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对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辊底炉的设计特点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4:33: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生 产线,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提高生产线运行效率。而 辊底炉作为生产线的主要使用设备,其设计直接决定最终 热处理生产线运行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常 规化热处理生产线的特点和优势,其次研究了辊底炉设计 结构,并确定了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辊底炉设计特点,以 确保辊底炉在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中能够高效运行,达到 设计预期效果, 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辊底炉

  辊底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热处理要求的差异性,需要不同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实施对应的加热保温处 理。通过这种方式满足高温回火以及中温回火等要求,最 终实现优化工件性能。由于热处理技术和工件规格参数的 不同,可以利用连续运行以及摆动等方式,达到相应的热 处理时间。对于辊底炉来说,其设计情况直接决定最终处 理效果,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针对辊底炉的设计特点展开 分析, 不断提高其实际运行效率。

  1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特点及优势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的制造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感 应发生的交变磁场对元件进行加热。该生产线采用了先进 的控制系统,属于节能型连续热处理设备,能够完成正火 处理和自动淬火等工作,并实现从进炉到出料的全过程控 制。该生产线在实际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适用 于大部分环境。生产线采用全自动生产模式,不仅增强了 技术处理过程的稳定性,还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压 力,是完成热处理工作的有效设备。目前,我国的常规化 热处理生产线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在生产线中安装了红外 线测温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对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操 作人员通过调整装置功率来实现温度控制。在机械传动部 分,通常采用调速电机的安装方法,以便操作人员可以灵 活调整电机的运行速度和功率,利用中心控制系统,完成 统一控制以及操作。此外, 工作人员的操作任务相对简单, 只需完成启动和停止选项, 即可对机电运行进行操作。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的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第 一,加热效率高。在常态化热处理生产线中,加热速度最快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加热,同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 需求调节加热速度,精确控制加热速度。第二,加热范围 广。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可以对各种金属工件进行加热处 理,根据被加热对象形状的不同,可以通过更换感应圈的 方式完成加热处理工作。第三,安装简单。常规化热处理 生产线只需要接通电源,安装感应圈和进出水管,就能够 完成处理装置, 而且体积小。第四, 启动速度较快。在完成 能源供应后,可以立即启动生产线,操作方便简单。操作 人员可以迅速掌握控制方法,并且在实际运行中,常规化 热处理生产线对电能的损耗量较低。第五,加热处理效果 也较好。被加热物体表面在加热完成后,升温速度快,加 热速度快,区域温差小,因此完成退火后的废品数量非常 少。在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常态化热处理生产线 技术将会朝着高效化、快速化和数控化的方向发展。总体 来说,常态化热处理生产线能够控制产品的生产周期,提 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确保产品加工处理的质量。同时, 与传统设备相比,生产线中的感应加热设备可以节省约 2% 的材料,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常规化热处理 生产线还解决了过去加工处理中产生的烟尘和烟气问题, 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可以看出,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和电力资源,减少了被加热物体表面 的氧化概率。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如果能 耗量过高,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此外,从热处理行 业自身来看,在生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二氧化碳数 量较多,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在当前我国 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理念的背景下,仍然采用 传统技术进行热处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 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能够有效 解决这一问题,既能够降低能耗量,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有效保护环境。因此,常态化热处理生产线在当今时代具 有非常大的应用优势。


\

 
  2 辊底炉设计结构

  辊底炉主要包括加热炉、淬火器以及风冷装置等。由 于节能环保以及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通常使用两种工件传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辊式 传动结构,辊底炉便采取该种结构。其在实际使用中具有 热效率高以及辊子变形程度小的优点,但是辊底炉的结构 较为复杂。从长远角度出发,辊底炉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 优势, 因此, 其在热处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2.1 参数设计

  在确定辊底炉温度参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三 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具体的保温时间要求来设计 参数 ;其次,根据对硬度的具体要求情况,在完成热处理 后进行参数设计 ;最后,需要将辊底炉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1000℃以下,一旦超过 1000℃, 则需使用更耐热性能的材 料,这将大幅增加辊底炉的设计成本。在设计辊底炉尺寸 阶段,需要考虑产量、使用厂房的实际尺寸、热效率等因 素,并进行全面分析。其中辊底炉内膛高度是一个关键因 素,较高的内膛高度可以帮助检修工作人员及时全面地观 察辊底炉内部情况, 但也会对热效率产生较大影响。此外, 为了保护设备发生堆钢意外的情况下,可以将辊底炉内膛 高度确定为250mm,既能观察辊底炉内部情况,又能提高 热效率, 有效控制设备的总功率, 增强辊底炉的使用性能。

  2.2 结构设计

  辊底炉的结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确保满足相应的 工艺要求、运用成熟的技术以及尽量控制设计成本。

  在加热炉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将加热区划分为 16个区 域,每个区域中包含上下等温辐射区,并且在加热炉内安 装两种类型的辊子。其中慢速辊子的速度为280mm/min, 快速辊子安装在出口端位置。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帮助工件 在短时间内进入淬火阶段。同时,将加热炉分为三排,顶 部设置平台, 两侧设计观察洞。

  在设计回火炉的结构阶段,将加热器分为底部和顶部 两部分,并利用等温辐射和多区控制的方式运行,以确保 炉内温度的均匀性,降低辊底炉壳产生的热损失。回火炉 与加热炉采取单独驱动和单独排料的方式,完成淬火后直 接进入回火炉。

  2.3 辊子传动系统设计

  辊底炉中的辊子传动系统设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 手。首先,传统系统中的电机利用变频调速电机,以灵活 调整速度。其次,在加热炉中安装两套传动系统,分别为 快速系统和慢速系统 ;在回火炉中安装慢速传动装置。

  2.4 电气控制和水电设计

  在电气控制设计中,需要安装不同类型的电气控制 柜,包括配电开关柜、回火炉温控柜、淬火温控柜和传动 控制柜等。工业电炉的控制系统必须满足高稳定性、精准 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这是设计的基础。在水电设计中,计划总功率为 800千瓦,设备用水量为 150立方米 / 小时。 从整体来看,在辊底炉设计阶段,存在两个设计难点。首 先是辊子的制作,辊底炉的辊子由辊身和辊轴组成,通常 采用辊身热胀的方式安装在辊轴上,以确保辊子的直线度 达到标准,从而使辊底炉能够稳定运行。此外,为了提高 辊子的精度,需要对辊轴进行粗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精 细加工。其次, 制作辊底炉的壳体, 壳体是钢结构件, 焊接 变形是关键问题。为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控制焊接温 度并采取预变形焊接的方法来确保焊接工作顺利进行。


\

 
  3 常规化热处理生产线辊底炉设计特点

  3.1 热处理操作特点


  在常规化热处理状态下,板材温度在900℃~ 950℃之 间,辊底炉温度在920℃~ 970℃之间,辊底炉内的最高温度 控制在 1000℃以内。在加热和保温过程中,常规热处理的加 热时间为 1.4min·mm-1 ~ 1.6min·mm-1.保温时间为 10分钟。 而在回火状态下, 加热时间为2.4min·mm-1 ~ 2.6min·mm-1. 保温时间为20分钟。对于辊底炉中、高温回火热处理,需要 采用连续热处理方式。对于较厚的铝合金材料,可以采用摆 动热处理工艺。

  此外,在选择感应加热设备时,为了确保选择的设备 有效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充分考虑被加 热工件的形状和大小。如果被加热物体的体积较大,属于 实心材料,就需要选择功率较大的设备。如果是管材且体 积较小,则可以选择功率较小的设备进行加热。其次,要 考虑加热的深度和面积。功率大的设备适用于面积大且需 要深度加热的加工,如果只需局部加热,则可以选择功率 较小的设备。再次,要考虑加热速度的要求。加热速度越 快,所选择的设备功率就需要越高。然后,要根据工艺标 准进行选择。通常在淬火、焊接等工艺中,可以选择功率 较小的设备,而在回火和退火等工艺中,需要选择功率较 大的设备。最后, 要考虑加工材料。对于铸造材料来说, 由 于其熔点较高,要求选择功率较高的设备 ;而对于熔点较 低的材料,则可以选择功率较小的设备。通过充分分析以 上影响因素,能够确保正确选择加热设备,并保证常规热 处理生产线上辊底炉的使用效果。

  3.2 钢板入炉设计特点

  在辊底炉的实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根据车间布置的 真实情况来安装钢板定位装置和钢板长度测量装置。如果 热处理炉的装料区域能够容纳即将进入炉内的钢板,并且 与前一块钢板之间的距离与设定距离相等,那么在接收到 入炉信号后, 可以打开炉门, 使内外辊道以相同速度运行, 钢板最大速度不得超过20m/min 进入辊底炉。当钢板尾部离开热金属检测器时,应及时关闭辊底炉门,降低辊道运 行速度,按照PLC设置的速度完成运行。钢板的厚度和热 处理制度直接影响了钢板的运行工艺速度。

  3.3 辊底炉运行制度特点

  在加热铝合金的过程中,铝合金的厚度越大,需要加 热的时间就越长。为了保证在有限的炉长内能够有效加热 不同厚度的铝合金,需要灵活调整辊底炉的运行制度,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目前辊底炉的运行制度主要包 括两种类型 :

  第一种是连续运行制度,即辊底炉辊道的传送速度始 终保持在0.25m/min ~ 20m/min 的范围内,采用连续运行 制度加热铝合金。根据铝合金的厚度选择运行速度,并将 其作为速度运行的标准。

  第二种是摆动运行制度,主要适用于较厚的铝合金, 同时当辊底炉发生意外事故时,操作人员需要通过手动或 自动的方式将辊底炉的运行制度调整为摆动运行。摆动运 行制度下,辊底炉的运行速度通常在 1m/min ~ 3m/min 之间,并根据预定的位置进行摆动运行。由于摆动运行属 于周期性摆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能够提高辊底炉的受 力均匀性,延长使用寿命,为铝合金热处理工作提供良好 支持。

  3.4 供热控制系统设计特点

  辊底炉的供热系统将热处理炉分为多个供热段,并单 独控制上下供热,划分为24 个温度控制区域。采用脉冲 数字燃烧控制技术对每个区域进行热处理,以满足不同 热处理制度的要求,实现科学灵活的区域划分。在具体的 辊底炉供热分配中,根据不同材料对加热温度的要求进 行调整。例如,第一段供热区长度为4.6m,上下两部分各 有 8 个辐射管,单个烧嘴的能量为 160kW,各段总能量为 2560kW。第二段供热区长度为 6.1m,上下两部分的辐射管 数量为 10个,单个烧嘴的能量与第一段相同,但各段总能 量为 3200kW。可以看出,辊底炉的各个供热区段长度、辐 射管数量、单个烧嘴的能量以及总能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对辊底炉 的供热进行有效控制。

  3.5 结构密封设计特点

  辊底炉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密封性的设计方式。在进 口和出口位置设置了密封装置,长度约为 1500mm。密封 装置主要包括密封门、密封帘和气封装置。密封门被分别安装在进口和出口位置,由钢板焊接构件、水冷橡胶密封 和电动升降结构组成。辊底炉门的升降高度约为 500mm。 当辊底炉门关闭后,气动压紧装置完成密封。压紧装置包 含气缸,负责每个辊底门的密封工作。密封帘的主要材料 是耐火纤维布和不锈钢带,通常设置两层密封帘以确保密 封效果。气封装置主要安装在钢板运行线的上部和下部位 置,通过喷嘴喷出氮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气体外溢的问 题。由于辊底炉自身的特点,需要采用轻型炉衬结构。铝 合金运行线的上方采用高纯硅酸铝耐火纤维模块,下方采 用JM 隔热砖,r=0.8.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增强辊底炉的保 温性能,同时还可以灵活调整温度。在设计炉衬时需要注 意,确保其在氮气保护气氛下使用,其中TiO2 和FeO 的含 量占比应在2% 以下。

  3.6 辊底炉设计特点

  辊底炉在设计运行阶段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首先是 辐射管加热器技术,辊底炉采用了直套型的辐射管,将空 气与焦炉煤气混合并实现分段燃烧。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较长的火焰,确保了辐射管上方位置的温度均匀性。烧嘴 同时安装了自动点火和火焰监测装置。辐射管外管直径为 Φ280mm×10mm, 材质为 Cr28Ni48W5.辐射管沿炉长方向 交错布置。内管采用多节柔性连接的方式。在空气预热器 运行中,空气的预热温度约为 600℃。其次是氮气保护气 氛技术,利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确保辊底炉的密封性, 并在此基础上对辊底炉内压力进行控制。这种方式能够降 低铝合金氧化和脱碳现象的发生,避免表面划伤和结瘤, 保证铝合金表面处理质量。第三是防故障超温技术,辊底 炉的控温和超温设计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实现了双重保 护,有效解决了主回路故障引起的超温问题,提高了辊底 炉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常化热处理生产线的辊底炉采用了先进科 学技术,能够满足多种材料的热处理要求,实现连续高效 的热处理工作。辊子采用变频电机无级调速设计实现传 动,每个传动辊子都设有准确定位槽, 确保传动的准确性。 这种设计方式具有稳定性强和运行效率高的特点,已经取 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作者单位 :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87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