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广东省罗定市合江金矿区榃架矿段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14:18: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合江金矿区的榃架矿段位于广宁—罗定断裂带 南西端的倒转翼,靠近轴部的构造薄弱地带,是决定矿体 分布的关键因素。矿体产于特定的地层有利层位,其空间 分布和产状严格受到地层控制。富含矿石的层位主要由砂 泥质夹火山碎屑岩或火山岩组合而成,这些层位有利于金 的富集。矿体的围岩表现出混合岩化的现象,矿体中也出 现了与混合岩化晚期热液有关的矿化叠加迹象。那蓬岩体 作为印支期的花岗岩,与矿化现象有密切关系。该矿床是一个中高温变质—热液叠加变粒岩型的层控金矿床。

       关键词 :金矿 ;成矿特征 ;控矿因素 ;矿床成因 ;广东省

       1  区域地质特征

       合江金矿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南部的云开隆起的 地槽褶皱区,地处广宁—罗定断裂带南西端的泗纶倒转向 斜中。该地区出露了远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的地层, 其中以远古界的震旦系云开群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泗纶 和合江地区。元古代地层主要是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夹 火山岩和铁锰硅酸盐建造 ;中生代的三叠—侏罗系小坪群 则主要是砾岩和砂页岩沉积,这些地层主要出露于加益以 西,而白垩系则见于泗纶以东的三家店一带,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和砂砾岩。

       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早期阶段,该地区经历了南北向 的挤压,导致震旦系云开群发生褶皱,晚期出现了南北向 的左旋形成近东西向或北东向的泗纶倒转向斜和断裂,例 如夜护断裂和加益断裂,同时还发生了混合岩化和花岗岩 化现象 ;而在海西印支期运动阶段,地应力以南北向左旋 应力场为主,沉积了三叠纪到侏罗纪的陆相碎屑岩和炭质 页岩,这些地层以不整合方式覆盖在震旦系云开群之上 ; 而在燕山构造运动阶段,地应力继承华夏系为南北向挤 压,形成了南北对扭反钟向应力场, 但也存在明显的反扭。

       此时, 罗定群开始沉积。之后, 形成了北东向的断裂, 如三家店断裂和与之配套的北西向张扭性断裂,这些断裂十分发育, 紧随其后的是酸性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的侵入活动。

       该区域的火成岩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印支期侵入于 云开群b组的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例如泗纶以东的龙塘 岩体, 它的长轴呈北东走向, 尺寸较小, 形态和产状复杂 ; 另一类是印支期的混合花岗岩,例如F1 北西那蓬岩体,它 的尺寸较大,呈北东东向的宽带状分布,岩体边缘发育了 条带状的一条纹状眼球状混合岩或混合岩化岩石,交代结 构与围岩接触关系呈渐变过渡。岩石由花岗质脉体和浅变 质的基质相间分布,形成了条带状的构造,有时会出现很 多长石和石英交代斑晶,形成显著的眼球状构造,岩体内 部有大量定向排列的残圈体,其构造与岩体完全一致。在 岩体边缘处还出现了压碎和糜棱岩化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脉的活动。

\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本区位于云开山隆起的地层褶皱区内,除了少量第四 系砂砾层之外,主要出露的是中远古界震旦系云开群b组 地层。这些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性主要包括 黑云母变粒岩、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和硅化变粒岩等, 厚度超过 1000m。矿区主要出露以下地层。

       中远古界云开群b组第二段第三亚段。下部是含硅线 石、堇青石、石榴石的黑云母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夹 有薄层状的黑云斜长变粒岩 ;上部是含金的硅化变粒岩、 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和薄层状或透镜体的黑云片 岩、角闪片岩,金矿体主要分布在下部。该地层是本区主 要的金矿化层位,分布在矿段的中部,呈北东东向延伸,厚度为 136m ~ 380m。

       中远古界云开群b组第二段第四亚段。下部是石英 岩、片状长石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变粒岩 ;上部是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夹有微晶灰岩透镜体,厚度超过300m。

       2.2  构造

       本区主要构造包括两组 :一组是北东东向或东西向的 构造线 ;另一组北北西至北北东或南北向的构造线。前者 规模较大,褶皱和断裂发育,是本区的主要构造线 ;后者规模较小, 仅表现为晚期的断裂活动。

       2.2.1  褶皱构造

       矿区的褶皱构造属于泗纶倒转向斜的西段,向斜轴位 于矿区的中心,呈北东东向展布,长度超过 8km。其中,向 斜核部由云开群b组第二段第三亚段组成,翼部由云开群 b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向斜南翼地层层位完整,层序 正常。北翼受到F1、F2 断裂的切割,并受到那蓬岩体的侵入,层序混乱。矿区的主要矿体分布在该向斜轴部分。

       2.2.2  断裂构造

       (1)北东东—东西向断裂。由F1-F13、F21、F22、F23 等较大的断裂构成,其中F1、F2是区域性断裂,被认为是 这一地区的主要断裂,规模庞大,贯穿整个区域。其次是 F7等较小级别的断裂,它们规模较小,产状基本相似。另 外,以F21 为代表的弧形断裂,属于F2 断裂扭转应力的派生产物, 规模较小。

       F7 断裂,长度3600m, 宽度 8m ~ 20m, 走向由东向西, 然后转为 60°角,倾向南东,倾角在 75°~ 85°之间,由 碎屑岩、压碎岩和断层泥组成。断裂内常见岩石呈现劈理 化和玻化构造的透镜体现象,斜冲擦痕明显,倾角较缓。 构造镜面发育良好,还有晚期的长英质脉和含金石英脉充 填。该断裂的力学性质较为复杂,早期经历了挤压形成扭 压性构造带, 晚期经历了引张作用, 导致上盘地质体下滑。 榃架矿段Ⅱ -1矿体就是在该断裂晚期引张过程中发生了下错破坏。

       (2)北北西—北东东近南北向组断裂。包括F15 ~ F19 断裂。这些断裂普遍短小,规模较小,但产状和力学性质基本相似。该组断裂明显切割东西向构造。

       F17 断裂位于榃架矿段Ⅱ -1矿体西端, 走向5°~10° 之间,倾向东和西都有,倾角 80°~ 90°之间,延长大于 640m,宽度约 5m,由断裂滑动面和劈理化岩石组成。在 Ⅱ -1号矿体往南一段,部分岩石为含金碎裂硅化变质岩。 其金矿品位达到工业要求, 但延深和延长有限, 规模较小, 是Ⅴ号矿体的所在地,在往南北方向远离Ⅱ -1号矿体时,硅化变质岩的矿化程度下降。该断裂主要是以扭转为主的张扭性断裂,西盘向南错动,错距约 100m,也是破坏Ⅱ -1号矿体的其中一条断裂。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非常活跃,但岩性相对单一,除了少 量晚期岩脉沿裂隙侵入充填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加里东 晚期或者印支期断裂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产物 - 那蓬岩体 (混合花岗岩) 及其附属岩石(混合岩化岩石)。矿区中只 有岩体南缘的一部分露出地面,此外,在各段地层中还可见分布着混合岩和呈岩枝状侵入的花岗质岩石。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特征

       榃架矿段已经查明和圈定的矿体有Ⅰ号、Ⅱ号(Ⅱ -1、 Ⅱ -2)、Ⅲ号(Ⅲ -1、Ⅲ -2)和Ⅴ号共六个矿体,其中具有工业意义的是Ⅱ号和Ⅴ号矿体。

       Ⅱ -1号矿体。以规则的似层状产出,其顶板岩性为斜 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底板以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 薄层堇青石黑云片岩。工程控制长268m(7线~ 4线),自 然尖灭长度 310m, 厚度变化在 0.81m ~ 3.62m 范围内,平 均2.35m, 金品位 1.45g/t ~ 26.13g/t, 平均 9.64g/t。矿体斜 深 61m ~ 92m, 沿倾向受F7 断裂控制, 在 174m标高上受 F7 断裂错断下掉,竖直断距210m,断层切面以上的矿体 底界就是该断切面。矿体在延长方向上,往东自然尖灭 ; 往西受 F17 断裂切断,其切面就是矿体的自然界面。受 到F17 断裂以及区域反扭应力的牵引,0线以东平均走向 75° ; 0线以西走向变为 52°, 倾向均为南,倾角一般为 45°~ 60°, 平均倾角47°。该矿体出露地表,普查时约 在219m标高以上已经由民采采空, 现已全部采完。普查时 为使储量计算图件相对应,把Ⅱ号矿体主体部分(F7 断裂 下盘矿体) 编为Ⅱ -1号矿体,F7 断裂上盘矿体编为Ⅱ -2号矿体。

       Ⅲ号矿体。Ⅲ号矿体基本特征与Ⅱ -1矿体相似,是同 一含矿层位中的另一矿体。矿体延长从0线~ 11线,自然
分为Ⅲ -1、Ⅲ -2两段(Ⅲ -2号矿体前人编为Ⅳ号矿体)。

       Ⅲ -1 号 矿 体 :处 于 Ⅱ -1 号 矿 体 上 盘, 相 距 15m ~ 20m, 与Ⅱ -1号矿体平行产出。产状与Ⅱ -1号相似。 矿体长 118m, 厚度 0.77m, 最大 1.85m, 平均 1.31m, 金平均品位 1.51g/t。

       Ⅲ -2号矿体。位于Ⅲ -1号矿体走向延长方向的东面,矿体特征与Ⅱ -1 号矿体相同,产状相似,矿体长 200m, 厚度 0.66m, 金平均品位 3.23g/t。总的Ⅲ号矿体边界, 沿 走向属自然尖灭,沿倾向均以 F7 断裂为界,下延深度 17m ~ 25m,矿体平均走向 75,倾角47°。矿体出露地表,普查时Ⅲ -1号矿体已经采空。

       Ⅰ号矿体。呈小透镜状平行产于Ⅲ号矿体的上盘F7断裂内, 规模小, 单工程见矿, 厚度0.49m, 金品位 1.38g/t。

       Ⅴ号矿体。空间分布特征与上述矿体截然不同,产 于F17 断裂中。产状与断裂一致,走向 15°, 倾向西,倾 角 79°。矿体呈透镜状,长 67m, 厚 0.90m ~ 1.25m, 平均 1.13m, 金平均品位 31.65g/t, 斜深 52m。含矿体为碎裂的 或角砾岩化的硅化变粒岩,它是Ⅱ -1号矿体西端由F17 断 裂反时针方向扭应力作用而发生牵引、拖拉和转向的产 物。矿石类型和特征与Ⅱ -1号矿体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蚀变(方解石化) 减弱, 硅化增强。

       3.2  矿石质量

       (1)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矿物组成有 30 种以上,其 他矿物的含金量甚微。自然金 :金黄色,它形粒状,粒径 0.001mm ~ 0.24mm, 多数 为 0.001mm ~ 0.1mm, 个别达 1mm ~ 2mm,金的成色>980。以集合体形式或浸染状分 布于石英粒间,或与方解石在一起形成方解石化石英金矿 石,或沿毒砂矿物裂隙充填或被包裹,有的在黑云母变粒岩中与脉石矿物呈嵌布状产出。

       (2)矿石化学成分。矿体(石)的Au 品位一般单样0.2g/ t ~ 85g/t,最高 535g/t(Ⅴ号矿体)。主矿体Ⅱ -1 工程品位 1.45g/t ~ 26.13g/t, 平均 9.64g/t, 品位变化系数 149.72%, 属不均匀型。

       硅 化 变 粒 岩 金 矿 石 具 有 相 对 较 低 的 CaO 和 Fe+Fe2O3+MgO+MnO,方 解 石 石 英 蚀 变 岩 金 矿 石 则 具 有 较 高 的 CaO 和 Fe+Fe2O3+MgO+MnO 以 及 较 低 的Na2O+K2O。

       方解石石英蚀变岩金矿石的金品位远远富于硅化变粒 岩金矿石。两种矿石的 K2O和Na2O含量均偏低,尤其是方解石石英蚀变岩金矿石更低。

       (3)矿石类型和品级。按自然类型划分 :有硅化变粒 岩金矿石和方解石石英蚀变岩金矿石,前者分布于矿体下 部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后者分布于矿体上部与围岩界线清楚。其次为碎裂岩型金矿石, 一般见于F7 内。

       (4)矿石结构特征。矿石结构有它形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矿石构造有侵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各种结构、构造特征描述如下。

       它形粒状结构。不均匀粒径的自然金呈集合体侵染分布。

       交代结构。它形粒状石英交代毒砂并在毒砂的显微裂隙中充填。

       侵染状构造。自然金、毒砂和黄铁矿不均匀的侵染分布于硅化变粒岩中。

       条带状构造。自然金集合体沿变粒岩的片麻理断续分 布呈金黄色条带与含金方解石、含金变粒岩、硅化岩相间排列构造条带。

       角砾状构造。含金硅化黑云斜长变粒岩,受力破碎成棱角状角砾, 角砾之间有少量黄铁矿充填。

       (5)矿体围岩。矿体顶板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 粒岩,底板以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薄层堇青石黑云片 岩。围岩与矿体相互接触、产状一致,无明显自然界线, 矿体需化学分析结果圈定。

       3.3  蚀变作用

       (1)矿体(层)的蚀变作用主要包括硅化和方解石化, 次要的还有绿泥石化、蛇纹石化和透闪石化。

       ①硅化。指热液中的石英集合体,有两个阶段。早期 的石英颗粒较小,含有自然生成的金,晚期的石英颗粒较 大,没有自然生成的金,晚期的石英填充并代替了岩石的 裂隙,两个阶段的硅化在矿体的中部广泛发育且强度较 大。②方解石化。主要以三个阶段出现。早期呈粒状,粒 径大于0.05mm, 形成集合体, 并与层理一致,透明度较差, 常伴有硫化物和自然生成的金。中期的方解石结晶完好, 晶粒较大,呈脉状并沿着层理切割。晚期的方解石结晶较 小,呈细脉穿过中期方解石脉。后两个阶段的蚀变矿物较 为单一,方解石的透明度较好。方解石化在矿体中广泛发 育,但分布不均匀。③绿泥石化、蛇纹石化和透闪石化等蚀变相对较弱, 并表现为交代的角闪石和透辉石。

       (2)矿体周围岩石的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和碳酸盐 化。前者是指绢云母取代斜长石和角闪石, 后者则呈细脉状或渗透状。这两种蚀变都普遍发育在矿体上下的围岩中。

       4  控矿因素

       4.1  地层因素


       矿体形成于特定的地层位置,其空间分布和产出形态严格受地层的控制。含矿层位是由砂泥质夹火山碎屑岩或 火山岩组成,有利于金的富集。含金矿体是一种变质岩, 通过长期的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过程,金组分被驱动和萃 集到断裂和层间空隙中形成矿化作用,因此这套古老的变 质岩夹有火山碎屑岩层对于成为“矿源层”具有重要意义。地层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4.2  构造因素

       矿体位于倒转翼和斜向的泗纶倒转结构上,靠近轴部 的结构较薄弱。在变质成矿阶段中,这种构造为矿液的流 动和储存提供条件,是矿体定位的决定性因素。晚期断裂 构造活动,一方面,起到导液和导气作用,使成矿作用更 加富集,并表现出自身具有金的矿化作用 ;另一方面,断 裂后期的张拉阶段对矿体造成了显著破坏,导致了矿体被切割及规模受到限制。

       4.3  花岗岩化混合化作用因素

       花岗岩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那蓬岩体的成岩过程中。在 震旦系地层经历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后,形成了区域 变质岩。随后,在海西印支期的断裂变质作用下,混合岩 与花岗岩发生了混合,形成了糜棱岩化岩石,并进一步形 成了糜棱岩化混合花岗岩。在花岗岩化的过程中,金元素 不断被活化和迁移,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形成矿床。根据前 人的研究,温度对金元素的活化和迁移具有直接影响。当 温度达到或超过400℃时,金可以转化为超离子态并直接 扩散入围岩。此外,当温度在400℃范围内时,金元素本身 还具有聚集作用,可以将胶体金转变为细粒金,进一步转 变为粗粒金。榃架矿体处于第二种情况下,因此花岗岩化作用对矿化有着积极作用。

\
 
       4.4  变质因素

       在变质过程中,金元素在活化迁移的过程中,会沿着 地层走向或垂直层面迁移,使分散的金元素在走向上缩 短,在两侧上变窄,从而聚集在有限的空间中,最终形成 工业矿体。综上所述,本区的成矿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地层因素之外,构造和花岗岩化的变质分异也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

       5  矿床成因初探

       5.1  矿化富集规律


       (1)矿体的产状和空间位置受到地层岩性的控制,其 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主要矿体位于斜长角闪岩层底部的 变粒岩层中,这表明斜长角闪岩对矿液的活动起到了屏蔽阻挡作用。

       (2)含有毒砂矿物的变粒岩是金的主要赋存岩石,尤 其是蚀变的变粒岩更有利于矿化富集。

       (3)矿体与围岩呈整合接触,本身保持有沉积层理和 变余结构以及条带状构造。

       (4)含金的变粒岩中存在后期的石英方解石脉充填, 且方解石和石英蚀变岩金矿呈顺层分布。

       (5)蚀变作用强烈的地段矿化效果好,特别是硅化和 方解石化叠加在一起的地段。

       (6)矿体的围岩出现混合岩化现象,局部混合质本身 就具有矿化作用。矿体中出现与混合岩化晚期热液有关的 矿化迹象,如含金的石英方解石脉、白钨矿脉和金属硫化物、辉银矿、方解石等中低温矿物的存在。

       5.2  矿床成因

       该矿床属于中高温变质热液叠加变粒岩型层控金矿 床。其成矿模式为 :在震旦纪沉积岩中夹杂有火山岩和铁 锰硅碎屑岩类建造物和碳酸盐建造物,形成了本区含金的 建造物。特别是夹基性火山岩或含基性的灰质砂泥质岩, 其含金丰度相对较高。随后,在低级(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 过程中,金元素得到富集并形成矿源层。然后,在混合岩 化和断裂变质作用的影响下,金元素再次被活化、迁移,并最终富集形成现在的合江金矿。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34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