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文教材在甄选及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较为重视,体现出文化经典及时代精神特征。基于一线教学经验及思考,本文提出与具体教育改革相符的教学措施,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与传统的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多处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正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负有重要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1.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点
语文课程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类文化中,语言文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托语文课程能够有效传播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富含人文性的关键学科,应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学科的宗旨是育人,国内的语文课特性与教育特征体现出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高中语文课程想要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必须着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走与现代化发展相符的课程改革之路。
2.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努力学习、认真探索、传承弘扬。高中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知识的传播工作,也是一项弘扬人文精神、关心人之发展的工作。因此,高中教育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融入进校园教育的人文滋养依托体中。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基于教育力量的驱动而升华。
3.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内容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被新课标列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既应该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养成语文能力,也要培养其主体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必备品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学校是给学生提供教育的关键机构,实施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必要方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下,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被文化浸润,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热爱,构筑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高中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具体方式,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
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通常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其情感的熏染,虽然新课标的改革已经对这一问题实施优化,然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是以成绩提高为目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记住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而不是以理解记忆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了解与认知,仅是单一地依赖工具书开展教学,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古诗文的讲解中。
2.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常常对内容并未理解,仅凭机械式的记忆来完成学习,因而对文言文、古诗文无法形成情感共鸣。高中学生在学业上有较大的压力,他们通常没有精力与时间去理解文言文、古诗文中的深层情感,仅是记忆考试中会考查到的内容以提升成绩。同时,高中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惰性,他们通常会依赖课外辅助书、工具书来学习语文。尽管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不过对其过于依赖会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丧失主见,综合文化素质难以提高,更别提在学习中开展情感互动、提升文化内涵及增强文化修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性与惰性,会使该过程的渗透成效受到影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效果不佳
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已经主动扩充教学范围,不过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依然存在内容欠缺的现象,原因在于语文教师通常会认为教材是仅有的一个选择,所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也主要源自教材本身,并没有扩充与延展,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同时,某些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时,仅限于古诗词和文言文,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别的层面的融合未加关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建立融入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融合文化教育,语文教师在建立教学目标时要更注重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而非文章的内容。语文课本涵盖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借助教材,透过文章表层信息看到其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为学生讲授一篇文本的核心内容、段落主旨、语言艺术等表面信息,而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内容和文中可发掘出的文化现象加以领会,由此才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质上与语文课堂相融。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与文化教育二者相融合。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的目标属于核心因素,如同“牛鼻子”,教学目标的建立是实现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即“教什么”,其既是课堂教学成效最主要的支撑内容,也是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语文课程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设计与目标均要彰显出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必须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良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制订文化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实质上与语文课堂相融。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考虑到古今的交相呼应,进一步开发出课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作品有机相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到近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既能让近代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还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现代化的注解。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飞花令”的方式开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荷花、月亮为核心词,让他们依次说出包含核心词的古诗句,开展一场古诗词积累比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将自身所习得的古诗句依次展示时,还可以对别的学生已掌握但自己并不了解的古诗句加以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此篇课文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文化基础。另外,在行“飞花令”时,学生既重新学习了一次古诗词,又体会到古人以何种笔墨来描述荷花和月亮,教师将此引进文本中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所描写的是何样一幅荷塘月色图。我国古为今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覆盖面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与人格构建的影响也极其深刻而长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渗透,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3.创造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主动积累语言,同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得以展现。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实践”“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经相关统计,新课标中共计有34处“情境”一词。新课标着重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了个人感知、社会生活、学科理解等,都需要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新课标主张的“实际的学习情境”需要将学习目标融入其中。如在《香菱学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使其对大观园情境有所感知后再阅读课文。但此情境设置从根本上并未与文本阅读过程产生内在关联,无法形成学习任务,不如让学生以《香菱学诗》为引子,探索“曹雪芹为什么唯独安排林黛玉来教香菱学诗,而不是其他姑娘来教呢”等情境问题。此类均属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真实且富有意义的情境,从学生的语言实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主旨,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学习精神。能否构建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是评价学习任务是否落实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模式。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语文这一基础教育学科根本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教育思维,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入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此模式的应用和引导学生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青生.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A4):7-9.
[2]刘洪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0):130-131.
[3]张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J].学周刊,2022(24):148-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1877.html