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乡宁县矿产资源丰富,不仅赋存丰富的煤炭资 源,还有大量的石灰岩矿和制陶用黏土矿,本文介绍了乡 宁县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乡宁县矿产资源开发 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认 为乡宁县煤炭企业应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非煤矿 山要狠抓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现有矿山努力提高资源综合 利用水平, 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绿色矿山。
关键词 :乡宁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对策
乡宁县位于山西省西南、临汾市西部,东依姑射山与 临汾、襄汾毗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 南跨 马首山、云丘山与新绛、稷山、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 泰山为界与吉县接壤,总面积2025平方千米。乡宁是煤炭 资源大县,有着“煤炭之都”的美誉,矿业在全县国民经济 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 乡宁县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含煤盆地是我国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和 早侏罗世三套含煤岩系的特大型含煤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在经历了太古界、元古界构造形变以后形成稳定的结晶基 底,由于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内蒙褶皱带与秦岭褶皱 带的隆起,使该盆地成为与外海局部相连的近海,形成中 石炭世至二叠纪早期的近海含煤沉积,印支运动使鄂尔多 斯盆地成为克拉通内的内陆盆地,形成晚三叠早侏罗世含 煤岩系的沉积 ;进入新生代以后在隆起的背景上产生剪张 作用, 破坏了盆地的完整性。
乡宁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段河东煤田的南部。 东以紫荆山断裂带与晋西隆起带相连,西接鄂尔多斯盆地 韩城矿区, 属盆地内稳定型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 由于 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成煤物质充分,沉积环境稳定, 同时又连续沉积了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厚度较大的陆相碎 屑岩,形成含煤岩系的盖层,有利于含煤岩系的沉积赋存。 古生代以后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影响不大, 所 以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厚度较大, 层位稳定, 构造简单。
1.1 地层
根据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乡宁地层属于 华北地层区的山西地层分区中的宁武 - 临汾地层小区。区 内地层发育较全,沉积稳定。有太古界涑水群 ;古生界寒武系上统, 奥陶系中下统, 石炭系中上统, 二叠系上下统 ; 中生界三叠系中下统 ;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上、 中、下更新统及全新统。山西组中的2号煤为稳定可采煤 层,是乡宁境内的主采煤层,煤层东北薄西南厚。太原组 下伏地层为本溪组浅灰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在山西组 上覆的石盒子组地层中,下部共含有砂岩 12层,累计厚度 54.21m, 泥页岩 11层,累计厚度 59.27m。石盒子组上部由 灰绿色、黄绿色岩屑石英砂岩和黄绿色,紫红色泥岩、粉 砂岩组成,总厚度 340m~380m,多为砂岩泥岩互层结构。 在乡宁境内的中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多数新地层在遭受 了漫长的风化、构造剥蚀后已经消失,至二叠纪之上直接 覆盖新生代黄土。
1.2 构造
乡宁区内构造形迹以褶皱、断裂为主。以紫荆山断裂 南延的一系列北东向断裂、褶皱带将全境分为北西和东南 两部分。前者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南角,后者位于山 西台背斜的西南角。次级构造单元为吉县 - 乡宁复向斜和 关王庙单斜。
1.3 岩浆岩
区内没有岩浆岩出露。
2 乡宁县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2.1 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以煤为主
乡宁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共发现煤、煤层气、 铝土矿、耐火黏土、铁矿、石灰岩、白云岩、制陶用黏土、 镓矿、石膏、硫铁矿、高岭岩、石英、长石、花岗岩、大理岩、 蛭石、矿泉水等 18 种矿产,其中尤以煤最为突出。全县含 煤面积约 1600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 78%。煤炭资源具有 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煤质优、易开采的特点,截至 2021 年底,全县煤炭保有资源量 52.52亿吨,累计查明资源 储量 58.71亿吨。
2.2 金属矿分布零散、规模较小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光华、双鹤、尉庄、关王庙一带,区 内以往所作的铝土矿地质工作较少,目前仅在老君庙—关 王庙一带、井窑沟等地开展过预查和普查工作。2010 ~ 2011 年,山西省地质勘查局214地质队在乡宁县井窑沟一带进行 铝土矿普查地质工作,区内铝土矿呈窝状产出,质量变化较大。2014 ~ 2017年,山西省地质勘查局213地质队在山西省 乡宁县老君庙—关王庙一带进行了预查,全区共发现7个铝 土矿体, 共求得铝土矿潜在矿产资源4308万吨。
山西式铁矿零散分布于光华、双鹤、尉庄、关王庙一 带,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及窝状,品位低,规模小。上世 纪中叶曾做过少量地质工作,2011 ~ 2013 年,山西省地 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在山西省乡宁县石门上进行了铁矿预 查,共求得铁矿潜在矿产资源 3124.51万吨。
2.3 石灰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用途单一
石灰岩广泛分布在该县的南部和东部的光华镇、双鹤 乡、管头镇、台头镇、西交口乡、西坡镇等地,资源丰富, 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石灰岩勘查程度普遍较低,多为普 查,且批准开采的石灰岩矿全部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部 分矿山将优质的石灰岩作为普通建筑用石灰岩开采,造成 优质资源的浪费。
2.4 制陶用黏土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勘查力度不够。
制陶用黏土广泛分布在该县的西部和北部的管头镇、 昌宁镇、台头镇、枣岭乡等地, 资源丰富, 但未进行过系统 的勘查工作,目前也没有进行规模开发利用,根据《乡宁 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 年)》,预计未来几年该县 对制陶用黏土矿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应加快制陶用黏土矿 的勘查步伐, 以保证当地企业的资源供给。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全县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7种,分别为煤、石灰岩、 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砂岩、片麻岩、石英岩和砖瓦黏土。全县 共有各类矿山51座,其中,煤矿23座,石灰岩矿19座,建筑 用砂岩矿2座,砖瓦黏土矿4座,片麻岩矿1座、石英岩矿1座, 白云岩矿1座。2021年全县矿业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 80%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3.1 煤矿
2021 年,全县煤炭产量为2190 万吨,煤炭工业经济发 展稳中趋缓。通过2016 年、2018 年、2020 年三次化解煤炭 过剩产能,共关闭 6 座矿井,去产能295万吨。目前全县共 有煤炭企业23 座,按生产规模分,大型煤矿 8 座,中型煤 矿 15 座。煤炭企业产能 3000 万吨 / 年,其中生产矿井 16 座,产能2400万吨 /年,在建矿井2座,产能 180万吨 /年, 停建缓建矿井 5座。
3.2 石灰岩矿
全县共有建筑用石灰岩矿企业 19 座,全部为小型,其 中生产矿山 14 座,2021 年,全县建筑用石灰岩开采总量约 为 85万吨。
3.3 其他矿山
全县有白云岩矿山、石英岩矿山、片麻岩矿山各 1 座, 砂岩矿山企业2 座,砖瓦黏土矿山企业2 座,矿山规模为小型。2021 年白云岩产量为0.2万吨,砖瓦黏土产量为0.24 万吨, 其余矿山处于停产状态。
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可持续发展力不足
2009 年兼并重组前,全县共有 95 座煤矿,兼并重组 整合后,全县最终保留 29 座矿井,产能 2715 万吨 / 年, 比整合前增加了467 万吨,提高了29.2%,井田面积达到 360km2.比整合前增加了 86km2.资源总储量达到21亿吨, 比整合前增加了 9亿吨。整合后的矿井数量大幅度下降, 比整合前减少了 64座,总数压减 69%、经营主体减少91%, 矿井规模大幅度提高。平均单井产能由原来的90万吨/年, 提升到 106.5万吨 /年。目前全县中大型煤矿占比 100%,均 实现了综合机械化开采, 开采回采率、综合利用率、原煤入 洗率大幅度提高,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 80%以上,产业集 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程度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由于银行借贷融资 难,造成全县仍有 5座矿井因资金问题不能正常建设, 影响 全县煤炭资源接续 ;全县可采煤层主要为 1号、2号、3号 和 10号煤层,其中2号、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1号和 3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10号煤层为高硫煤,目前国家限 制高硫煤的开采。目前全县煤矿主要开采2号煤层, 部分煤 矿2号煤层资源面临枯竭, 也将影响全县煤炭资源接续。
煤炭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不长。部分煤矿还停留 在单一经营煤炭, 煤化工、煤层气、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 综合经营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煤炭产品结构简单, 煤的 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低, 煤炭产业链短, 高附加值产品少。 4.2 非煤矿产勘查程度偏低,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正在开采的建筑石料用石灰岩和白云岩等非金属 矿产勘查程度多为普查, 勘查程度较低, 综合评价不够, 造 成资源家底不清,影响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尚未利 用但是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制陶用黏土矿和水泥用灰岩矿等 非金属矿产研究不足, 潜在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
4.3 非煤矿山结构、布局不合理
全县现有非煤矿山28 座,全部为小型矿山,资源储量 少,生产规模小,矿山企业结构不合理。乡宁县资源开发 缺乏统一规划,一些矿山的设立没有根据乡宁县资源赋存 特征和区域经济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存在着布局分散,产 业关联度不强,产业结构的综合性、配套性、协调性较差 的现象, 难以形成规模化开采。
4.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乡宁县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在矿业开发的同时, 对地貌、植被、土壤、水域及大气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与破坏。废弃无主矿山较多,复垦资金筹措困难,生 产矿山生态恢复率较低。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5.1 狠抓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全县煤矿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已 经从2009 年的 95座煤矿减少到目前的24座煤矿,产业集 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程度大幅度提高,已初步 形成以大型优势矿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矿企业新格局。今后 将继续配合全省做好减量重组工作, 进一步优化煤矿结构。
对于小型非煤矿山由县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小型矿 山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形成规模经营,提升 矿业的规模效益与集中度,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坚决淘 汰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经济效益差的小型矿山, 提升矿山新建的准入条件, 进一步优化乡宁县的产业结构。 5.2 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应积极主动适应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煤炭高 效、清洁、可持续发展。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坚持以科 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智能化”技改行动,推动 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全面提升制造、工 艺、产品、管理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 金量”。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新建矿井全面能化、生 产矿井智能化改造、智能矿井和高端煤机一体化发展。针对 不同煤层赋存条件, 从建设理念、系统架构、智能技与装备、 综合管理、经济投入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先进的 煤矿智能化建设方案,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开展系统性智化 改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有 效整合现有煤化工园区和企业, 进一步形成煤炭支撑、焦冶 并进、化产升级的产业格局。发展现代煤化工、推进煤电一 体化为核心的大型现代煤炭转化项目 ;发展煤制油、煤制 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加快煤炭产业链延伸和多 元化发展, 构建新型煤炭业格局, 实现全县煤炭产业的转型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切实提高煤炭就地转化能力。
5.3 多方位筹集资金提高资源勘查程度
一是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对重点成矿远景区开 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初步圈定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资 源靶区。
二是鼓励矿山企业自筹资金积极开展矿区深部和外围 探矿,提高矿山企业资源保障程度,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保障乡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三是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市场,通过积极的政 策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开展商业性地质勘 查,全面提高乡宁县矿产资源的勘查程度。
5.4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明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 合利用重点,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矿山的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提高 矿产品深加工水平, 尤其是煤、煤层气、石灰岩、制陶用黏 土等矿产的深、精、细加工, 提高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乡宁县资源型产业和脆弱的生态 环境矛盾的基本途径。乡宁县应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实现由原料型粗加工、低附加值产业向深精加工、高 附加值产业转变,延长矿产资源领域产业链,努力实现由 矿产资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转变。
5.5 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绿色矿山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高标 准生态项目引领,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修复, 加快推动构建全县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源头控制、预防和控制相结合,生产矿山必须依 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严格落实地质 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边 恢复”的原则,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占损土地进行治理 恢复。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责任制,强化对采矿权人主 体责任的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管,检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 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治理基金使用,完善矿山 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工作,加强监测力量,加快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 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严格闭坑矿山的管理。停采或关闭的矿山、采坑,必 须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规定。根据“谁开发、 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治理原则,全面履行矿山地 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责任。开展新一轮矿山地质环境调 查,查清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底数, 科学制定修复计划。 开展“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把 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纳入县政府生 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鼓励社会资金参 与投资治理,按照轻重缓急加快推进,有计划有重点的开 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工作。积极探索矿山地质环境综 合治理与公园、养老、旅游、养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新 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综 合治理新机制, 全面提高全县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水平。
6 结语
通过对乡宁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研究, 可以提高全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资源节约和生态 环境保护水平, 同时可为乡宁县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储备、 区域经济布局、资源产业政策的制订以及矿产参与全县国 民经济宏观调控、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加快全县矿业结构调整,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推进矿业发展升级, 提升矿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