:10000 高精度磁法测量,有望在第四系覆盖区发 现隐伏的含金金伯利岩,圈定隐伏金伯利岩分布范围。其 次,对含金金伯利岩进行 1:2000 地质、磁法、激电中梯综 合剖面测量及露头地球化学评价, 利用槽探工程对地表发 现的金矿(化)带及异常进行系统的揭露,确定出区内最 主要的金矿(化)带和异常。最后,采用稀疏的钻探工程 对含金金伯利岩及异常进行控制和验证, 初步了解区内金 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矿石质量及共(伴)生组 份,为该区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
 
       通过本次工作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利用地质、物探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区内金伯利 岩的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等,进一步了解区内地层、构 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特征,为槽探、钻探工程布设提 供依据。

       (2)利用露头地球化学评价了解金伯利岩地球化学 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项目为 Cr、Ni、Co、Ga、Ti、V、 Nb、Ta、Y、Sr、Ba、Zr、Th、Cu、Au共 15 项。

       (3)高度重视工作区的样品测试工作。如矿石光谱定 量分析应查明伴生矿产和有害组分的种类,筛查可能遗 漏的共(伴)生矿产 ;岩石化学全分析应了解区内各类岩 石的物质成分 ;矿石化学全分析应查明矿石常量元素的 含量特征,为解释地质现象提供依据 ;基本分析应了解 矿石的品位, 对矿体进行合理的评价 ;另外, 本区人工重 砂测量工作也必不可少,目的是确定金伯利岩中是否含 有金刚石。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从宏观调查到微观研究 的工作,对本区金伯利岩的含矿性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总 结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达到地质工作的目的。

       4  结论及建议

       (1)本次找矿工作的重点围绕燕山期的金伯利岩展 开,区内以往主要寻找金刚石矿,本次以金矿为主,兼顾 金刚石。

       (2)工作区共发现 7 条含金金伯利岩,多呈岩墙状、 不规则脉状产出,局部呈岩床状产出,后期工作中应加强 岩墙、岩床之间关系的研究,包括金伯利岩侵入的期次、 时间、与成矿的关系,为钻探工程布设提供依据。金伯利 岩中普遍有金矿化显示,局部已达工业品位,说明金伯利 岩是含金地质体,本区具备形成金矿的地质条件,有望找 到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体。

       (3)加强对区内地质构造的研究,特别是断隆背斜南 倾伏端附近的断裂构造, 金伯利岩的带状分布规律说明深 部有断裂构造存在, 为金伯利岩的侵入提供的通道和赋存 空间, 并且控制着金伯利岩的分布、产状和形态。

       (4)加强对不同期次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研究, 特别是微量元素和标志性矿物的研究。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66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