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巫山西金矿位于华北板块胶南—威海造山带胶 南-威海隆起区威海隆起之威海凸起西部, 牟平—乳山金成 矿带中部、西沟—巫山断裂的中段,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本 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蚀变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进而对矿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为以后的地质勘 查提供参考。
1 地层
矿区内地层简单,出露为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一段 及新生代第四系。
1.1 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一段该地层呈残留体分布于二长花岗岩之中。岩性主要为 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二云母片岩、大理岩等。多具条带 状、条纹状混合岩化,有的形成条带状混合岩。片麻理产 状 :走向 320°, 北东倾, 倾角 70° ~85°。
(1)斜长角闪岩。风化面黑褐色,新鲜面灰黑色,半 自形粒状变晶结构,似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普通 角闪岩、斜长石,其次为少量的绿泥石、榍石、碳酸盐、石 英、金属矿物等。普通角闪岩,半自形柱状、粒状,深绿— 黄绿—浅黄绿,多色性,局部发生绿泥石化,粒径一般为 0.3mm ~ 1.2mm。斜长石,半自形柱状、粒状,表面极微土 化,见有较细密的聚片双晶, 粒径一般为0.3mm ~ 0.6mm。 榍石 :偶见,为自形粒状。局部见有碳酸盐脉,脉宽 0.1mm ~ 0.15mm,其间分布少量的石英。普通角闪岩含量 为 55% ~ 65%, 斜长石含量为 35% ~ 45%。绿泥石少量, 榍石极微量, 碳酸盐少量, 石英, 微量, 金属矿物微量。
(2)角闪片岩。灰色—灰黑色,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 似片麻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普通角闪石、石 英,其次为少量的绿泥石、黑云母、碳酸盐、榍石、金属矿 物等。暗色条带与浅色矿物条带相间近于平行分布,定向 排列较明显。普通角闪石,半自形柱状或粒状,淡绿—黄 绿—浅黄绿色,多色性明显,呈条带状定向分布,粒径一 般为0.1mm ~ 0.3mm。石英 :半自形—它形粒状,呈条带 状与角闪石条带相间分布,定向排列较明显,粒径一般为 0.03mm ~ 0.15mm。绿泥石,半自形叶片状,镜下为绿色,异常靛蓝干涉色, 常成群集中分布在一侧,分布极不均匀。 黑云母, 半自形鳞片状, 分布在角闪石之中, 含量较少。榍 石,自形—半自形粒状,常成群集中分布在一起,有的呈 条带状连续分布。见有碳酸盐呈细脉状穿插分布。普通角 闪石含量为 50% ~ 55%, 石英含量为 35% ~ 45%, 绿泥石 含量少于 5%,黑云母少量,榍石少量,碳酸盐矿物少量, 锆石极微量, 金属矿物含量为2% ~ 5%。
(3)二云母片岩。灰白色,半自形粒状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黑云母、石 英,其次为少量的锆石、金属矿物等。绢云母,半自形细 小鳞片状、纤维状集合体,镜下为淡褐色,常呈团块状集 中分布在一起,粒径很细小,一般小于 0.1mm。黑云母, 自形—半自形鳞片状集合体,褐—黄色,多色性明显,呈 条带状略具定向排列趋势,局部呈弯曲状,粒径一般为 0.1mm ~ 0.4mm。石英 :半自形—它形粒状,分布在上述 矿物粒间, 粒径一般为0.03mm ~ 0.15mm。局部偶见锆石, 为自形短柱状。绢云母含量为 50% ~ 55%,黑云母含量为 30% ~ 35%, 石英含量为 10% ~ 15%, 锆石极微量,金属 矿物微量。
(4)大理岩。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白色。半自形粒状 变晶结构,脉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另 见少量的石英、金属矿物等。方解石, 半自形粒状, 紧密镶 嵌在一起,粒径一般为0.6mm ~ 1.5mm, 最大可达数毫米, 最小不足 0.3mm。石英,它形不规则粒状,零星分布在方 解石集合体之中, 含量较少, 粒径 0.05mm ~ 0.15mm。方 解石含量大于 99%, 石英微量, 金属矿物微量。
1.2 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为冲积层、洪积层和残积、坡积层。冲积 层、洪积层沿黄垒河分布,冲积层为河床及河漫滩相的 中粗砂夹砾卵石,厚 5m~12m,洪积层为黄垒河两侧的灰 黄、棕黄色黏质砂土或砂质黏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厚 0.5m~5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坡地带,为棕黄色、黄色 黏质砂土夹砂及砾石层透镜体。
2 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以石沟—巫山断裂最为发育,自北至南纵贯全区。该断裂是该区最主要的一条控矿断裂,在其 北部发现了邓格庄金矿、金牛山金矿、雨林山金矿 ;在其 南部发现了初家沟金矿、英格庄金矿、胡家口金矿、胡八 庄金矿等众多金矿床。本项目的金矿矿区位于该断裂带的 中部, 在矿区内有巫山西、河南村等金矿点。
石沟—巫山断裂总体产状变化较大。走向 5° ~35° 左右,南东倾,倾角45° ~66°左右。断裂沿走向及倾向 均呈舒缓波状,有尖灭侧现及分枝复合现象。Ⅰ号蚀变带 就赋存在主断裂中。
主断裂旁侧发育着近于平行的次级小断裂。Ⅱ号蚀变 带赋存于主断裂西侧约 100m处,长度大于 100m,受次级 断裂控制。产状基本与主断裂平行, 走向 5° ~15° , 南东 倾,倾角 75° ~83°, 属压扭性断裂。
Ⅲ号蚀变带位于主断裂下盘约 30m处,产状基本与主 断裂平行。走向 5°左右,南东倾,倾角 60°左右,受规模 较小的次级断裂控制。
在矿区的南部,发育着一组走向 350°左右,倾向南 东,倾角65° ~70°的碎裂状绢云母化硅化二长花岗岩带, 宽度一般在 70m~100m左右。该组断裂与Ⅰ号蚀变带在巫 山水库的大坝南端相交汇。
3 岩浆岩
区内出露有新元古代崑嵛山超单元将军石单元的弱绿 泥石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约占矿区面积的 95%,是矿体的 主要围岩。
弱绿泥石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灰白色,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 半自形宽板状或他形粒状,粒径,(2mm~3mm)具格子双 晶,或具条纹结构。交代斜长石,使部分斜长石呈残留状, 并析出蠕虫状石英。含量 :30% ;斜长石 :半自形板状分 布,粒径 :(1mm~2.5mm) 聚片双晶发育。被钾长石交代, 并析出蠕虫状石英,形成交代蠕英结构,有的包含于钾长 石中。具弱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含量 :28% ;石英 :主 要呈他形粒状分布,表面干净,有的具波状消光,交代钾 长石或斜长石。另有少量呈蠕虫状分布于钾长石中,为钾 长石交代斜长石时析出。含量 :25% ;黑云母 :片状分布, 一组极完全解理,被绿泥石或白云母交代。含量 :10% ; 榍石 :浑圆状或信封状及菱形,正极高突起,高级白干涉 色。含量 :微量 ;黄铁矿 :自形分布。含量 :微量 ;绿泥石 : 锈褐色或墨水蓝异常干涉色,沿黑云母解理缝交代,并析 出一些铁质物。含量 :5% ;绢云母 :鳞片状沿斜长石双 晶纹或解理缝交代斜长石, 片大者为白云母, 交代黑云母。 含量 :1% ;碳酸盐 :他形粒状交代斜长石或细脉状分布 于裂隙中。含量 1%。
脉岩在本区不太发育。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闪斜 煌斑岩脉。一般长 10m~200m, 宽0.5m~2m, 呈北北东或北 东东向展布, 与成矿有一定的空间联系。
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闪斜煌斑岩 :暗灰绿色, 煌斑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 :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绢云母、碳酸 盐、磁铁矿。普通角闪石 :自形长柱状分布,多以发生碳 酸盐化,只保留角闪石晶形。含量 :32% ;斜长石 :自形 板条状呈斑晶或基质分布,多已具绢云母花和碳酸盐化。 含量 :36% ;石英 :呈细脉状分布。含量 :3% ;绢云母 : 鳞片状分布,交代斜长石。含量 :10% ;碳酸盐 :粒状或 细脉状分布于裂隙中, 交代角闪石或斜长石。含量 :15% ; 磁铁矿 :自形等轴粒状分布, 分布比较均匀。含量 :4%。
4 蚀变带特征
矿区内已发现蚀变带 3条,编号为Ⅰ、Ⅱ、Ⅲ号,规模 最大的为Ⅰ号蚀变带。
4.1 Ⅰ号蚀变带特征
Ⅰ号蚀变带受石沟—巫山断裂控制,南北纵贯矿区, 地表长约 1500m,3线向南 160m被第四系覆盖,或出现分 枝,宽一般20m~50m, 最窄处2m左右,最宽 80m, 倾向延 深最小42m(15 线),最大260m(4线)尚未尖灭。蚀变带产 状变化较大, 与主断裂大致相同, 即走向 5° ~35° , 南东 倾,倾角45° ~66°。主要由钾化、高岭土化、硅化、绢云 母化、绢英岩化花岗岩、黄铁矿化石英脉、碎裂岩、断层泥 等组成, 其中水库以南 15-19线由黄铁矿化石英脉组成。蚀 变为弱—中等程度,蚀变种类由外带至内带大致为钾化— 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绢英岩化—断层 泥。绢英岩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局部(3-4线)金矿化强 烈地段形成金矿体。
蚀 变 带 向 深 部 含 矿 性 较 差,只 有 ZK3-2 孔 在 193.10 ~ 194.10m, 见到金矿化层,金品位 1.56×10-6.岩性 为钾化二长花岗岩。在 ZK20-1 的 112.00 ~ 113.00 见到金 矿化层, 金品位 1.02×10-6.岩性为硅化花岗质碎裂岩。
4.2 Ⅱ号蚀变带特征
受石沟 - 巫山断裂西侧约 100m 处的次级断裂控制, 主要分布在20线以北, 长 300m, 宽2m~5m, 倾向延深达 220m 尚未尖灭(20线)。由钾化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走 向 5° ~15°, 倾向南东,倾角 75° ~83°。金矿化较弱, 向深部金品位最高0.15×10-6.
4.3 Ⅲ号蚀变带
Ⅲ号蚀变带受石沟 - 巫山断裂下盘分枝断裂控制,20 线向南及深部与Ⅰ号蚀变带复合。长 150m,宽2m~5m, 20线控制最大斜深 120m 尚未尖灭。主要由褐铁矿化绢云 母化、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走向0°左右,倾向东,倾角60°左右。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绢英岩化等,在蚀变带 南端见有0.80m 宽、金品位 1.22×10-6 的金矿化带。
4.4 蚀变岩特征
(1)钾化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肉红色,花岗结构、交 代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钾长石、斜长石、石 英 ;次生矿物 :绢云母、碳酸盐。钾长石 :半自形宽板状 或他形粒状,粒径 :(1mm~2mm左右)具条纹结构。交代 斜长石。含量 :40% ;斜长石 :半自形板状分布,粒径 : (0.8mm~2mm)聚片双晶发育。有的被钾长石交代,具绢 云母化及弱碳酸盐化,含量23% ;石英含量 30% ;绢云母 含量2% ;碳酸盐含量 5%。
(2)硅化花岗质碎裂岩。灰白—浅灰色,碎裂结构,块 状构造。矿物成分 :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绢云母、碳酸 盐、黄铁矿。钾长石 :不规则碎斑状,粒径 :(1mm~2mm 左右)裂纹发育,被石英交代。含量20% ;斜长石 :不规则 碎斑状分布,粒径 :(0.8mm~2mm) 聚片双晶发育。裂纹发 育,有的双晶纹发生弯曲或断裂。含量25% ;石英 :呈他 形粒状分布, 表面干净, 有的具波状消光, 交代钾长石或斜 长石,裂纹发育。含量 52% ;绢云母 :鳞片状分布于裂隙 或与碎细物分布在一起。含量2% ;碳酸盐 :细脉状分布于 裂隙中。含量 1% ;黄铁矿 :自形粒状分布于裂隙中。含量 : 微量。
(3)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二长花岗岩。灰白—浅肉红 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钾长石、斜长 石、石英 ;次要矿物 :黑云母 ;副矿物 :磷灰石 ;次生矿 物 :绢云母、碳酸盐。钾长石 :半自形宽板状或他形粒状, 粒径 :(2mm左右)具格子双晶或具条纹结构。裂纹发育, 裂隙中充填有碳酸盐,交代斜长石。具泥化,含量 30%。 斜长石 :半自形板状分布,粒径 :(1mm~2mm)聚片双 晶发育。有的包含于钾长石中。具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 含量22%。石英 :呈他形粒状分布,表面干净,有的具波 状消光,交代钾长石或斜长石,含量25%。黑云母 :片状 分布,一组极完全解理,多生退色或被白云母交代,含量 8%。磷灰石 :短柱状,正中突起,一级灰干涉色。含量 : 微量。绢云母 :鳞片状沿斜长石双晶纹或解理缝交代斜长 石有的完全交代斜长石,片大者为白云母,交代黑云母, 含量 10%。碳酸盐 :他形粒状交代斜长石或细脉状分布于 裂隙中, 含量 5%。
(4)绢英岩化二长花岗岩。灰白色,花岗结构、交代结
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钾长石、斜长石、石英 ;次 生矿物 :绢云母、碳酸盐。钾长石 :半自形宽板状或他形 粒状,粒径 :(2mm~3mm左右) 具条纹结构。裂纹发育, 裂隙中充填有碳酸盐,交代斜长石,有的被石英交代,含 量28% ;斜长石 :半自形板状分布, 粒径 :(0.8mm~2mm) 聚片双晶发育。有的包含于钾长石中。具绢云母化及弱碳 酸盐化,有的被钾长石交代,含量20% ;石英 :呈他形粒 状分布,表面干净,有的具波状消光,交代钾长石或斜长 石。含量 35% ;绢云母含量 15% ;碳酸盐2%。
(5)方解石大理岩。乳白色,粒状镶嵌变晶结构,块 状构造。矿物成分 :方解石、白云母。方解石 :粒状变晶, 单光下无色,正交下高级白干涉色,菱形解理完全,双晶 纹平行菱形接力的长对角线。粒径 :(2mm~3mm)。含量 : 97% ;白云母 :片状, 无色, 具闪突起, 干涉色鲜艳。粒度 : 1mm左右(长轴方向)。含量2% ;石英 :他形粒状,无色 透明, 一级灰白干涉色, 局部分布。含量 1%。
5 矿体特征
以往的钻探工作,发现了Ⅰ -1矿体,该矿体为Ⅰ号矿 化蚀变带中的隐伏矿体。长200m,斜深 100m。矿体赋存 标高在 +15m ~ -5m 间。水平厚度 0.73m~ 1.56m, 金品位 2.15~ 7.26×10-6.矿体呈陡倾斜的似板状,产状与蚀变带 的产状基本一致 ;矿物组合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 黄铁矿、黄铜矿等 ;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和黄 铁矿化 ;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岩性 为含金石英细脉、黄铁绢英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等。经本 次钻探工程验证,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基本封闭。
6 结论
巫山西金矿区内断裂构造以石沟 - 巫山断裂最为发 育,是该区最主要的一条控矿断裂。发现蚀变带 3 条,其 中Ⅰ号蚀变带规模最大,向深部延深稳定,主要由钾化、 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局部蚀变强烈达金矿化,形成金矿 (化)体,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好,构造带 中的金属硫化物富集区段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