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主要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困 境及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 研究方法,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困境,结 合相关现状提出一系列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优化策略, 包括明确治理目标、提升采矿业环保水平、借助民间力量 强化矿山治理、积极构建开发式治理模式等。
关键词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困境,优化
矿产资源在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并有力促进着国家经济发展, 而在矿产资源不断加大开采力度过程 中,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矿山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 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 境恢复治理,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梳理目前矿山生 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采取有效的优化解决 对策, 以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困境
1.1 治理目标不明确
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相关工作开展中,往往缺乏 精确的治理目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恢复治理效果。 如在矿山修复工程当中缺乏明确目标, 面向施工单位所提 要求和指示只是笼统的对修复成果提出一定要求,例如, 争取把采矿区域恢复至尚未开发前的样貌、积极响应与 实施绿色中国战略目标等,对施工区域损伤情况、施工注 意要点、采矿区恢复目标、恢复水平等并没有做出明确指 示,还有部分矿山在开展修复工作期间未合理地设计修复 目标,要求治理进度要快,这使得实际修复工程开展中过 于关注矿山表面修复, 而实际内在修复质量严重欠缺。
1.2 治理内容单一
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开展中,还存在明显的 内容单一问题,主要是以往相关工作开展中会先单一地治 理地质灾害, 随后种树绿化, 而且所种树木以当地一般树种 为主,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设计过程中, 未将这项工作 看作是系统性、多专业、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工程,未立足 整体层面纳入生态植被、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地 灾等,且未形成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的生命共同 体。因为缺乏长远规划,使得治理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由此造成治理效果存在较大局限性,很多时候更加关注生态 效益,而对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有所忽视。
治理工作的单一,还体现在和其他生态建设之间的结 合严重欠缺方面。如以往矿山开采过程中, 所占用土地很多 都属于耕地, 在针对相应采矿区域开展生态恢复工作, 就可 把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和保护耕地资源工作相结合,如可制 定鼓励性政策, 引导农民复垦采矿区土地, 由此不仅有助于 扩大耕地面积, 还可在矿产资源日渐枯竭背景下, 帮助矿工 和当地农民解决部分生计问题。另外, 矿山治理过程中还可 结合民间资本,在民间资本支持下进一步提升矿山生态环 境治理效益。而就目前情况来看, 很多矿山在开展环境治理 工作期间都没有和其他建设工作相结合,而且有关部门缺 乏深度合作, 使得矿山治理潜力挖掘深度不足。
1.3 治理形式存在局限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相关工作开展中,需要采矿单 位以及有关部门基于以往治理工作经验不断优化采矿工 程,比如在采矿工作开展中,可专门划定矿渣堆放区域, 避免因为乱堆乱放采矿废弃物而污染环境, 或者在矿区当 中专门建设废物处理厂,以对污染物实现及时、有效的处 置,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另外,采矿单位也要加强环境建 设,不断优化与改进采矿技术,以为采矿工作提供干净、 有序的环境。不过,目前在矿山开采工作开展中,依旧有 先破坏而后治理的情况存在,很多地区并未在实际采矿 工作中应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相关工作经验。出现这一现 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采矿单位严重缺乏环保意 识,而且一些采矿单位只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视作一项政 治性任务,从而在开展矿山治理工作期间有敷衍了事、应 付任务的思想,再加上严重缺乏环保意识,就更不关注在 采矿工作开展中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及制度, 使得矿 山环保工作只能进一步下放于环境治理恢复工程中, 并加 大治理恢复难度。另一方面,不同采矿单位严重缺乏技术 交流和沟通, 这使得部分单位在发现并总结矿区环境美化 优化等经验之后,相关经验也只能应用在单位内部,很难 推广应用于整个采矿行业。
1.4 治理资金短缺
在我国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一贯主张是谁破坏、谁治理,而矿山企业作为主要的环境破坏者,围 绕矿山开采工作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需 要投入大量治理资金, 这使得很多矿山企业因为资金欠缺 或者环保意识滞后,不愿意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所以治理积极性欠缺。为改善这一情 况,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保证金缴 纳制度,但制度实施成效也不甚理想。相关制度体现出先 开采后治理然后再返还, 这种情况下矿山所需支付的治理 费用是双倍的, 容易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金 紧张情况,而面对日益加剧的财务压力,使得矿山企业不 得不将有限的资金全面投入矿山开采环节, 从而使得矿山 治理工作因为资金短缺导致治理成效也非常低。
在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及时治理并有效缓解日渐恶化 的生态环境情况下,尤其是露天矿山,不断出现的深大采 坑以及大量产出的废渣废石,使得植被发生毁灭性破坏, 并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虽然部分矿山也开展了生态环境 治理工作,但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治理效果甚微, 而且后期养护也因为资金不足不能持续、全面地开展,使 得很多矿山在 1 年~ 2 年之后大面积地出现苗木枯死、局 部设施被破坏、荒草疯长等情况,从而明显降低生态环境 治理效果。
2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优化策略
2.1 明确治理目标
之前在所开展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当中,采 矿企业和相关部门往往急于求成,设置了很多不切实际 的治理工作目标,使得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 员过于看重治理速度以及指标数据提升,而对矿山治理 工作缺乏质量控制,并使矿山恢复持续性不足。为解决此 类问题, 就要关注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期间做好规划 设计,尊重环境恢复客观规律,保证治理规划的科学与合 理。相关部门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目标过程中, 要首先对采矿区域具体情况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查以 及如何做等更精确、全面地描述采矿区域现存环境问题, 如地下有多少个采空区域?具体分布在哪里?要填平踩 空区域所需土方是多少?或者采矿区域当中的废渣量是 多少?需要多少台车辆能够将这些废矿渣全部运走?废 矿渣要运至哪里?会得到怎样的处理?等。同时,目标规 划过程中可引入时间表法, 也就是结合对采矿区域的环境 调查现状进行治理工作时间表的设计, 比如要经过多长的 时间将矿山修复到怎样的状态和水平, 另外规定一定时间 范围内要求污染残留要下降至哪一指标等。注意在规划制 定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为治理工作提供足够的治理时间和空间,不可盲目追求治理速度,忽视治理质量。此 外,在对治理时间表实现合理安排基础上,要制定一系列 鼓励性政策,促使治理人员不断提升治理效率,加快环境 修复速度。加速完成环境治理目标必须在保证环境治理质 量基础上,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快速完成环境治理目 标。
2.2 提高采矿业的环保水平
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其主要目标不只是 处理污染, 更要美化矿区环境, 并且还要对环境恢复经验进 行总结, 不断完善和改进矿产开采技术, 促使采矿企业在实 际生产期间最大程度减少污染问题。目前采矿生产领域仍 较为普遍地存在先污染而后治理的情况,而且很多采矿企 业也未积累和总结一系列好的矿山恢复治理经验,在矿物 开发过程中不够关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出现上述问题, 主要原因是采矿单位严重缺乏环保意识,在实际采矿生产 中只将矿山治理视作一项上级交付的任务,而且任务执行 期间存在敷衍态度, 也不关注总结矿山治理经验。另外是矿 区环境保护经验传播力度弱, 各采矿单位缺乏技术交流, 使 得一些采矿单位在优化生产技术之后也未全面推广。为解 决上述问题, 主要可立足两个层面优化采矿工作 :其一,采 矿单位制定完善的环保政策和具体制度,即采矿单位要在 采矿生产过程中落实一系列环保举措,并要在规章制度当 中纳入具体的环保指标要求以及详细的环保操作流程,保 证采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都严格依据环保规章制度执行, 确保采矿工作必须达到相关环保指标 ;其二,要针对各采 矿企业专门建立技术交流平台, 并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 使 各单位围绕环境保护集思广益,并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专 门搭建技术推广交流线上平台或论坛,在互联网高信息存 储量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支持下,促进采矿企业互相 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环境保护经验。
2.3 借助民间力量强化矿山治理
对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其挖掘潜力是巨大 的,可和多项生态治理以及经济建设项目相结合。矿山生 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开展中, 将土地资源保护当作重点和 核心, 既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对人们日常生 产及生活造成的危害,还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带来 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并得到一定程度 的恢复后,可开展农业复垦工作,并同步发展畜牧业、林 业以及种植业等。同时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 作期间,也能面向社会为大众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就 业、市场的活跃度。当前矿山治理工作和其他产业缺乏深 度结合,而且矿山治理潜力也缺乏深度挖掘,为解决此类 问题,要关注在矿山治理期间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以承包制等形式协同开发矿区土地。
在民间资本引入基础上实现矿区治理,体现出两大 优势 :其一,是企业能够从矿山治理项目中获利,主要是 促进就业,活跃市场,从而使矿山治理具有更高的经济效 益 ;其二是所引入的民间资本具有更强主观能动性, 可基 于矿山条件实现多元开发,深度挖掘矿山治理工作。在民 间资本引入基础上实现矿山治理,首先要制定奖励机制、 准入制度,对于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可先向社会公告土地 整治规划,同步实现土地整治项目库的建立,允许民间投 资主体就土地整治项目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报, 经 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之后进行土地整治。对于奖励机制,主 要是落实先建后补(奖)或者是以补(奖)促建,由此为民 间投资主体给予一定奖励或者是补贴。
2.4 建立开发式治理模式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开发式治理模式,主要是在政府的 财政资金引领下,结合社会资金共同开发与利用残余资 源,改造并加工废弃矿山,或引导矿山企业运用所缴纳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基金, 二次开发与利用矿山闭 坑土地资源,或者重复利用固体废弃物,以探索除矿业开 发以外的其他可持续发展产业。在以往矿山开采领域发展 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弃矿山,比如尾矿库、塌陷坑、高 陡边坡、工业场地以及裸露排土(矸)等。在相关矿山修 复治理过程中,可结合应用绿化措施,将废弃矿山治理恢 复成生态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并为当地人民群众 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对矿山实现开发式治理,和传统治理方式有很大区 别,主要体现在 :①地灾治理,在生态修复以及地理灾害 治理的导向下, 对废弃矿山实现再开发和再利用 ;②资源 利用,主要是对矿山开采和选矿期间所产矸石、废石等相 关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③景观再造, 主要可打造矿山 景观环境,对矿山区域以及周边生态系统实现重塑,并使 区域生态景观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 ;④产业植入, 主要是 使矿山治理和工业生产、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以及农业 建设等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全方位发展 ;⑤ 推进城市提升,很多矿区和城市紧紧相连,为促进城市发 展,可通过对矿山实现开发式治理扩容城市用地,打造新 的城市发展空间。
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是基于矿山恢复治理建立的一 种新型治理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还可最大化 地利用矿产资源。具体来说,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主要有 以下几种类型 :①生态农业型。若废弃矿山位于地势平坦 而且水源、土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可着重通过开发生态农业实现矿山修复,将矿山废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并大力发 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土地复垦采取一系列生物措施、工 程措施,改造废弃矿山,重塑生态环境,使原本荒芜的矿 山转变成肥沃且平整的土地,实现采摘、科研、展览、种 植等多产业结合,打造多产业并存的新型农业生产格局 ; ②矿山公园型。矿山公园主要是围绕矿山遗迹景观,为人 们展示矿业的发展历史内涵,并能供人们科学考察、游览 观赏,极具教育功能和研究价值的特定空间地域。通过修 建矿山公园,可对矿业遗迹资源实现科学利用,并加大保 护力度,还有助于提升矿山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其在区域 旅游业发展中也能发挥一定带动作用 ;③生态园林型。主 要是针对具备山水并存条件、和城镇距离较远、依山傍水 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园林型改造, 通过植树造林促进土壤 改良,并采取模拟自然的人工修复方式促进生态修复,合 理搭配花、草、灌、乔等植物,将其融入原生态系统当中, 构建植物群落,从而修复废弃矿山。此外,可在坚持因地 制宜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植物园、运动公园、湿地矿山 等极具教育价值的旅游服务区 ;④博览场馆型。若废弃矿 山所处区域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可考虑赋予其教育、科 普价值,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集史料收藏、科技研 究、教育科普、矿业文化于一体的博览型场馆, 通过语音、 图像、文字等多元化解说方式供人们浏览,使人们充分了 解我国的矿山分布情况、矿山开采历史以及矿山开采发展 等 ;⑤文化产业型。对于规模较大的矿山,可实现文化产 业型改造,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融入文化元素,主要是对 以往所遗留工业场地及各种附属建筑物,在保留原造型 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比如,可把矿山工业 建筑和相关设施重新改造成蕴含当地历史文化, 集艺术之 家、影视基地、画廊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区。
3 结语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而正是由于矿 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使得大力开采矿产资源会严重损害 生态环境。以往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环境治理有所忽 视,使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而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在此 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明确相 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针对性地提出有 效解决策略, 优化矿山生态环境。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