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北票市集体营子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14:58:24 文章来源: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次勘查工作通过地质填图、探槽及物探工 作, 圈 定 了 11 条 铁矿化体, 总 长 度 为 60m ~ 690m。其 中包括 3 条铁矿体,长度在 160m ~ 310m 之间,厚度为 1.00m ~ 1.90m。磁法测量将勘查区划分为 3 个磁异常群、 12 个子异常,并根据磁测结果圈定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岩 体 。对勘查区的铁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按工业指标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为铁矿石4.73 万吨。大致查明了勘 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体的分布规律, 大致查明了其规 模、产状及矿化蚀变特征。

  勘查区位于北票市西官营镇,行政区划隶属于该镇管 辖。距离北票市约 30 千米,距离北票至金厂沟梁公路约 1 公里, 有村级公路通往勘查区, 交通便利。

  勘查区面积为 11.8平方千米。

  勘查区自然地理,位于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镇境内, 为努鲁儿虎山东段南缘,属于辽西丘陵区。最低侵蚀基准 面海拔高度为 331m,最高海拔高度为 614m,相对高差达 到 283m,冲沟纵横交错。勘查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区,年平均气温约为 8.40℃, 最高温度可达 40℃, 最低 温度可达 -24℃, 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年降 水量在 485mm ~ 600mm 之间, 主要集中在 7、8 月,年平 均蒸发量在 1700mm ~ 2780mm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冬季 42%、夏季 62%。最大冻土深度为 1.50m, 无霜期为 170 天。
\

  1 矿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中段(Ⅲ -11),是凌源— 阜北成矿带的一部分。通过地层对比研究,朝阳地区的建 平群小塔子沟组岩性特征与冀东地区的遵化岩群、鞍本地 区的鞍山岩群相当,形成时代同属于晚太古代,而这一时 期也是我国绿岩带发育的主要时期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勘查区内大面积分布的均为太古界 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岩系,从含矿层位分析,勘查区具 有新发现中小型沉积变质铁矿的成矿条件。

  1.1 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仅见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岩系(Arj)和第四系(Q4)。

  1.1.1 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岩系(Arjx)

  该岩系分布于整个勘查区,呈NEE 向展布。岩性包括 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混合岩等, 局部夹有含磁铁矿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

  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Arjhyp)。分布于勘查区, 约占总面积的 65% ;岩石呈黄褐色到灰褐色,具有鳞片 粒柱状的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包括斜长 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角闪石等,同时还有 许多长英质小脉体顺片麻理贯入,显示出较强的混合岩 化特征。

  角闪斜长片麻岩(Arjp)。仅少量出露于勘查区北部, 约占总面积的 5% ;岩石呈灰褐色到灰黑色,具有粒状变 晶结构和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包括斜长石、石英、角 闪石以及少量黑云母等。

  斜长角闪岩(Arjj)。在该区域不常见,多呈透镜体 状或豆荚状,分布于整个勘查区,约占总面积的 5% ;岩 石呈灰褐色到灰黑色,具有柱粒状的变晶结构和块状构 造,主要矿物成分包括角闪石(含量 60%)、斜长石(含量 30%)以及少量的石英(含量 5% ~ 10%),副矿物包括少 量磷灰石、萤石等。

  混合岩(Arjh)。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西部,约占总面 积的 5% ;多呈褐—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 要矿物成分包括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少量角闪石和黑 云母等。

  1.1.2 新生界第四系(Q4)

  分布于沟谷低凹地带及山间缓坡地带,主要是黏质砂 土、砂砾石组成的冲积和冲洪积物、腐植土等。

  1.2 构造

  勘查区构造简单,地层以单斜状产出,产状较稳定, 总体走向为 50°~ 80°, 倾向NW, 倾角 60°~ 85°。

  根据区脉岩及破碎蚀变带的分布特征显示,本区存在 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 ;其中北东向断裂产状为倾向 290°~ 330°、倾角 50°~ 78°, 其长度200m ~ 500m ; 北 西 向 断 裂 总 体 产 状 为 倾 向 220 ° ~ 250 °、倾 角 67°~ 80°, 个别断裂产状倾向北东、倾角 80°, 其长度120m ~ 500m。推断本区断裂对矿体存在一定的影响。

  1.3 岩浆岩

  勘查内岩浆活动不甚强烈,其岩石类型以酸性岩为 主,次为中性岩,主要侵入岩为分布于矿区南东部的燕山 期花岗闪长岩(γδ) 以及在矿区中东部的辉石岩,呈小岩 株或岩枝状产出。

  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灰色, 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石英 :含量 20%,他形粒状,粒径 0.1mm ~ 0.5mm ;斜长石,含量 50%,自形、半自形板状及他形粒 状 ;钾长石 :含量 15%, 半自形板状及他形粒状 ;黑云母 : 含量 10%, 片状, 片径 0.2mm~1mm。少量磷灰石及金属 矿物。

  蚀变角闪辉石岩。呈灰黑色,柱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矿物成分 :辉石,均已全部蚀变成滑 石、蛇纹石及次闪石,部分仅保留原矿物的自形、半自 形柱状及他形粒状晶体假象,柱长 0.5mm ~ 2.5mm ;角 闪石,含量 40%, 自形、半自形柱状及他形粒状,柱长 0.1mm~1.5mm。少量交代辉石,少量充填在辉石的裂隙 中 ;蚀变组分 :含量 50% ~ 55%,主要成分为滑石,次 为蛇纹石及次闪石。

  磁铁矿等金属矿物 :含量 5% ~ 10%, 自形、半自形— 他形粒状, 粒径 0.02mm ~ 0.5mm。

  主要岩脉为闪长岩脉及闪长玢岩脉等。

  (1)闪长玢岩(δμ)。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成分 :主要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次为少量石英, 含量为 15% ~ 20%;角闪石, 自形、半自形柱状、长柱状; 斜长石 :自形、半自形板状, 粒径 0.2mm ~ 2.5mm 不等。 基质成分 :主要成分为斜长石,次为角闪石及少量石英, 含量 80%~ 85%。

  (2)闪长岩(δ)。灰褐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其主 要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 少量黑云母、石英等。

  2 矿(化)体地质

  2.1 矿(化)体地质特征


  通过 1 :10000、1 :2000 地质测量、1 :10000 高精度 磁测并结合民采情况调查,普查区内已初步圈定 3 条铁矿 体,11 条铁矿(化)体。

  圈定 3 条铁矿体,编号分别为 Fe09 铁矿体 ;Fe10 矿 体 ;Fe13矿体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主要矿 层为含磁铁矿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 上下盘围岩为混 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

  下面对各铁矿体的形态、规模及产状等分述如下。

  Fe09 号 铁 矿 体 地 表 出 露 长 度 约 310m,真 厚 度 1.00m ~ 1.10m, 平 均 厚 度 为 1.05m ;矿 体 整 体 呈 似 层状产出,总体走向 82°左右,北西倾,倾角 82°。 该 矿 体 由 探 槽 TC05、TC06 控 制,经 化 验,矿 石 品 位 TFe21.23% ~ 25.94%, 加 权 平 均 品 位 为 23.70%, mFe16.64% ~ 21.55%, 加 权 平 均 品 位 为 19.10%, 属 超 低品位铁矿体。Fe09 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其矿体两侧 见矿化,地表出露总长度为 690m,两侧围岩为混合岩 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矿化体整体呈似层状产出,真厚度 为 1.00m ~ 4.70m, 矿化体产状, 总体走向 82°左右, 倾 向 350°~ 355°、倾角 82°~ 84°。该矿化体由探槽 TC05、TC06、TC07 控制, 矿石品位TFe10.05% ~ 25.94%, mFe3.39% ~ 21.55%。

  Fe10 号铁矿体地表出露长度约 160m,真厚度 1.20m ; 矿体整体呈似层状产出,总体走向 80°左右,倾向 350°, 倾角 82°。该矿体由探槽TC09 控制,经化验,矿石品 位 22.68%、mFe18.06%, 属 超 低 品 位 铁 矿 体。Fe10 矿 体 位于矿区中东部,其矿体两侧见矿化,地表出露总长度 为 280m,两侧围岩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矿化体 整体呈似层状产出,真厚度为 1.20m,产状 :总体走向 80°左右,倾向 350°、倾角 82°~ 87°。该矿化体由 探槽TC09、TC10 控制, 矿石 品位TFe14.62% ~ 22.68%, mFe9.89% ~ 18.06%。

  Fe13 号铁矿体位于矿区南东部,地表出露长度约 200m,真厚度 1.90m,矿体整体呈似层状产出,总体走向 70°左右,倾向 340°, 倾角 88°。该矿体由探槽TC11 控 制,经化验,矿石品位TFe22.98%, mFe19.28%, 属超低品 位铁矿体。

  2.2 矿石质量

  2.2.1 矿石结构、构造


  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粒径一般 0.2mm ~ 2.5mm 左右,颗粒大小连续不等,形成不等粒变晶结构,多以星 点状~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可见磁铁矿略呈定向与 浅色脉石矿物相间分布, 构成片麻状、条带状构造。

  2.2.2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除磁铁矿外还含极少量黄铁矿、磁 黄铁矿等,黄铁矿多呈半自形粒状变晶,局部见黄铁矿沿 磁铁矿边部和微裂隙充填交代。

  非金属矿物以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为主,其 次为绿帘石、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等。

  石英。常见的脉石矿物,石英脉和石英颗粒。石英脉 粗细各异, 且多方向、多期次, 见于老地层、岩体、斑岩等 各种岩性中。石英颗粒主要分布于斑岩中,呈石英斑晶或后期硅化阶段形成的石英颗粒, 粒径变化较大。

  斜长石。常见的脉石矿物。粒度变化大,部分粗粒的 呈自形晶, 柱状或板状, 局部可见环带, 且部分为反环带, 蚀变以高岭土化为主。部分斜长石颗粒边缘见细粒黄铁 矿。

  钾长石。常见的脉石矿物。粒径变化较大,多呈自形 晶,柱状或板状,部分可见环带,蚀变强的可见明显的硅 化和绢云母化等。

  黑云母。常见的脉石矿物,呈鳞片状集合体分布于石 英脉中, 或呈片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分布于斑岩中。

  绿泥石。蚀变矿物,或交代其它硅酸盐矿物呈细小鳞 片状, 或沿老地层裂隙面边缘分布。

  方解石。常见的脉石矿物,多呈脉状出现,与石英等 共生, 属后期碳酸盐阶段的产物。

  绢云母。少量见于脉石矿物中,为交代长石类硅酸盐 矿物的产物。

  2.3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为含磁铁矿黑云斜长片麻岩型 的 磁 铁 矿 矿 石。 其 含 量 为 TFe :21.23% ~ 25.94%, mFe16.64% ~ 21.55%, 主要结构构造为稀疏-稠密浸染 状、条带状、块状。

  矿石工业类型属于需选铁矿石中的磁性铁矿石。其主 矿体20% >ω(mFe)>10%, 且 ω(mFe)/ω(TFe)< 85%。

  2.4 矿体围岩和夹石

  本矿区构成铁矿体的是含磁铁矿混合岩化黑云斜长 片麻岩,围岩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为斜 长石25% ~ 40%, 石英20% ~ 25%, 黑云母 15% ~ 30%, 钾长石2%,绿泥石4%,磁铁矿 1%。多数围岩中也含少量 磁铁矿,一般含量 <5%,在局部混合岩化强烈地段形成的 长英质脉体中,散布有粗粒-巨粒状磁铁矿,矿体中夹石 主要是穿切矿体的脉岩和混合岩脉体, 一般不影响矿体的 完整性。

  2.5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2.5.1 矿床成因类型


  本区磁铁矿体均赋存于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 质岩中,受地层控制明显,围岩蚀变不发育,其矿床成因 类型应属于与太古界基底构造层有关的沉积变质含铁建 造铁矿床。其成矿机制 :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原岩为基性 火山岩-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建造,具有洋壳特征,其原 始组分含铁较高。该建造表明,随地壳的演化发展建平期经历了相当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喷发、碎屑沉积、化学沉积 等,从早到晚, 火山活动由强变弱, 逐渐向陆棚浅海过渡, 形成了早期中基性火山岩系-沉积岩系等含磁铁岩系的 初始积累。随着建平运动的发生发展,区内产生了强烈的 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其变质相达角闪岩相,形成了 含磁铁矿斜长角闪质岩建造。由矿体和围岩的矿物组合可 以看出,矿体的围岩蚀变不是很发育,成矿过程中外来热 液活动不甚明显, 这可能与未受到大规模深大构造控制的 深部流体参与活动有关。流体活动可能主要以受岩石孔隙 和裂隙控制的渗透型为主,在岩石中处于分散状态,显示 一般变质热液的基本活动特征。而由初始含铁岩系进入变 质热液中的铁质随着体系中温度、氧逸度和pH值的变化, 铁从流体中分离出来,以磁铁矿的形式发生沉积,铁质发 生进一步的迁移富集, 形成了受基底构造层控制明显的沉 积变质铁矿床。

  2.5.2 铁矿的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地层是寻找 该类型矿床的首要地层标志, 区内所有铁矿床均与该套地 层有关。

  (2)岩层标志。本区含磁铁矿黑云斜长片麻岩厚度小 多呈夹层产出, 往往构成磁铁矿体。

  (3)磁异常标志。区内高值磁异常亦是找矿潜力较大 地区。

  (4)民采标志。区内民采密集区是找矿潜力较大地区。
\

  3 结论

  (1)大致查明了勘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体的分布 规律,对大多数矿脉及地质构造进行了槽探工程揭露,大 致查明了其规模、产状及矿化蚀变特征。

  (2)磁法测量将全区磁场划分为 3 个异常群,12 个子 异常, 并根据磁测结果圈定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岩体。

  (3)勘查区内共圈定铁矿化体 11 条,其长度为 60m~690m。其中, 圈定了 3 条铁矿体, 其长度 160m~310 m, 厚度 1m~1.90m。

  (4)对本勘查区铁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按工业 指标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量 4.73 万 t。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33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