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水文地质调查在露采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中的重要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1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矿山地质勘探与后期工程建设、矿产资源的开 发有着紧密的关系,若不能做好矿山地质勘查工作,或相 关资料收集不充分,将为后续工作开展埋下安全隐患,诱 发地质灾害,不仅威胁到矿山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还会 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矿区地质灾害的产生,是由于自然 与人为的原因,引起了地下水的流量的改变,从而引起了 矿区的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因此,在矿山地质勘探工 作中,必须对矿区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并 着重研究水文地质对矿区安全影响 ;掌握矿山地质灾害的 变化规律,制订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控制对策,营造矿 区安全作业环境,保证矿企职工及周围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安全。

  1 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性

  在矿山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调查是一个重要的方 面,搞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有利于合理控制地下水资源, 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工程 建设造成的影响,从而消除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矿山地质勘探是一项地质工程,在开发后期,必然会发生 自然条件、地层、地下水的移动等变化,从而对今后的采 矿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中,有的单 位只是粗略地认识了地下水的储量与分布,没有对潜在的 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 ;这将危 及矿山的安全, 并带来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

  2 矿山水文地质和矿山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现状

  采矿是指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采矿活动牵涉 到矿区周边居民、自然生态环境、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采矿过程中会释放 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矿 业会导致植被的毁坏、土壤的侵蚀,以及对动植物生存环 境的影响 ;造成矿山环境破坏, 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过度开采,导致矿区及其 周围地区地下水逐年减少,地表水逐渐干涸,因此,解决 矿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我国有很多大型的煤矿(例如,河北,河南,黑龙江地区);山东和山西等地的地下水已显著下降,地表水体也 已枯竭。矿山过度开采造成的采空区会使地质构造发生变 化,使含水层含水率降低, 地下水水位降低, 同时造成矿区 水文地质构造遭到破坏 ;同时,还会加速地下水位的下降。 由于地下水的不断下降,不仅会对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居 民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且会造成较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矿山的开采和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 有害物质,这些有毒的有害物质通过这些有毒的物质,会 被溶入土壤,造成水体的污染。环境污染是危害人类生命 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是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矿山地质灾害及自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国内外有关专家和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相应 的评估准则及相应的对策。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 提高,在矿山环境污染防治领域也有了较多的进展。如何 把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复杂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中,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矿山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明确了影 响矿山水文地质、矿山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 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矿山实际的保护治理方案,以 降低对矿区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减轻对周边生态 环境影响。要使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达 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对防治矿山的地质 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水文地质调查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由于采矿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较多,其中 最常见的是滑坡,滑坡多发生在斜坡上,由于重力作用, 山坡上的岩石会受到重力作用,从山坡上滚下来,使山坡 上的石块全部滑落 ;其次就是崩塌,它主要发生在陡峭的 山坡上,因为重力的作用,山崖上岩石和泥土,会因为重 力的作用而与斜坡的主体分离,然后从斜坡上滚落下来, 最后堆积在山脚,或者在山谷里。其次是采空区,采空区 是由开采引起的,也是造成矿山坍塌的主要因素,通常来 说,采空区的开采会对地表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居住、工 作人员的人身、财产、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另外, 在采矿过程中,开挖会产生流沙。根据流沙的速度,可以 将其划分为突发性流沙和缓冲型流沙,无论何种类型的流沙,都会对井巷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流沙的溃决则 会淹没矿山,给矿山作业的工人造成生命危险,很容易导 致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1 地面崩塌的调查

  就塌陷地质而言,在勘查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如下。第 一,要对被测地区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地图上 做清楚的标注 ;第二, 对地层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第三, 全面调查该区过去是否存在过灾害,并据此确定其类型 ; 第四,对所调查地区的气候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利用 近年来的气象资料为参照 ;第五, 要弄清人为灾害的规模。

  3.2 滑坡地质调查

  ①调查本地岩性的分布 ;②了解该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了解其变化规律 ;③调查本地的地震状况,了解有无地震诱 发的滑坡现象, 了解调查地区有无地震、震级和破坏程度。

  在进行滑坡地质调查的时候,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坡体和排土场的实际倾角,了解各种岩体在坡 体上的分布情况 ;第二,对所调查地区的地质结构有一定 的认识 ;第三,研究期间气候变化的原因 ;第四,确定受 测地区有无地震, 震级和破坏程度。

  3.3 泥石流调查

  泥石流是采矿后续治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如果 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大量的矿渣、矿粉等物料就会形成泥 石流的物质基础。在强降水条件下, 矿渣、矿粉等由于雨水 的润滑和自身重量的增大而加速滑落,从而导致滑坡,泥 石流, 因此,必须加强矿山的日常管理, 及时清理堆积的矿 渣、矿粉等, 并采取适当措施, 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在泥石流的调查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 对所调查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清楚,对汇水的实际面积有 一定的了解 ;第二,通过调查来理解坡体的水平 ;第三, 了解不同类型松土的分布和分布范围。第四,对经常发生 和危害比较大的泥石流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这些区 域的情况, 做出相应的预测。

  4 某矿山地质灾害点成形机制分析

  4.1 地质灾害点情况

  矿山矿地质灾害是一处滑坡灾害现场,由于暴雨的作用, 造成了明显的崩塌周界,滑塌区呈舌状,由于塌方堆积而 对周围村庄道路、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经实地考察, 滑坡体壁厚 6m,宽 30m,长 50m ;其滑坡体以砂砾、碎块 状风化片麻岩为主。

  4.2 矿区地质调查结果分析

  (1)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滑坡灾害点坡度在26°~ 40° 范围之间,发育了大量V形冲沟。现场标高在205m ~ 235m之 间,坡 度 在 15 ° ~ 26 °, 点 位 呈21 ° 走 向,具 有 0.5m ~ 1.3m 的梯坎高。因边坡临空,在强降雨引发的地 表水冲刷作用下,最终失稳并顺坡道滑下。滑坡后缘具有 0.3m ~ 2.1m范围的落差,坡度可达75°。现场测量发现,滑 动裂隙面产状为320°∠42°控制后缘面,281°∠81°控制 侧壁,以及152°∠33°控制滑动面。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灾 害点较为明显的张拉裂缝主要为三条, 分别为1条84°走向、 12.32m延长量、可见深度不超出0.18m、0.04m ~ 0.9m裂缝张 开度的东侧裂缝,以及2条裂缝宽度0.11m ~ 0.22m、延长量 约4m的西侧裂缝。

  (2)工程地质情况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滑坡点的形成机 制,需对矿区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岩石物理性 质为 0.8 ~ 0.93 的软化系数和 75MPa ~ 215MPa 的抗压强 度。岩体构造裂隙较多,主要特征为裂隙面平直且裂隙 闭合。较为明显的裂隙主要分为三组,分别为倾向倾角 320°∠ 42°闭合裂隙,其发育密度为每米约 0.4 条~ 0.6 条,可见延长量为 1.1m ~ 2.2m ;倾向倾角281°∠ 81°闭 合裂隙,其发育密度为每米约0.06条~ 0.28条,可见延长 量约 1.5m 以及倾向倾角 152°∠ 33°闭合裂隙,其发育密 度为每米约 0.2 条,可见延长量为 0.9m。在裂隙切割的影 响下,矿区岩体结构主要为碎裂状态,通过钻孔采样分析 发现,坡体上层片麻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达到中风化层 乃至强风化层级别, 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情况相对简单。

  (3)水文地质情况分析。矿区地下水以黑云斜长片麻 岩的构造及风化裂隙为主,其裂缝分布不均,地下水以雨 水流入地面为主要来源。基岩裂缝可以将地面的雨水直接 聚集起来,并沿着坡体的方向移动。通过实地勘察,可以 看出,在滑坡处,坡体没有明显的渗漏现象。“残坡积”是 地层的第四系,其表层以分散的形式暴露出大量的强风化 片麻岩,为外部雨水的渗入提供了通路,而地下水径流路 径则主要受控于地貌和构造线 ;大体是沿山势从半山腰排 入山谷。因此, 矿区的水文地质状况是比较理想的。

  4.3 滑坡点形成机制分析

  (1)地形地貌因素。滑坡点的形成与矿区地形地貌密 切相关, 因该地区沟谷切割深, 地形起伏大, 造成大坡度地 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流速度较快,水力较大,从而成为滑 坡地质灾害的主要推动力。该滑坡主要发生在矿区坡体中 段至坡脚之间,高差20m,坡度21°~ 26°, 矿山风化严 重,坡体岩土不稳定, 坡体坡度大, 造成了本次滑坡隐患。

  (2)岩性因素。研究区的内部结构以黑色斜长片麻岩 为主。由于其硬度低,暴露部位在风化过程中会转变成强 度低、遇水软化的疏松砂质 ;同时,由于滑动点的岩层麻 理面具有与坡体特定的倾角,在顺向坡体作用下,由于强降水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坡体很容易发生崩塌 ;同时,该 地区的松软岩土也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

  (3)水文地质因素。由于不稳定边坡所在矿区的岩土 体在天然风化作用下,其结构非常疏松,因此,该地区的 岩土在水流作用下,产生了许多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孔 隙,从而成为地下水的储藏场所。在强降水天气来临时, 大量地表水流入岩土裂隙、空洞,造成地下水水位升高, 从而引起矿体自重的增大,削弱了其本身的抗剪切能力 ; 坡体的稳定性也在不断下降,由于长期的地下水作用,导 致了山体滑坡, 造成了严重的滑坡。

  (4)采矿因素。矿山开采作业不规范是导致崩塌的主 要原因之一,由于开采作业的影响,崩塌地段产生了 70° 以上的临空面,导致边坡失稳,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 措施,坡体就会因为地下水、地表水的侵蚀和本身的重力 作用而诱发崩塌。

  (5)滑坡灾害点评估。通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分析, 认为滑坡地质灾害与采矿活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坡体 岩土特征、地形地貌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滑坡地质灾害 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滑坡的拉张、剪切裂缝多,和天 然风化、地表水、地下水侵蚀等因素的影响,滑坡的危险 性会进一步增大,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能会 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5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1 创新水文地质勘查技术

  技术创新是矿山生产平稳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近 几年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一些高 技术含量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因此,露采矿山的 工人也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水文地质调 查,例如红外成像,利用红外扫描仪对矿山内外的水文地 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它具有超强的红外线穿透能力,能 够对深层水文地质情况及特征进行检测,并通过扫描,自 动生成矿山地质结构图。根据地质构造图,工作人员可以 掌握矿山的详细地质资料,并确定有可能出现的地质灾 害,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山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二次 测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准确。

  5.2 提升开采水平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为了确保采矿安全、合理地进行 采矿作业, 必须确保采矿作业的正常进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对三废进行科学的处理,对矿渣进行再循环,并对其进 行科学的利用。在某些发达国家,采用了新的采矿技术, 真正做到了不产生废料。先进、完善的采矿技术,可以大 大降低地质灾害, 达到合理使用资源。

  5.3 矿山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

  (1)排截水、护坡、支护。排截水、护坡、支护是一种 必不可少的治理方式。在发生滑坡的时候,必须采取这些 基本的措施, 以尽可能快地处理矿山滑坡危害的发生。

  (2)提升排水量。大部分矿山工程的崩塌状况都是由 于大雨造成的。在雨季,降雨增加,迅速堆积,冲刷坡体, 极易发生滑坡。因此,雨季来临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的 排水系统, 才能将地表的积水排出。防止渗入或冲蚀地面。 另外,在坡体后方修建专用的接水盲孔,是避免滑坡危险 的一种重要方式。
\

  (3)抗滑桩。抗滑桩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滑坡,增强边 坡的安全和稳定。该技术可应用于大部分的滑坡治理,不 会因为山体本身的特性和地形的特殊性而产生不适应的 问题,所以许矿山建设工程都会选择抗滑桩作为相应的工 作。抗滑桩可以避免桩基的扰动效应,使多种桩基一起工 作,既节约了施工工期,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而提高了 相应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了滑坡治理的可靠性。

  5.4 地表塌陷的防治技术

  地表塌陷类型具体指的是岩溶塌陷,采用的方法有以 下几种 :一是迅速封堵塌方,其次是用钻孔挖出的泥土或 水泥砂浆,以防止地面水回流,造成意外 ;二是当河床发 生坍塌时,应采取回填法和改道措施,防止地表水流失 ; 三是在塌陷部位要修建平坝,防止地表水流从崩塌部位流 向地下 ;四是为了确保坍塌部位的干燥,避免二次坍塌 ; 五是对浅处含水层施以注浆处理。

  6 结论

  在露采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中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具 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 队伍。遵循勘查规范、标准、程序,灵活应用先进勘查技 术,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 减少安全事故 ;为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营造良好的生产 环境。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84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